APP下载

不同穿刺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019-10-20胡平平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9年4期
关键词:瘘管内瘘进针

胡平平

(九江市中医院血透室, 江西九江 332000)

动静脉内瘘手术(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目前维持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较为理想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感染机率较少等优点,一般內瘘使用可维持4~5年,但是建立瘘管后常会产生相应并发症,缩短瘘管使用寿命,预后较差〔1-2〕。为减少相应并发症,临床上多对AVF患者进行相应管理来改善血液透析质量,减低血管瘤、狭窄等情况发生,延长瘘管使用时长〔3-4〕。而内瘘的穿刺方法对瘘管使用寿命、内瘘血管损伤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绳梯法、区域法、扣眼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穿刺方法,而扣眼法是目前防止内瘘闭塞及血管瘤形成的最佳方法,且扣眼法可分为钝针及锐针扣眼穿刺法,两者在临床运用上具有不同效果〔5-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穿刺法在血液透析AV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0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的患者归为A组,将40例采用锐针扣眼穿刺法的患者归为B组。患者均符合《肾脏病学》〔7〕相关诊断标准;均首次行AVF且血管长度>10 cm;入组前行血液透析治疗时间>6个月,3次/周。4 h/次;患者意识清晰,可正常交流;临床资料完整。已排除伴有严重并发症、出血倾向、血管条件及自身条件较差、已肾移植、急症血液透析、已经形成动脉瘤患者。A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9~65岁,平均年龄(55.36±2.63)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5.98±1.05)年;原发病: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1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其他3例。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5.41±2.65)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6.02±1.03)年;原发病: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1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采用钝针扣眼穿刺:由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穿刺前需合理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与方向,需遵循每次都以相同穿刺点、相同角度、相同深度的原则(是隧道形成的关键)。先使用JMS锐针穿刺(2~3周,6~9次)形成隧道(糖尿病患者一般需12次,1个月左右);隧道形成后改用钝针(JMS 16G)进行穿刺,在钝针穿刺前需用5%碘伏湿敷穿刺点10 min,待咖变软后去除;手持针边捻边进针,从穿刺点往里轻轻推送,速度要缓慢,若遇到阻力可同时慢慢捻转针头再顺着皮下固定隧道滑入血管;穿刺完成后使用创可贴覆盖针眼,胶条固定内瘘针。在透析结束后拔针,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当隧道成熟后可由其他护士进行穿刺。

1.2.2 B组 采用锐针扣眼穿刺法:由相同的2名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进行操作,使用锐针(JMS 16G)进行穿刺,穿刺方法与钝针扣眼穿刺方法相同,穿刺时需沿着原有隧道穿刺点缓慢进针,穿刺成功后处理与A组相同。两组需均连续观察8周。两组患者均透析3次/周,每次穿刺2个针眼,8周每例患者共48个针眼,每组共穿刺1920次。

1.3 评价指标

(1)穿刺疼痛程度:穿刺时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估工具(NRS)〔8〕评估,分值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2)穿刺成功率:记录8周内患者穿刺成功率,一次成功是一次穿刺、固定成功直至透析结束,二次成功是指一次穿刺未成功,第二次成功并至透析结束。(3)治疗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治疗中静脉压、血流量、按压止血时间。(4)穿刺点并发症:记录穿刺时穿刺点渗血、感染情况。(5)AVF相关并发症:记录AVF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血管、血管瘤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穿刺疼痛程度

A组穿刺时疼痛程度轻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对比〔n(%)〕

2.2 穿刺成功率

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对比〔n(%)〕

2.3 治疗相关指标

A组按压止血时间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静脉压、治疗3h静脉压、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中相关指标对比

2.4 穿刺点并发症

A组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穿刺点并发症情况对比〔n(%)〕

2.5 AVF相关并发症

A组AVF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AVF相关并发症情况对比〔n(%),n=40〕

3 讨论

AVF术是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最为常见的透析血管通路,建立瘘管后,可有效延长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限,但长期反复性穿刺不仅会影响AVF的使用时间,且可产生相关并发症,进而影响瘘管使用寿命,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9-10〕。张静〔11〕研究发现瘘道形成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且疾病本身加上心理因素可影响患者瘘道形成时间,由此可见,在AVF术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可加速瘘道形成,且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负面情绪等。此外,长期血透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症状,加之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较差,因而在穿刺时易引起相关并发症,需采取措施来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2〕。目前,扣眼穿刺法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穿刺方法,即每次进针采用同样的穿刺点、同样穿刺角度、同样深度,并重复穿刺2个月作用,形成一皮下隧道,便于以后透析。与绳梯法相比,扣眼穿刺法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止血时间、动脉瘤形成率,且该方法对血管长度要求较低,任何术式的静脉瘘都可选用,可有效提高穿刺升功率〔13-14〕。

目前,行AVF术穿刺时多采用16G穿刺针,一般先进行锐针扣眼穿刺,但是锐针较粗,且质地坚硬,针头较为锋利等原因可导致隧道血管壁割伤,且频繁使用锐针可增加感染机会,导致穿刺时止血较困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实际进行AVF术时一般先采用锐针形成隧道,在隧道形成后改用钝针,以此来保护内瘘隧道〔15〕。进行钝针扣眼穿刺主要有如下优点:①钝针的结构特点是椭圆形的针尖,具有切割峰面,因而在进针过程中不会割伤隧道,可保护血管,从而使扣眼穿刺可长期顺利进行〔16〕。②由于针尖为圆弧形,进行穿刺时可使局部组织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出血量相对较少,可有效减少止血时间,且拔针后伤口愈合也较快〔17〕。③由于无锋利斜面,进行穿刺时可减少穿刺疼痛感,且皮肤处渗血较少,针刺伤发生情况较低,可有效减少感染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8〕。本研究中A组穿刺时疼痛程度轻于B组,且A组按压止血时间少于B组,由此可见行钝针扣眼穿刺可减少患者穿刺时疼痛程度,缩短按压止血时间,因此,隧道形成后改用钝针穿刺可减少对组织的损伤。但是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静脉压、血流量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提示了穿刺方法不同不影响穿刺一次成功率、血流量等指标,关于其具体的影响因素本文未进行分析,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分析。本研究中,A组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AVF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由此可见钝针扣眼穿刺法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进而改善治疗效果。此外,进行钝针扣眼穿刺前需彻底清除穿刺点的结痂,否则不利于穿刺针从扣眼处送入,并可引起局部穿刺点渗血;同时需改变以往快速进针习惯,同时注意进针时不可使用蛮力,应该边捻转边进针,且行AVF 时也需注意穿刺角度、静脉部位血管损坏等情况,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19-20〕。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行AVF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可缓解患者穿刺时疼痛程度,减少按压止血时间并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瘘管内瘘进针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