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根脉,那么远又那么近

2019-10-18程华

阳光 2019年10期
关键词:姑妈表哥老家

程华

我生于重庆长于重庆,母亲是地道重庆人。几十年水土养育,我已具备重庆人的秉赋,但骨子里又深植着安徽人的基因。

父亲生于安徽省利辛县。对于我,那是个遥远的所在,面目模糊。我曾想搞清楚我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父亲说,淮河以北算北方,淮河以南算南方,利辛县在淮河以北,那就属于北方了。啊,那你是北方人,我也是北方人了。

父亲生于乡下,自小家境贫穷,父母早逝,他全靠他姐姐也就是我姑妈一手拉扯大。家离学校很远,翻山越岭得好几个小时。那时极穷困,揣几块红薯背一壶白水就是一天的吃喝。姑妈纳的布鞋磨破了,脚板出血了,父亲就拿一块土布包一包继续去学校。日子虽苦,父亲却生就高大健实的身板,养成大气乐观的秉性。他似乎没什么苦不能吃。

高中毕业后,父亲考上淮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在煤炭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一干几十年,其间与母亲恋爱结婚,后来有了我和弟弟。我家住母亲厂里的家属宿舍,母亲是厂医。在厂里人眼里,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当然,在当时,“知识分子”称呼并不带多少褒义。好在父母吃技术饭又为人本分,加上母亲转业自部队医院,算厂里“名医”,多年来也积了不少人缘。

我是听着父亲的安徽口音长大的。其淮北口音有些近似于河南腔,偶尔夹点儿生硬的重庆话,母亲戏称“南腔北调”。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小学同学来家玩儿,父亲热情地捧出当时稀罕的糖果分给大家。跟他聊天,小伙伴并不全都能听得懂他的话,又不好意思问,于是常见这样的桥段:父亲问“你家几个孩呀”?嘴里塞满糖果的同学们你望我我望你,而后一齐卖力地将脑袋点得像小鸡啄米。

如此并不影响同学们隔三差五跑来分享我母亲做的可口饭菜,然后听父亲操着“南腔北调”讲解挠头的算术题。但凡有客人找来,一问我的父亲住哪儿?大人小孩争先恐后地抢答:“哦哦晓得晓得!就是那个安徽人噻?”“走,我带你去找他……”

我四岁多那年,弟弟出生了。隔壁嬢嬢神神秘秘地拉着我说,华华你要失宠了,北方人重男轻女哟!你马上要吃弟弟的剩菜,撿弟弟不要的旧货了!望着床上那个皱眉皱眼的“小老头”,我满心惶恐。

意外的是直到弟弟好几岁了,我也没体会到隔壁嬢嬢所说那种“失宠”的滋味,倒是体质羸弱的我每次生病,父亲都毫不犹豫地“克扣”了弟弟日常与我分享的有限营养品,让我一个人吃独食;我也从没捡过“弟弟不要”的旧物,穿的都是父亲出差各地选购的新衣……

在父亲零散的讲述中,老家在我眼里渐渐有了些粗浅轮廓。那里虽穷但山清水秀,数百米就有一条清清河岔。姑妈常端了衣服去河边洗,洗着洗着一只甲鱼就爬上了大石头。我和弟弟心痒,闹着要回去玩,父亲总说路太远,火车长途车农用车得中转好几次呢。再说乡下条件差,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你个女娃咋能吃这苦?以后再说吧。于是,回一趟老家,蹚蹚那里凉沁沁的河水,活捉一只爬上河岸的甲鱼,见一见像娘一样把我的父亲拉扯大、年轻时丧夫又独力把独子抚养大的了不起的姑妈,成了我儿时的憧憬。

我二十岁那年,姑妈终于来我家了。

那是姑妈五十多年来第一次出远门。她长得和父亲极像。父亲近一米八,她瘦高个儿近一米七,尖下颏、高鼻细眼,但她明显比父亲见老。初到城市,姑妈出门不敢单独过马路,见生人来就躲进里屋,看我开冰箱取食物,她怯怯地问:“这铁碗柜咋这能呢,吃的放进去就不馊了?”请姑妈啃卤鸭掌,她半信半疑:“这能吃?俺老家可都扳(扔)了呢!”母亲责备父亲:“姐姐命苦!一定得多带她出去转转,等她回去时再多买些吃的穿的带上!”

姑妈勤快麻利,不但会纳小孩穿的缎面老虎鞋,还做得一手好面活儿:馒头、包子、馓子、焦馍……令我等大饱口福,连来串门的同事、邻居都沾光,多年后说起还垂涎三尺。

看我们吃得开心,姑妈搓着粗糙的手,理理花白头发,眼角笑纹舒展,浑身透着一股子自豪。而一到饭点,她立马判若两人,端碗盛上一勺白饭,也不夹菜,独自躲厨房去了。我和弟弟请她上桌,她死活不起身。

母亲急了,也跑来拉她,姑妈憋红脸就一句:“俺乡下女人都不上桌!”我们使出吃奶的劲儿,合力把她弄进屋摁在桌前,强行将饭菜扣进她的碗里,监督她一口一口吃下去。

“吃饭事件”引燃了我家除父亲之外三个人的怒火。母亲一反贤淑之态,点着父亲鼻尖呵斥:“这什么规矩?太不像话了!”父亲讪笑,一言不发。

二○○六年四月,母亲突发疾病住院。其时姑妈在地里干活时中风,刚刚救治过来,父亲刚赶回老家探望她,一接到我的电话又立即往回赶,没有坐票就买站票,一路站回重庆。姑妈大病初愈无法成行,急得哭着冲父亲叮咛:“国芬这是咋了?她累了一辈子,你得好好照顾她!”

救治四个多月后,母亲还是去了。父亲一下老了许多,整个人萎靡了。深夜,父亲常躲里屋打电话,絮絮地给姑妈和侄儿倾诉。

一次,我进父亲房间拿东西。灯一开,心瞬时揪紧:父亲和衣睡着了,眉头紧锁,双眼微闭,一行未干的泪亮晶晶挂在眼角。

我想叫醒他,叫他脱了外套再睡,犹豫再三,给他盖上被子,轻轻退了出去。我想,那一刻,父亲是不愿让我看到的。一向强壮的父亲老了,属于他的日子越来越少,可作为儿女,我们竟一次都没陪他回过老家,那个给了他生命、陪他度过青春时光、留下无数亲情挂牵的地方。

回老家,看看年迈的姑妈,看看父亲乡下的侄儿,重新列入我的计划。

然而,儿子出生、工作繁重,让计划一再搁浅。我忙得晕头转向,顾不上考虑除儿子和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儿子六岁那年,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号码陌生,声音却熟悉。对方唤我“妹妹”。竟然是姑妈唯一的儿子——父亲的侄儿,我的表哥!表哥嗓音低沉,说姑妈走了,生病过世了。

父亲再次踏上了回老家的路。而我,没有假期,仍然无法同行。我不知道,已届八旬的父亲,是如何忍悲独自千里迢迢回到老家的。

去年,在我们再三邀请下,表哥来了重庆。他妻子要帮忙碌的儿女照看幼子,未能同行。

第一次见到表哥。在乡下任教的他退休了。他站在父亲身边冲我微笑,样貌、身材与父亲如出一辙,那细眼高鼻,板寸头……妹妹。他憨笑着叫我,一口安徽腔与父亲一模一样。

我心一酸,温暖、歉疚,夹着说不清的忧伤齐上心头。我说不出话,只怔怔地望着他笑。这是我的亲人,我们血脉相通。

表哥说话不疾不徐温文有礼,显是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养成。他不许我带他去贵的地方吃饭,也不许我耽误工作陪着他。我猜他不喜辣,下班便带他去小滨楼品尝地道重庆小吃,他一再说好。闲聊间,他说前几年老家盖了大房子,姑妈生前,他接她一起住,可她闲不住,跑去侍弄她的地。他的一双儿女大学毕业进了公司,如今已双双结婚生子。

表哥只待了三天就急着回去了。临别,他依然温厚地笑,说妹妹哪时不忙了回去看看,现在交通发达了,住处也不缺了,老家亲戚都盼着看看你和孩子呢。

我惭愧地点头。会的。老家是我血脉的发源地,老家不是仅仅用来怀念的,更是要实实在在去看去听去触摸的。那里有我的另一半根脉。

有亲人安在,有亲人惦念,我便是有老家可归的人。

猜你喜欢

姑妈表哥老家
最美是老家
青蛙表哥
乡下老家
乡下老家
月季花儿开
纠结的日记
老家
一本书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