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现代性视阈中的网络舆论及其治理

2019-10-18武希迎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治理

武希迎

摘  要  从复杂现代性视阈对网络舆论及其治理进行探索不仅有意义,而且非常必要。基于我国现代性发展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场域,分析网络舆论的宏观逻辑;基于网络社区“人—平台—人”的互动特性,分析网络舆论的微观生态;进而基于现代性发展的复杂性,提出认识上应正确理解网络言论自由与规制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实践上应从国家、网络社区和网民三个层面分别采取措施实现网络舆论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  復杂现代性;网络舆论;治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7-0064-03

正如查尔斯·泰勒所言,从启蒙运动开始现代性成为哲学和诸社会科学的母题[1]。现代性是非常复杂而又关涉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现代性的复杂性在现代传播特别是网络社区中主要表现为舆论及其生成、演化、影响的复杂性。对此,采取任何单一视角的审视、任何单一模式的治理都是不恰当的。在现代性不断趋进且日益复杂化的当下,从复杂现代性视阈对互联网络舆论及其治理进行探索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1  复杂现代性视阈下的网络舆论

中国社会现代性发展的复杂性,在传播领域体现在网络舆论及其演化、影响方面。网络传播已然进入“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信息生产和分发日益社会化与多元

化[2],一方面传统媒介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新兴媒介勃兴,传播通路激增,海量信息堆积,表达意见更为多元化。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出现,使舆论生态、媒介格局及传播方式深刻变化,舆论工作面临新挑战[3]。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事件处于全民的“围观”之下,人们往往将自身经验、复杂多元的需求、情感等融入对事件的围观和介入过程,“自下而上”地形成网络舆论。由于社会现代性发展的复杂性、网络舆论参与方及因素的复杂性,网络舆论的生成、发展机制及规律都极为复杂。

1.1  网络舆论的宏观逻辑

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发展所折射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国家富强的渴望。因为追求美好的生活,所以有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网络安全、出行安全、医药安全等),有对优质、平等的教育的需求,有对物美价廉的商品的需求,有对稳定房价的需求,有对高品质影视、文艺及文学作品的需求。因为渴望国家富强,所以关注国家改革与开放的持续发展,有国家安定团结、政治清明,希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体育强国,真正崛起屹立于世的需求。这些自然而美好的需求与渴望,在中国现代社会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富起来、强起来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在当下中国复杂而又远未完成的现代性的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场域下,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现实之间产生各种矛盾,从而在物质与情感,文明与道德,发展、公平与正义等诸多领域产生冲突。这些冲突和矛盾正是酝酿、生成网络舆论的根源,形成网络舆论的宏观逻辑。反过来,基于对网络舆论的考察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舆论对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筛选与聚焦作用,进而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现代性发展的独特而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场域。

1.2  网络舆论的微观生态

自英国学者坦斯利提出以来,生态系统已成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遍范式。网络舆论研究的生态范式,亦说明了现代性在网络舆论领域表现出来的复杂性。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网络空间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网络信息、安全等子系统互相作用,其发生要素是多方面的[4]。网络舆论生态是具有复杂现代性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诸多冲突与矛盾在网络社区空间的表达,这种表达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不同,是基于网络社区所特有的“人—平台—人”的互动。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社区平台的匿名性,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社区围观、转发等圈群式交互与传播,使网络舆论演化过程中网民群体出现勒庞所言的易受暗示、冲动、轻信、情绪夸张、偏执等特征[5],网络信息以“核裂变”式呈几何级扩散传播过程中出现群体极化,导致网络舆情变化剧烈,容易形成舆情逆转并滋生网络谣言。

从微观生态视角考察网络舆论的生成及演变,必然要将网络信息传播、情绪影响及舆情变化置于上述网络社区平台所构筑的特定人际互动的物质技术硬环境和制度、人文软环境之内,基于社区表达所构建的异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区中“人”的精神气质,及在舆论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的社区威望及对舆论生态演进的独特作用与影响等。与生活世界中人的内在需求息息相关的信息,特别是时事政治、违纪违规、言行不当等具有敏感性的信息在网络社区的披露成为网络舆论产生的导火线。网络社区超越现实社会的极大的群聚功能,微博及微信平台的圈群化及围观、转发的内在传播机制,使刺激信息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拥有众多粉丝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成为相关信息传播的辐射点,网民普遍的非理性、盲从轻信及缺乏批判精神使网络传播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群体极化。部分网民为蹭热度刷关注而根据只言片语进行主观臆断的抨击与评论产生网络谣言,数以万计的网民将自己置于道德的至高点,在网络舆论中对当事方进行道德的“未审先判”,使网络舆论演化成多数人的网络暴政。此间网络舆论的自我修正和自治机制悄然启动,在许多的网络舆论事件中,网媒的深入调查或网民的后续爆料往往披露更多的事件信息,促使舆论发生逆转,也使事件前期如火如荼的舆论热潮沦为闹剧和一场笑话。然后部分网民理性回归,反思在舆论狂潮中的言行,网络舆论趋于平缓并逐渐消散。

在网络舆论生成演化的过程中,既有社会现代性发展特定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的深层影响,又有人民生活中内在的物质、精神需求对网络信息的过滤与聚焦;既反映了人们对繁荣昌盛、美好生活、清明政治、秩序与美善等的追求,又反映了许多网民在事实上对混乱和恶的推波助澜;结果的正义往往经由许多过程的非正义甚至是“恶”;许许多多的因素掺杂其间,相互作用,共成形成当下网络舆论生成演化的复杂性。

2  复杂现代性视阈下网络舆论的治理

复杂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理论范式[6]。按照这一范式认识和治理网络舆论,必须摒弃任何简单化思维方式,坚持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的启蒙意义和价值,持续追求自由、平等和法治。

在认知上,基于我国现代性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要正确认识网络言论自由与规制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网络言论自由被普遍地认为是传统言论自由的延伸。随着网络接入方式的多元化,网络表达的门槛越来越低,所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广泛。在互联网普及率如此高的当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既危害人民福祉,又絕无实现之可能。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盲目、偶发性,网民在舆论“集体狂欢”中的表达失范,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的肆虐及危害一次次地提醒我们,网络言论自由应有其边界,对网络表达应进行必要的规制。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中,言论自由使网络舆论充分反应社会和普通群众的意识、情感和诉求,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规制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引导网络舆论发挥其积极作用,保护舆论涉及各方的正当权益,防止不良信息和违法信息的传播。网络舆论引导的根本在于保障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基本权利,使之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又合理引导广大网民在行使上述权利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批判精神,不盲目、盲从,不沦为网络舆论风暴的“乌合之众”。

在实践上,将网络舆论当作复杂现代性的特定实践场域,以及一个非完善的部分自洽的系统,从国家、网络社区和网民等不同层面采取必要措施,积极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和治理,实现网络空间的“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7]。

2.1  国家层面

网络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8]。网络舆论治理,在国家层面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近年来,我国已相继出台一些法律和规定,如2016年11月我国第一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8月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陆续发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在完善已有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同时,应加强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宣传,使网络舆论治理和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言行有法可依,使我国网络舆论治理趋于精细化和可操作化。其次,以互联网为平台,推动政务公开,加强公共事务、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公开和共享,使政府各部门权力行使透明且全程接受民众监督。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积极响应网络监督,公开相关信息和数据,采取适切措施引导政府和政务关涉舆论的走向。再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谣言、虚假新闻、不良信息等治理的主动性和法制治理效果。

2.2  网络社区层面

在网络社区层面,首先要加强行业规范,以积极向上的优质资源吸引网民,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营利。而不是通过媚众悦俗的炒作、包装或歪曲、夸大事实去博取网民眼球和点击率。其次,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建立健全网络社区自身的规章制度,强化社区伦理建设,以制度为矩,以伦理为本,使网络社区平等尊重,文明开放,和谐有序。再次,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提高网络社区自治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网络社区中脏话、侮辱性语言等不良言论的智能过滤,以及依据相关规范和规定对发布不良言论网民的智能

处治。

2.3  网民层面

在网络舆论治理的网民层面,首先网民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从哲学价值论视角来看,网民在舆论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失范和语言暴力往往属于“价值后置型”,并无主观上的失范设想,大多数网民都是因为盲从而被网络舆论所裹挟。提高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他们面对媒介信息时进行理性选择、理解、质疑和恰当应对的能力。其次,网民应该正确处理网络人格塑型和社区发展的关系。由于网络社区的虚拟性,网络人格和身份往往与网民现实人格和身份并不统一。网络人格塑型需要通过网民在网络社区的自我呈现实现,这些自我呈现活动构成了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自我”的基本要素。杨宜音等的研究表明,在诸多上网心理需求中,我国网民的自我呈现需求与合群需求的相关度最高[9]。因此,网民的网络人格塑型与所在社区的价值取向相符,遵循社区表达规范和伦理要求时,才能获得更高级和愉悦的网络参与体验。最后,网民应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加强自律。自律是网民对自己在网络社区言行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既是网络治理的依托和基础,又是网民自我发展的基础[10]。网民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践行网络自律,才能有效提高自身修养,实现对网络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双重超越。

3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乃至对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复杂现代性视阈审视、分析网络舆论生态的内在规律和相关机理,结合我国现代性进程中特定的经济、政治、伦理情境,在实践中从不同层面采取适切措施积极应对,是建设和发展开放、文明、清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社区舆论生态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现代社会想象[M].林曼红,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

[2]喻国明.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J].新闻与写作,2018(3):45-48.

[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4):5-6.

[4]管秀雪,徐建军.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系统的发生三要素与逻辑生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2):85-90.

[5]彭兰.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更被动[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5(5):12-15.

[6]汪行福.复杂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秩序重构[J].探索与争鸣,2014(6):4-10.

[7]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EB/OL].(2016-10-9).[2019-05-0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009/c1024-28763695.html.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杨宜音,陈午晴,徐冰.中国网民社会心理分析——第一份来自社会心理学家的专业研究报告[J].程序员,2000(4):5-12.

[10]谢玉进,胡树祥.论新时代网民自律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150-154.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治理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