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而不退”:微信群成员潜水现象研究
2019-10-18姚文华
姚文华
摘 要 微信群的组建丰富和延伸了人际关系网络,使群体沟通和信息传递更加方便、高效,不过微信群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文章主要就群成员潜水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微信群的功能和特点,分析群成员潜水的原因,探究其中的传播学规律,激发用户参与交流、共享信息、发挥群体智慧等。
关键词 微信群;潜水原因;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7-0004-03
微信具有社交、娱乐、获取信息等多种功能,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社交软件之一;微信群是微信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进行群体沟通的一种方式,是群体沟通和交流的得力助手。张静在《知与行的变迁:微信影响力研究》中指出:“微信群是指在微信上,有着相似特质、共同目的、共同目标或价值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平台聚集进行互动和交流的群体。”[1]由于微信群的群体属性,在运用微信群进行交流、信息传递时,也同样具有群体传播的优势和弊端。
1 微信群的特点
微信群的特点概括如下:1)组建的方便性;2)加群方式的简易性和相对私密性;3)信息获取和沟通的便捷性;4)交往成本的廉价性;5)压缩时空的内在交互性;6)匿名和非匿名共存的自由性;7)种类、内容等的多样性等。
微信群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网络为传播媒介,微信客户端为平台,在信息获取上几秒钟即可实现,手机或者电脑等是物质成本,不仅可以传递文字、声音、图片、语音、视频,还可以线上实时视频通话和语音通话等,在时空上打破了“六度空间社交理论”,在对方认可的前提下,仅熟人拉进圈即可与所需结识之人沟通,形成可能性的“二度空间社交理论”[2]。
微信群的加群方式不超过100人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好友邀请进群,超过100人只能通过好友邀请才能进群,而不能通过搜索进群,这是微信群私密性的体现,也说明微信群是圈子文化的线上缩影,是群体交往的线上转移。
在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时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这也促使微信群交流的参与自由,匿名状态下互相交流而又处于不被知状态,不囿于身份、地位等外界标签,交流相对自由;但是对于群成员来说互相熟悉的微信群,线上交流也同样会有群体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如,群体压力、趋同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等。微信群成员具备的某种共同点,可能是血缘、地缘、也可能是兴趣等,共同点越多、诉求相似程度越大,群成员对相应群的依赖性也越强;庞大的微信用户群体,多样的群类型,微信群这种群体传播方式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等提供媒介,也是对“人的延伸”。
2 微信群的功能
微信群的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1)获取信息、传递信息;2)获得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3)拓展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社交资本;4)进行自我认知和人际认知;5)加強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线上线下的交往的联动和转移等。
微信群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也包括群成员沟通和转发的信息等,比如工作群中的各种通知、亲友群里的家长里短、兴趣群中的资源分享等。
微信群是满足个人需求,获得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等的一种途径,尤其在微信群的熟人社交中,积极寻找线上队伍获得归属感,参与到群体中来形成集合体,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尤其是标签化群更为严重,比如亲友群、工作群等,个体的缺失会滋生孤独感以及被群体孤立的恐惧。
微信作为社交类App在维系原有社交,拓展社交渠道获得更多社会资本方面,微信和微信群可以说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广场”,虽然微信群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是这种互相邀请好友不断壮大群队伍的组群方式,延伸式社交方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结合六度空间社交理论综合分析,这其中蕴藏的人脉圈和社交资本是大家不可估量的。除此之外,在群体中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还能拓展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渠道,更加多元的认识自己。米德在主我客我理论中提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3],在群体交流中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加完整和立体,当然在一来二去中也会加深人际认知。微信群还可以把线下和线上的人际圈相互转化,线上线下联动,加强沟通,增强感情,进行资源互换和拓展交际圈。
3 微信群成员潜水的原因
依据微信群的形成缘由为分类标准,学界一般多采用如下分类,微信群大致分为血缘群、地缘群、业缘群、趣缘群、志缘群等,这也是对社会关系分类的沿用。纵观各类微信群我们不难发现,总会有一些群逐渐被废弃,即使相对活跃的微信群群成员也很难保证都活跃在相应的群体中。部分群成员不参与讨论,围观群对话,即使不围观,甚至已经屏蔽了相应的群,却不直接退群,这种群成员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潜水”。李纲、李显鑫等在《微信群潜水者角色识别及行为动因分析》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潜水者”的论述,“然而类似于其他社交媒体,微信群信息交流过程同样呈现出角色类型多元化与不断演变的态势,存在积极参与群内交流过程的活跃成员与‘游离于群聊边缘的‘沉默群体,相关学者将后者称为‘潜水者。”[4]微信群潜水状态群成员的身份不受影响,类似于“挂职锻炼”,搭着群体的“顺风车”,享受着群体资源,也保留了潜在的社会资本。微信群成员潜水的原因大致如下:1)维持某种关系;2)规避退群风险;3)群功能变异;4)身份归属感缺失、自我实现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5)群成员之间的关系弱化。
“潜水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更多是以‘搭便车的形式享受群内资源”[4],以围观者的身份获取群中的信息资源和社交资源等。刘露露在《社会资本对微信群用户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一文中采用如下论述:“本文采用的是Nahapiet和Glioshal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即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个人或社会单位所拥有的关系网络之中的,可获得的实际和潜在资源的总和。”[5]对于微信群来说,在微信群中潜水,或屏蔽微信群,这都不会阻塞从这些群中获取相应信息的通道,人脉是潜在的资源也是社会的资本;潜水状态还保留有群身份,也保留了在相应群中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即使保持潜水状态,对于微信群蕴含的线上线下资源潜能,群成员获取时依然不受阻碍,这种潜在的资源不仅仅是人脉资源、获取信息,还包括传递信息、寻求帮助等。有些群不可否认其中隐藏资源的优质性,比如校友群、学术交流群等,这类群里的潜在资源是我们无法衡量的,在满足专业需求方面,这类功能性群会带给我们很多线上线下资源;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契合了我国的圈子文化,由于微信群不易搜索和加群方式的限制,微信群相对比较私密,以某种共同点而聚合,如果群成员有某种需求这类功能群具有可以提供相应资源的潜能;即使某些临时性群,比如聚餐群、游戏群等,在一段时间内也是获取相应信息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