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2019-10-18马玉莹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两会

马玉莹

摘  要  Vlog初登两会,表现亮眼,在叙事视角、传播内容和视频风格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有效地传递了两会精神,为重大会议报道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如何提升Vlog的传播效果和报道力度仍然需要媒体着重思考。

关键词  Vlog;视频博客;两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7-0010-02

Vlog(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是一种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的视频形式,内容多是制作者记录自己的生活,因此也被称为视频日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Vlog初登舞台,表现亮眼,其中人民网推出的多部Vlog作品如:“两会夜归人”系列Vlog;“两会进行时”系列VLog;“我的上会”系列Vlog等,在叙事视角、传播内容和视频风格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  叙事视角:“人物”叙述视角,增强贴近性

法国兹韦坦·托多洛夫将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Vlog作品所采用的大多是内视角,叙述者等于人物。“人物”叙述视角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叙述者借助自己的听觉、视觉和感受去传达内容,给受众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Vlog视频的制作者通常就是视频的主角,视频内容随着视频主角的亲身讲述(同期声或画外音)而逐渐展开,而传统的时政微视频多以会议的主体作为视频的主角,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配以画面和字幕的形式进行呈现。Vlog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两会报道的视角,以两会代表委员、两会记者等工作人员的视角呈现主题内容,凸显了真实性和记录性,拉近了传播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民网人民视频在两会期间面向全国征集与两会相关的Vlog视频,许多奋斗在一线的记者用镜头呈现了会场实况、采访实录以及报道历程,带着受众走进会场,走近代表委员。例如Vlog作品——“两会Vlog之走啦,跟着全国政协委员开会去!”,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梁瑄记录了3月3日当天自己从宾馆出发到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第二次会议的全过程,伴随着梁瑄的画外音、视频画面以及字幕说明,受众依次能看到会场外记者对代表委员“围追堵截”式的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们有序进入会场、会场内部实况等,代入感很强,仿佛置身其中。“两会Vlog之全国政协委员为女性同胞送祝福”这一作品中,记者小许则带领受众认识了别样的代表委员。小许镜头下的代表委员不仅向全国女性同胞送去了真挚的节日祝福,政协委员吴碧霞老师等更是为受众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代表委员的形象丰富饱满,接地气,瞬间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2  传播内容:关注台前和幕后,凸显真实性

传统两会报道的内容多是领导人讲话、重要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注重政治宣传的功能性,即使在报道中增添了一些活跃元素,如H5、动画、弹幕等,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容易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而Vlog则拓展了时政报道的内容,不仅呈现了台前的工作,也更为关注幕后的工作。向受众传播他们“知道”(已知)的内容,可以唤起他们的熟悉感和体认感;传播“不知道”(未知而又欲知、应知)的内容,则利于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受众“知道”的与“不知道”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传播的引力和魅力①。Vlog作品呈现了两会代表委员、两会记者等工作人员的台前、幕后生活,带给了受众更多的熟悉感和新鲜感,增强了作品的传播力。

人民网在两会期间推出的Vlog作品“两会Vlog之凌晨五点我在人民大会堂外参加了一场短跑比赛”,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位记者为了抢占绝佳的报道位置在人民大会堂广场外飞奔,以及记者们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排起数十米长的队伍,有序地等待进入会场。视频的主角和制作者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何卓谦,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是唯一一个没有用“美颜相机”拍摄的视频,但却引起了最大的轰动。真实,是Vlog作品能够感染受众、引起受众共鸣的重要原因,通过记者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和记者背后,是一群为了追求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追梦人。“两会夜归人之加油!基层好医生”则是带我们走近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展现了华西医院工作者为甘孜州肝包虫病防治工作所做出的努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两会代表委员。人民网两会期间Vlog作品的主体不仅有两会代表委员、媒体工作者,还有为了两会圆满举办而辛苦付出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如“两会夜归人Vlog之致敬所有奋战在一线的电力人”,国网北京城区供电公司服务组组长张琦记录了自己两会期间工作的一天,以鲜活的个体为切入,以小见大,让受众了解到两会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所有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3  视频风格:拍摄和剪辑无固定模式,呈现多元性

在短视频创作中,编剧、表演和剪辑这三项是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作技能②。传统的微视频创作是“编剧+剪辑”模式,而Vlog作品的视觉创造过程是一种“无编剧+剪辑”模式,以一种自话自说的编码模式来反映创作者的主观情绪③,拍摄和剪辑均体现了创作者强烈的个人特色。当创作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Vlog风格,Vlog和创作者的人格紧密相连时,有助于强化受众黏性,甚至产生一种“粉丝效应”。“两会Vlog之我是一个有梦想的记者”,视频中文案的编辑如“万万没想到在这里我会见到各位部长”“最終我还是占领了会场制高点,额,旁边的F位”以及视频画面的剪辑、背景音乐的选取和语言节奏的安排,都透漏着一种无厘头式的幽默风格。“两会Vlog之害羞的审稿老徐”使用360度环拍、推镜头、跟镜头、偷拍等,以视频加速、快速切换以及鬼畜等剪辑方式呈现视频内容,同时视频中使用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如“帅气走位”“老徐出街(gai)”等,视频风格轻松活泼。“两会Vlog之小实习生的两会时间 一边加班一边开心”这一作品的风格则较为朴实,创作者使用手机拍摄了自己两会的加班日常,镜头使用单一,视频画面只是简单的拼接,拍摄的画质也未统一,但语言质朴真实,如“我五分钟就吃完了盒饭,虽然剩了一大半吧”,有助于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4  结束语

媒介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Vlog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形态,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拓展时政新闻报道内容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人民网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Vlog作品用生动的语态,活泼的形式激发了受众对全国两会的关注,有效地传递了两会精神,为重大会议报道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也需要避免一些问题。

1)参与主体单一。用户参与是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用户生产能够为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的素材,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喜爱。而人民网在两会期间面向全国征集的Vlog作品,其参与者大多是媒体工作者,一方面是利用Vlog在短时间内呈现既丰富又有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审美水平和拍摄、剪辑能力,媒体工作者有着专业的设备和丰富的经验,制作的VLog更容易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则是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受众并不知情。

2)形式大于内容。Vlog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和记录性,很多随手一拍的镜头反而效果更好,若在VLog作品中拍摄剪辑过于华丽,则会使视频形式重于内容,受众看过之后只记住了炫酷的拍摄和剪辑方式,而遗忘了视频内容,造成受众注意点的偏离。

3)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适合用Vlog形式进行传播。Vlog的叙事模式和视频呈现方式符合社交媒体时代下受众的需求,但时政新闻报道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Vlog难以承载过于厚重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应根据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强化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理念。

注释

①任桐,丁柏铨:《政论纪录片的传播心理机制和叙事策略研究——基于对《辉煌中国》的分析》,《现代传播》,2018年第10期。

②鲍方:《自媒体短视频的影视审美特性研究——以Papi酱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③王仕勇,曹文扬:《表征与价值:基于视觉逻辑的短视频生产——以Vlog为例》,《青年记者》,201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273-274.

[2]李雪昆.人民網人民视频全国两会推Vlog内容 新实践带来新变化[EB/OL].(2019-04-02).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402/c14677-31009468.html.

猜你喜欢

两会
“两会”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