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致心肌晚期穿孔1例

2019-10-17张雅萍王昕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包起搏器植入术

张雅萍 王昕

人工心脏起搏器作为一种缓慢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适应证和适应人群的不断拓宽,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数量逐年增加[1-2]。但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手段,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不可避免。笔者报告1例因AVB 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分析术后心肌晚期穿孔引起心包积液的诊治经过。现报告如下。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71 岁。既往有晕厥、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病史,因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于2017年3月1日在青岛市某医院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5826型DDDR心脏起搏器+1888TC型心室主动导线+1624T型心房主动导线,美国圣犹达公司)。植入术后1 d,胸部X线片提示起搏器导线位置良好,导线冗余适当,起搏器各参数理想。术后1周出院。出院后逐渐出现进行性乏力、虚弱、并自觉低热、头晕及胸闷、气短,于2017年4月20日来急诊科就诊,门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示起搏心律,未见ST-T改变。因不能排除起搏器术后感染,故以“心内膜炎待除外”收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7.1℃, 脉搏10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 95/7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轻度呼吸困难,能平卧,颈静脉怒张,奇脉,心尖博动不明显,未触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扣诊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遥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左室长轴及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均清晰显示:右室内电极穿过右室心尖心肌而至心包腔内。并可见中大量心包积液(图1)。胸部X线片示:心脏轮廓增大及起搏器携带状态,双腔起搏器导线顶端的电极位置不清(图2)。胸部CT:不除外右室电极穿孔,但因金属伪像,起搏器电极位置不能准确判定(图3)。治疗:心包穿刺放出心包积液后,在手术室、心外科及麻醉科支持下,在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静脉进行了电极重置。患者症状逐渐减轻,治愈后出院。出院后2个月随访,乏力、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超声心动图示:微量心包积液。

二、讨论

伴随着起搏器适应症的扩展及心内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临床的大量应用,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地增多。起搏器电极致心肌穿孔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只有0.3~1%[3-6],多发生于术中及术后24 h之内(早期穿孔)。极少数病例发生于1个月后(晚期穿孔或慢性穿孔)。虽然心肌穿孔的发生率低,一旦发生可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处理至关重要。

图1 超声心动图示起搏器电极穿透心肌及心包积液

注:a为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b为胸骨旁四腔心切面(箭头示起搏器电极PM,LA左房,RA右房,LV 左室,RV右室,PE 心包积液)

图2 X-光胸片示中等量心包积液及双腔起搏器导线

图3 心脏CT箭头示起搏器电极,有金属伪像电极位置不清

起搏器穿孔可发生在大静脉管壁、心房或心室[7]。而右心室心尖部的室壁较薄弱,是最易发生穿孔的部位。穿孔的临床表现因穿孔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常为胸痛、呼吸困难、头晕及膈神经刺激引起的反复呃逆等。而晚期穿孔往往临床表现更不典型,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头晕、乏力等,因此临床更难诊断,也更容易漏诊或误诊。本病例1月前因AVB行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后逐渐出现进行性乏力、虚弱、自觉低热、头晕、胸闷气短,来医院就诊,以“心内膜炎待除外”收入院。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

诊断起搏器穿孔,影像学检查是关键和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超声心动图因无创、简单易行而成为起搏器术后评价导线及电极位置的首选方法。超声心动图可探查起搏器导线及心包腔内的电极的位置,明确并定量心包积液的诊断,但对于穿出心包腔外的电极则无能为力。胸部X线片是穿出心包腔外的起搏器电极定位诊断的最常用方法。同时还可以检测胸腔积液、气胸及心包积液。但胸片在穿孔的最初几天,往往不能发现电极导线穿孔或心包、胸腔积液。胸部CT被认为是诊断起搏器电极穿孔的金标准,但因金属伪像,有时也不能正确辨别电极的位置,正如图3所示。因而应综合超声心动图,胸部CT及胸部X线片检查,确立起搏器穿孔的诊断,尤其是胸部CT的三维重建及三维超声的应用可立体多角度地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4],使影像学检查成为诊断并定位起搏器电极穿孔的可靠方法。

起搏器穿孔的处理包括穿孔电极的处理和併发症的处理,对于早期穿孔患者可在超声心动图的引导和心脏外科的支持下,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同时植入新的导线,大多无需外科进行开胸治疗。近年有文献报道对于晚期穿孔患者同样可经静脉途径进行电极重置,预后良好[3],正如本文患者所示,在手术史、心脏外科的支持下,在食道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经静脉成功进行了电极重置。2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心包积液基本消失。心包积液的处理视患者的情况而不同,对于无明显心包填塞症状的患者,可不做心包穿刺抽液,仅对症治疗。

本例患者提示,慢性起搏器穿孔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故临床医师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于近期有起搏器植入术因各种不适来就诊的患者,建议行超声心动图或胸部X线片检查以除外起搏器穿孔的可能。

猜你喜欢

心包起搏器植入术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期间的应用效果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完全性心包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疗效分析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