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评价
2019-10-15张宏波
张宏波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一年内行择期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配法,成立对照组(n=20)与实验组(n=20)。对照组于手术前实施10ml0.375%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麻醉,实验组于手术前实施10ml0.5%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与阻滞起效和完成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阻滞起效以及阻滞完成时间。结论:对患者实施0.5%的罗哌卡因对患者实施手术,其起效速度明显,使患者减少不适时间。
【关键词】麻醉效果;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R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3-0-01
临床上,神经阻滞麻醉是指,给予患者麻醉时,只需注射一处,即可获得较大麻醉区域[1],从而使手术快速进行麻醉状态,并获得良好麻醉效果。因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快、进入麻醉快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2],因此,常被应用于手臂、肩部手术中,罗哌卡因为临床麻醉中应用较多麻醉剂[3],相关资料显示,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患者实施麻醉,其能起到不同麻醉效果[4],本次研究,皆在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一年内行择期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配法,成立对照组(n=20)与实验组(n=20)。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35岁-59岁之间,平均年龄(47±1.8)岁;实验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36岁-61岁之间,平均年龄(48.5±1.8)岁,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于手术前实施10ml0.375%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麻醉, 实验组于手术前实施0.5%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麻醉,其他方法相同。①对患者下肢静脉开放,并于手术前B超下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氟哌利多2.5mg+哌替啶50mg对患者进行麻醉。②通过短轴探头技术,显示患者臂丛影像,通过超声显示,对患者外侧皮肤进行穿刺,直至于臂丛后外侧,观察回收无血后,给予患者注射15ml局麻药,观察局麻药扩散直至臂丛神经前上位置。③退出麻醉针至皮下,并向臂丛前上方推进,观察回抽无血后,再次给予患者注射15ml局麻药,观察局麻药扩散直至臂丛完全被液性暗区包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麻醉后,镇痛持续时间与阻滞起效和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观察对患者注射麻醉药15min内,每个1min行针刺实施,其证判标准以患者自我感觉为主,如患者疼痛减轻则为起效。阻滞完成时间:观察对患者注射麻醉药后,患者支配区完全无痛觉则为阻滞完成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3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阻滞起效以及阻滞完成时间对比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阻滞起效以及阻滞完成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对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多数患者伴有明显的疼痛感,因此,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心理都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罗哌卡因为临床应用常用神经阻滞药物,其具有低毒、高效等优势,因此,临床应用率较高。因肌间沟臂丛神经相对集中,且较浅,因此,临床上对于肌间沟臂丛神经的阻滞首选罗哌卡因[5]。本次研究,分别对我院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结果发现,使用0.5%的罗哌卡因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与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不大,其无统计学意义;而使用0.5%的罗哌卡因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完成时间,明显优于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完成时间,因此,给予患者较高浓度的罗哌卡因,能加速药物起效时间,减少患者不适感。但因罗哌卡因在使用中,其剂量越多,其术后疼痛感越强烈,因此,可能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因此,对于具有麻醉风险较高,耐受较低者,应尽可能选择0.375%剂量的罗哌卡因给予患者治疗。
综合以上分析,0.375%剂量的罗哌卡因其产生的疼痛感较轻,但阻滞起效以及阻滞完成时间存在缺陷,而0.5%剂量的罗哌卡因其产生的疼痛感较重,但其阻滞起效以及阻滞完成时间较0.375%剂量的罗哌卡因,其具有起效速度明显,使患者减少不适时间等明显优势,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定夺。
参考文献
郭能起,吴论,伍嘉艳,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深圳中西醫结合杂志, 2017,27(8):105-106.
陈娜.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04):114+117.
齐文勇,党友,王海侠.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北方药学,2017, 14(8):190-191.
韩文冬.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11):1970-1972.
宋文琴,陈林穆,慈爱字.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19,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