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2019-10-11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学校高保忠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学校 高保忠
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密切相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历史证明,国家统一和分裂与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紧密相关。当中央集权保持强有力状态时,分裂现象就不会发生;反之,一旦中央集权弱化,分裂就不可避免。
【知识梳理】
一、禅让制
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传位给品行高尚的舜,舜年老时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二、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三、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四、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创立:秦朝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
3.发展:汉、隋唐、宋元时期
(1)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②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③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3)宋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
③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4)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②地方:设立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
4.强化:明清时期
(1)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①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③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④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⑤思想上: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
②大兴文字狱。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③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5.废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五、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但随着诸侯国的力量日益强大,到后期,王权衰微,造成了分裂和诸侯混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实施,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的颁布实施,“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此外,两汉政府还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管理。州设刺史,县设令。
4.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5.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三司”互不统属。
六、选官制度
1.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这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典例解析】
1.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这种政治制度是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实行分封制。故选B。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郡县制、分封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故选B。
3.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 )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期,科举制逐渐完善。由此可以判断出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选D。
4.《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
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 ③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 ④明太祖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关知识。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题目给出的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属于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③错误,唐朝只是完善三省六部制;④错误,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不是明太祖设立的。故选C。
5.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危害。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清朝的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这些现象都源于清朝推行文字狱。文字狱的推行造成了社会恐怖,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故选B。
【专题集训】
1.“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 )
A.夏启 B.秦始皇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3.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 )
A.世袭继承 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
4.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政府中分管监察的机构是
(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中书省
5.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
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6.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7.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
8.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度
9.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
项是
(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西晋 ④元朝
A.②①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10.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理。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
A.伊犁将军 B.台湾府 C.西域都护 D.市舶司
1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 )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3.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 )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14.下列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按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伊犁将军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16.下列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7.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哪一个?当时为巩固统一,统治者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为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8.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C 6.D 7.C 8.A 9.C 10.A
11.D 12.D 13.D 14.A 15.B 16.D
17.(1)秦朝。统一文字。
(2)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18.(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2)新疆。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是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