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

2014-11-06聂国民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

关键词 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奠基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44-07

一、教学目标设定

中学生学习历史,除了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中得出客观而准确的结论,还要能够传承人类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汲取历史营养。秦始皇在战国这一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把握历史机遇,最终扫平六国建立一统。在此之后他勇于创新,改章建制,开始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早期制度建设。在创新制度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知人类文明的进步。

(1)了解秦朝统一的必然性,论从史出地得出秦始皇适时结束诸侯争霸完成了国家统一;掌握“三公九卿制”的内容,分析、比较、认识秦朝实现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型;理解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比较中得出秦朝开创了新的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设。

(2)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在比较中掌握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入情入理的分析方法。

(3)感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情怀;理解“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皆是当时中国国情的产物,并且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新课导入】

师: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洋为中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秦始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历史上某些读者笔下的秦始皇:

汉代贾谊的评价: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生:否定秦始皇,认为他暴虐无道。

唐代李白的《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来。

生:称颂秦始皇为“英雄”,因为他完成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大统一。

明末李贽的评价:始皇帝,千古一帝也。

生:认为秦始皇流芳千古,建立了丰功伟业。

现代学者陈登原的评价: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生:否定秦始皇,认为他以刑罚治天下,百姓怨声载道。

师:这是我所见到的评价秦始皇的部分观点与材料,哪位同学能再为大家说出你看到的评价秦始皇的材料?

生:一位德国史学家曾经这么说:“自秦嬴政统一以后,中国首次作为一个行政上完整的国家被确定了下来,他当属开国之君!可是,他却被后人看作为十恶不赦的暴君。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难道中国的史学家不应该重新认识秦始皇吗?”

师:这个材料补充得很好!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各种各样,莫衷一是。那么历史上秦始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朝历史,对秦始皇和他所首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全面的认知。

设计意图:导课的目的就是要“激趣”,让学生迅速从刚刚结束的其他课堂内容中走出来,完成思维的转型,感受历史课堂独有的“魅力”。秦始皇是学生最熟悉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们有说不尽的话题。但他们可能不太了解在历史上秦始皇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学生在“质疑”中“生趣”,在强烈的“探究”意识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而此又可细分为三个问题:

①皇帝制度的建立;②中央官制的建立;③地方郡县制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分析:

为什么战国末期会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请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和个人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

生1:是保障刚刚建立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2:是巩固刚刚完成的国家政治统一的需要。

生3:是防止刚刚平定的六国贵族叛乱的需要。

生4:是秦采纳主张君主专制法家思想的产物。

生5:是嬴政显示完成首次大统一功绩的需要。

师:总结点评并强调:秦始皇结束了地方诸侯争霸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功垂历史。

设计意图:秦朝统一,在老版教材中是重点讲解的内容,但新版教材将其作为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背景。秦统一及措施、意义没必要详讲。对于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应该从制度的角度理解认识。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既复习了初中历史知识,解决了知识的衔接问题,也突出了“中央集权”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功绩之一:分裂割据——天下一统

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郭志坤《秦始皇大传》

师:“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之一,而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也首次提出了皇帝思想。比如,秦始皇留下的“七帧碑文”中对此就有阐述,仅“皇帝”一词在字面上就出现12次。这些材料,显示秦始皇围绕皇帝制度,提出了各个方面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皇帝思想的轮廓。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思想家提出“圣王”“明君”思想,从道德和修养层面规范国君的行为。例如《管子》《孟子》等文献,其中对于国君自身修养提出了很多规范和要求。秦始皇吸收了这些政治思想,把它们改造成为皇帝思想,构成了皇帝制度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而且有所创新。他把“皇”和“帝”两字结合起来,说明他不仅仅满足于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正如刘泽华先生所言:“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

设计意图:“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让学生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势而谋,应势而为。历史需要秦始皇,秦始皇创造了新的历史!从这个角度说,秦始皇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又是新制度的缔造者,继往开来!

师:“皇帝”取代了“王”,君主专制取代了君主制,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1:秦以后(君主专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被皇帝家族垄断;第二,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三,皇帝独揽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等。

——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2:统一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没有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地区性的统一;没有地区性的君主集权就不会有全国的封建统一。

——刘泽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

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问题:

1.依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皇帝和夏商周君主权力的不同。

2.依据材料2,指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之间的关系。

生:对国家最高权力的高度垄断和绝对拥有,是巩固统一的必然要求。

师:皇帝专制的出现是中国由诸侯割据走向国家一统的必然结果。从“皇帝”称号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盖一切,恩赐天下,而这正是占有天下的逻辑前提,于是秦始皇宣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如此,皇权便成了无限的。那么,皇帝制度的特征与本质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夏商周王制和秦朝皇帝制的不同点,认识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必然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有一天,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问题:

1.秦始皇为什么如此在乎丞相车骑的多少?

2.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3.试就此并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分析皇帝制度的特征和本质。

学生就此的回答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等,认为皇帝制度的特征、本质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为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设计意图:皇帝制度的关键在于君臣关系的运作,秦始皇指责五帝三王“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他自我标榜的是“义诛信行,威旁达,莫不宾服”。可见,秦始皇非常看重皇帝之威,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树立了“皇帝之威”。比如说由皇帝召集、皇帝主持、皇帝决断的廷议制度,就是为了让皇帝能够对权力操纵自如。在我看来,学思之窗的材料并非证明皇权、相权的矛盾的充分证据,倒是展示了皇帝权力主体地位的无可争辩。学生对这则材料很熟悉,大多不经分析就可得出结论,针对此,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皇帝权力”。材料之例是一部分,还可以从统一六国后,“议帝号”之例说明问题。一则,王绾、李斯等就此问题讨论,随之将结果禀报始皇帝,由其裁决,裁决结果立即成为法律,皇帝权威和官僚智慧得以有机结合。另则,一旦皇帝裁决,任何人无权质疑,君臣秩序由此获得双方一致认同,皇帝权威无可质疑。

另外,人教版把这个“学思之窗”的内容设置在第二个题目“三公九卿”制度中,但如果提前到“皇帝制度的建立”时用,起到的效果可能更好。

(二)中央官制的建立

师:皇帝制度诞生了,政治文明有了新发展,那么皇权是如何在中央与地方行使的呢?为了更好在中央行使皇权,秦始皇对中央机构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所谓的“贵族政治”,指的是由显贵的家族世代垄断权力的政治制度,权力的传承主要凭借血缘;所谓的“官僚政治”,指的是由皇帝任免的官吏掌握政治权力的制度,权力的传承主要凭借皇帝是否赏识。

师:请依据图1的机构设置、相互关系及文字说明,归纳概括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点,能否找到依据?

生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生2:他们是否担任官职,皆听从皇帝旨意,只要博得皇帝的赏识,就可以高官得做。

师:对,这就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继承”被“任免”所取代,也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这样的转变,有什么历史进步呢?

生1:君主出卖官职,臣下出卖忠心与才能。臣子拼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表白自己的忠心,掌握官吏任免大权的皇帝,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官员,政治文明发展了。

生2:做官可以成为一种职业,有薪俸,有职权,升迁荣辱全看你是否尽职尽责,有一套制度考核,不同的职位待遇也不一样。但是一旦被罢免,就全都没了。这样的一套制度叫“官僚制度”,皇帝依靠它维系自己的权力,官僚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保证。

师:两位同学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我想补充的是:贵族政治下的“恒贵”,易造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他们通过分封制得到了大量土地和人民,又容易造成经济分散和政治割据,从而打破了政治秩序的平衡;官僚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大,皇帝通过任免、监督和赏罚等手段控制官僚,加强了权力的集中与统一。

设计意图:“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三公九卿”中各个官职的名称及职责都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如何化难为易,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利用图表,能更直观的显现各个官职的分工与彼此之间的关系。由第一部分的学习分析可知,秦始皇重视“皇帝之威”,然而全国政事冗多,于是皇帝将一些国政委之于丞相,让其“助理万机”,正如学生分析的,皇帝不以“亲”“贵”,而以“贤”“能”选拔大臣,是重大突破。但国君又不得不提防百官中权力极大的丞相,自丞相职始设,君权与相权就一直是又依赖又矛盾的关系。秦始皇对此的处理手段之一就是缩小相权。一则,丞相无兵权,由太尉掌武事,一则,以位低而权重的御史大夫过问丞相有权处理之事,且其有许多职权,皆为丞相所无。这些知识很常见,与秦制有关的书中多能找到,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与图1互相参照,他们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知识。

功绩之二——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柏杨《中国人史纲》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师: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两位学者从官僚制度的确立及作用角度点评了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对官僚制度深入理解,进而认识到,秦始皇将官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设计意图:学者的论述,言简意赅,对于学生理解上述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对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十分必要。学生从这些论述中,比较容易理解官僚政治相对于贵族政治的进步之处。

师: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官僚制度改革已经完成,与此同时,如何将这些权力贯彻到地方,做到令行禁止,如臂使指呢?

(三)地方建立郡县制

师: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针对秦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体制问题,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多数大臣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独驳众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秦始皇不顾群臣的反对,坚决支持李斯的主张,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最终将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师:争论的结果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这一取代的实质就是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制度,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仅仅只保留天子臣属这一种身份。郡与县的职能如何呢?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课堂探究】

师:知晓了郡与县的职能,接下来我们要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从划分标准方面比较:分封与宗法制相关联,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因此形成等级分明的贵族政治;郡县制按地域划分,官吏由中央任免,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秦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一整套新的行政管理系统。管理者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各级官吏之间是上下级的服从关系。

从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方面比较:过去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后就不再管诸侯国内的事,因此诸侯在他的地盘上说了算。诸侯的势力发展起来不仅威胁中央,而且互相争夺霸权。郡县制就是要改变这个传统,中央要管地方事务。

从对历史发展影响的方面比较:分封制的诸侯国相对独立,诸侯割据,纷争不断;秦朝的政治组织深入到乡里,最小的官月俸只有“斗食”,高官达两千石。官吏的财富、荣辱无不系于权位和制度,才能则表现为“政绩”。官僚地主是各类地主中最有权势的阶层。有这样一支官僚队伍,皇帝的诏令就可以层层传达到基层百姓,君主专制就能发挥到极致。

师:官僚制度也是与中央集权配套的措施,否则中央集权的程度会大打折扣。官僚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特色,是必须明确的政治特征。因为:其一,官僚制度是制度上的创新。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君主专制(最后的决定权归君主)、中央集权(郡县集权于中央)、官僚制度(流动性择优录用)是秦开创的大一统君主中央集权制的三大要素。其二,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独一无二。其三,官僚制并不完全是君主的工具。官僚的选拔与考试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培养了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他们是制衡皇权的主要力量。

设计意图:郡县制相比分封制到底进步在什么地方,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设计这样一个表格,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再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郡县制的优劣,王绾、李斯已经讲得很清楚,学生需要对现象进行提升理解,这部分需要教师的引领讲解。

师:一种新制度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

周王室衰微——应加强中央权力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应限止地方权力

结论:统一的、疆域辽阔的秦王朝需要有力的政权和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师:由此我们是否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时代的发展,需要制度不断的创新;制度的进步,才能确保社会的发展。

生:老师,既然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度这么进步,那为什么秦朝会二世而亡呢?

师:这个同学的问题提的特别好,我提供的下面一段材料看看是否有助于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秦是在“纷乱后的统一者”,这种统一的成功,的确使人特别兴奋,但这种过于兴奋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到一个新的朝代的正常制度。而在结束分裂局面以后,统一而有力的政府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国,并且在国境方面也没有了抗衡的敌国,所以它可以放手实行它认为可行且有效的“成熟”政策而不必有所顾忌。然而郡县制的推行过于紧迫,“因为实行的办法过于离开现实,就会引起了政治上的难题,而成为亡国的原因”。秦与后世的隋、元两朝相比,其政策脱离现实最远,所以秦亡国也最快。“这种政策缓急的差别,可能就是其统治时期长短也有差别的原因”。

——高海云《统一郡县制与社会矛盾的集中

——秦朝速亡的制度史分析》

生:我们似乎明白了,秦王朝是“欲速则不达”,制度建设推进过于急速,与当时的现实有些脱节,结果事与愿违。

师:说的有道理。但它的积极作用仍是主要的。

功绩之三: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至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历史学家钱穆

师:“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什么区别呢?

【概念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

师:我们应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正确看待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二者不能完全对等。判断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优越,主要应看它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的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北大教授张传玺认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说明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多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必要的。由此他做出论断,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是腐朽的东西,而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是基于同一个基础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帝独揽包括地方的各种权力;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力地保障皇权,所谓集权于中央,就是集权于皇帝。

——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设计意图:“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这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两个概念,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特意设计了此环节,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师: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学习,我们明确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它们对中华政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下面让我们再回到上课伊始的那个问题:

如何评价秦始皇——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

(2)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

(3)客观公正、论从史出。

秦始皇试图将嬴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千秋兴亡——秦朝》

师:秦始皇尽管有许多错误或恶行,残暴的政治导致秦朝“二世而亡”,但同样不能否认他成为延续两千年之久的“中华帝国”的奠基者,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有力推动者。

设计意图:首尾要呼应,从秦始皇评价开始,最后又回到评价上来。得出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改制创新应该是秦始皇成就自己的关键。而这一点恰好是古今中外每个人都要面对和做出抉择的事情。

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型,是从王权社会转变为皇权社会,此乃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而完成的,由此成就了直至清代的中华帝国时代。秦汉确立起来的一套皇权帝国社会制度,充分顺应了当时的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需要,因此,在这个长久的历史时代中,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黄玉顺《大汉帝国的正义观念

及其现代启示》

师:作者从历史转型与历史影响这两方面高度评价了秦代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积极影响。这或许或以成为我们理解秦始皇功绩的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只有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勇敢出击,才能掌握历史大船的航向。做历史前进的推动者,趋时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近十年,模块教学的优与劣莫衷一是。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能做到的是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历史走近学生,让历史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课。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常常与学生谈起,无论将来做什么,首先应该学会做人,而做人又是通过做事体现出来的。每一件事都做得应该,做得漂亮,做得有意义,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人生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历史之鉴,可为后事之师。因此,我们要从博大精深的历史宝库中汲取养料,见贤与不肖,懂得做人处世之道,才能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必修Ⅰ的政治文明史,恰好提供了最充足的养料,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以文明发展为主线,使得我们这些教者首先必须改变理念,更新思想,每一节课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尽量从文明史的角度去设计。笔者的这一节课,以秦始皇的三大功绩作为主线,“文明”是统领新课程之魂,“制度”又是必修Ⅰ的主线,这二者都是教者必须努力挖掘和实践的。

有人认为,撇开功过是非的道德评价,单就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集三皇五帝之尊融合而成的“皇帝”这样一个新概念、新名号,实在是由秦始皇一个人作出的空前绝后的大创造,皇帝制度为后世两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本模式。

秦以后的中国历代王朝,从政治学的分类看,属于“官僚帝国”,官僚政治是对“世卿、世禄、世官”为特征的贵族政治的否定,这是历史的进步。一切权力,连同官吏的任免权都属于皇帝,权力高度被专制。“专制”一词,林达先生解释过:“专制制度的存在并非奇耻大辱,因为许多国家都经历过专制。它像奴隶制一样,只是人类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阶段,一种形式。”在当时,君主专制解决的是君主个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有利于集权的稳定。

郡县制改变了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分封诸侯的做法总体上被郡县制取代,世袭的贵族政治也被有任期的官僚政治代替,中央对地方实施直接的、有效的掌控和管辖,说明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地方官吏也由皇帝任免,中国建立了古代世界最严密的官僚制度。有这样一支队伍,皇帝的诏令就可以层层传达到基层百姓,君主专制就能发挥到极致。官僚制度也是与中央集权配套的措施,否则中央集权的程度也会大打折扣。中央集权制虽然容易形成集权,但它减缓了频繁的地方叛乱或分裂活动,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秦以后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政清吏明,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吏治腐败,必是集权削弱,皇权旁落之时。

在政治制度的专题史下,第2课的认知目标是侧重于制度的建立、机构的设置、决策和行政的运行,而这些又标志着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华帝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恰恰是这些制度的奠基者。

【作者简介】聂国民,男,吉林省历史特级教师,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
托克维尔民主的革命动力思想探析
基于历史时间意识培养的主题教学探索
从甲骨卜辞中看殷商政治伦理思想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论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
论社会阶层对秦末政治进程的影响
论拜占廷帝国科穆宁制度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