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感知到建构
2019-10-10唐浩瑛
唐浩瑛
[摘 要]在认真研读教材、对比分析学生练习情况的基础上,探究一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路径及实施策略。在“认识图形”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载体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完善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圆柱体;滚动;推动; 感知;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25-02
问题缘起: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单元是“几何与图形”板块的起始单元。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属性与特点。但学生在做相关课后练习时,出现了较多的分歧,答案不一。这一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课后练习:
关于立体图形的推动和滚动,教材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去感知的。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推动与滚动的理解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球体容易滚动也容易推动;第二层次:长方体与正方体有“角”,不容易滚动但容易推动;第三层次:圆柱摆放的位置不同,与地面接触的表面不同,因此圆柱的滚动和推动要视摆放位置而定。
对于第三层次的理解,大多数教师都比较赞同。圆柱体既有平面,又有曲面,若是它的曲面接触地面,则它容易滚动;若是它的平面接触地面,则容易推动。
厘清概念 :所谓“滚动”是指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所谓“推动”是指物体在受力状态下的运动方式,即向前用力使物体前进。因此,当物体的表面是平面时,是不容易滚动的,而当物体的表面是曲面时就很容易滚动了。从这个角度看,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容易滚动。
基于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让学生认识这四种立体图形的外部特征和自身特点,在观察、触摸、操作、实践等过程中逐渐丰富对立体图形的本质的理解。当然,这只是初步认识。那么是否要求学生对“滚动”和“推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觉得这里的“推动”更像初中物理学中所说的“滑动”,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保持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推动不容易滚动,至于球体容易滚动而不容易推动已经没什么异议了。这样,问题就指向了圆柱是容易滚动还是容易推动,抑或是既容易滚动也容易推动。
以上都是我们成人的理解,但对于一年级学生,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只需要他们有最直观的感知即可。可是在他们做家庭作业中一旦有家长的辅导,成人的意识是否会介入?于是,我决定让一年级学生先进行原生态的理解,再借助实践操作来完成这道题的解答。
再次研究:我在一年级的另外一个班级(全班50人) 中进行了随堂练习。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于圆柱是容易滚动还是容易推动还是存在疑惑。我现场询问了学生,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生1:圆柱容易滚动,也容易推动,且容易倒下。
生2:圆柱竖着放不能滚动,也不能推动。
……
反馈如下:
对于数学中的结论或论断,只要有一种情况不符合逻辑,那么就不成立。为什么圆柱容易滚动或是容易推动难以定论呢?我想原因可能在于圆柱的接触面不确定。
进一步分析: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于“滚动”的理解是最直接的:不借助外力,自己能滚动的就是球和侧着放的圆柱,而认为圆柱和球容易推动的学生比例也很高。我让学生操作演示,发现学生对于推动与滚动的区别不明晰,甚至很多学生都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操作方式,学生根本就不会考虑推动中变与不变的关系,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动”了就是一种自然运动,另一种是外力作用。同理,长方体和正方体少了外力的作用,是不会自己“动”的。一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比较弱,这与其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考虑不全面等因素有关。这就说明很难从“接触面” 去引导他们分析与理解,他们理解的易滚动仅是曲面而不考虑平面,往往不去想“此是彼非”的可能性。那么高年级学生的理解是否就全面呢?
我调查了六年级的50个学生,他们的完成情况如下表。
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可看出,随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逐渐丰富,学生大多能比较清晰地分辨出滚动和推动的区别,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点来确定运动的轨迹。对于正方体和长方體的滚动,则认为有前提条件,如外力推动、摆放的形状及角度等。总之,高年级学生考虑问题时会全面考虑、整体分析,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教学策略:
1.读懂教材,选择结构化重组的习题。教材的编写着眼于共性的东西,它一定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人教版教材对于“认识图形”有着知识的整体性,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编排理念,出题者是让学生根据几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来进行判断,用意简洁明了。既然学生和教师都存在疑惑,我们就可以重组练习,利用熟悉的生活物品,如圆柱型的固体胶、篮球、纸盒等具体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理解与建构知识。
2.转换维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形成的重要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主要是要借助能丰盈思维的实物载体,设计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转换空间维度,以助力空间观念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对此,教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可以结合低学段的知识结构,达到既巩固旧知又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的目的。
3.逐步让学生建构特征属性。在教学中,以实物为载体,以关系为切入点,将立体图形的本质属性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逐个对比,形成对图形认识的知识经验,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完善认知。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