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山歌文化与壮族民众的生存家园

2019-10-08何飞雁

鄱阳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

何飞雁

[摘 要]壮族的山歌与壮族的历史性存在息息相关,是壮族人人生在世得以栖居的生存家园。在壮语语境中,山歌的原初表述是“家”和“欢”,这种表述包含了壮族人们对自然之家的尊重與热爱,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对美好姻缘、美满家庭的追求与坚守,对和谐友善之社会家园的营造与张扬,对人在天地间欢乐栖居的祈求与践行,体现了“天、地、神、人”的四重性融合统一。

[关键词]壮族山歌文化;生存家园;生态美学

关于“家园”的含义,李晓非等把它界定为“一个有归属感的人所栖居的生活世界”①,这个生活世界包括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精神世界等。谭大友在《人类生存的家园》一文中又把家园具体化为自然家园、社会家园、精神文化家园三个层面。家园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方便地思考“家园中的人”如何在家园中“活着”,如何在那里“‘建设、‘耕耘、‘生成和‘持续他们的家园并‘栖居其中”②。歌圩是壮族人在山边河畔不定期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对歌活动,是自古沿袭至今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是壮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壮族人们重要的生存家园。本文试图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采取文化人类学的“局内人”视野和主位研究法,通过梳理歌圩在壮语语境中的最初表述,以及壮族人们对与之相关的“生活世界”的理解,从中探讨壮族的家园观、生存观。

一、“家”与“欢”:山歌在壮语语境中的表述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海德格尔指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就居住在这家里。”③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是对存在的揭示和澄明,它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存在的寓所,是人须臾不可分离的家园。人只有在先于他的语言的引导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而最初的语言是最切近存在的。对壮族以“倚歌择偶”为中心的节日性聚会对歌习俗,传统权威的称谓为“歌圩”,即歌场圩市。其实,这是一种汉语表述,是汉族文化精英对壮族对歌习俗的一种“他者”客位视野下的表述,是二次表述,是站在汉民族立场上而不是从本民族主位视野出发对民族歌俗的原初表述和地方化表述。他者视野下的这种表述,强调歌圩是一种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这种民俗活动以对歌为主,伴随着商贸活动而形成热闹的圩市。这种表述“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壮民间文化的遮蔽,对这一传统习俗其他表述方式的遮蔽,以及对‘歌之外的民俗事象某种程度上的遮蔽”①。对于这种在壮族民间久远传承,为壮族民众所喜闻乐见,与壮族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境遇、精神需求、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的民族歌俗文化,我们只有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从本民族的主位表述中来理解它,才能更接近它的原初意义。

在壮族民间及壮语语境中,山歌最初常见的表述是“家”或“欢”,如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壮话称山歌为‘家或‘欢,唱山歌叫‘唱家”②;“壮族历来具有定期集会唱歌的风俗,这种风习汉话称为‘歌圩,壮话叫‘欢龙峒,或‘欢窝敢,或‘欢埠坡、‘欢埠峒、‘欢墟合、‘欢出岩、‘欢墟蓬”③。民国二十九年《柳城县志》载:“民间盛行唱欢,工作稍暇,则男女互相唱和以取乐。遇有婚嫁,亲友亦尝登门聚歌通宵。”④《壮学丛书·总序》云:“所谓‘歌圩,壮语北部方言叫‘圩蓬,意即欢乐的圩场;南部方言叫‘航端,意为峒场圩市。是因其群集欢会酬唱,情如欢乐的集市而得名。”⑤

从山歌在壮语语境中的表述可以看出,山歌的原初意义是与“家”和“欢”密切相关的。由“家”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家国、家园、家庭、家屋、家人,正是由于家国、家园、家庭、家屋、家人的存在才组成一个温暖的“家”。“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是个体在世存在的归属之地。“欢”即欢欣、快乐、喜悦、温暖、幸福之意,它表达的是壮民族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一种人生在世有所归属并欢乐栖居的生存观。“家”与“欢”是密切相关的,有“家”才有“欢”,有了可归属之“家”才有栖居之所,才可能有人生在世之“欢”居、“乐”居,无“家”则难以为“欢”、无可“欢”。可以说,山歌是壮民族的生存家园。“家园是一个‘主位的概念,是个体的人对自己的生活世界主位的表达,也是中国人世界观中关于‘生活世界较为准确的表达。”⑥歌圩包含着壮民族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理解,这个生活世界包括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精神文化世界等,它们共同构成壮民族的家园。“家园是一个整体性思考人类的生活世界并强调其中全部内涵的概念”⑦,这些内涵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壮族是一个以歌代言的民族。山歌是壮族人的语言,是壮族人们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文化,是我们了解整个壮族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它也是“壮族文明的源点和重要传播手段之一”⑧,是承载族群记忆、表达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壮族文化的核心与精华。而“语言是存在的家”,对于壮族这个以歌代言的民族来说,山歌是存在的家。山歌与壮族人们的历史性存在息息相关,人就居住在这歌里,歌中言说出这个民族的天地自然观、婚恋家庭观、生活信仰观、社会伦理观、审美价值观、生存观。山歌是壮族人人生在世得以栖居的生存家园。“歌圩”这个外来表述则把壮族山歌文化的这种原初意义和丰富意义给遮蔽了。作为壮民族的重要“家园”,歌圩文化包含了壮族人们对自然之家的尊重与热爱,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对美好姻缘、美满家庭的追求与坚守,对和谐友善之社会家园的营造与赞颂,对人在天地间欢乐栖居的祈求与践行,体现了“天、地、神、人”的四重性融合统一。

二、“唱家”以成家:山歌与美满家庭的生成

一个幸福和暖的家是人生在世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族群中,家庭的构成及人们组建家庭的途径是不一样的。在封建中国的汉民族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组建家庭。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奉行“阿注婚姻”,一个核心小家庭是由孩子、孩子的母亲、舅舅、姨、外公、外婆以及姨家的兄弟姐妹一起构成的。而在壮族社会中,“如何‘嫁人寻‘家,壮族妇女即靠唱‘家(山歌)来寻找中意男人成家,壮族古来‘倚歌择偶的风俗即由此而来”①。自古以来,壮族人是通过歌圩对歌来寻觅佳人、寻找佳缘以结成美满姻缘的。民国八年《河池县志》载:“壮人并以每岁二、七两月,少年男女于附近圩市郊原之地,结队冶游,以唱歌作良媒,以赠答为纪念,父母、夫婿、亲戚不能禁。”②《粤西丛载》云:“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婚配。”③一个人要想成家,有个温馨和暖的家,有个幸福生存的美好归属,必须首先会“唱家”。因此,习“家”“唱家”成为“俍人”(壮族的古称)自幼就开始学习并精通的重要内容,因此而有“壮人生来会唱歌”的说法,自幼习“家”“唱家”以致“出口成歌”,是为了有朝一日“以唱歌作良媒”,从而成就一个温馨美满的和和暖暖的“家”。

山歌是壮族青年男女恋爱交往成家的重要媒介,是通向幸福婚姻组成美满家庭的必经之途。因此,会不会唱歌、歌才的突出与否就成为壮族人人生中的重要问题。正如刘锡藩所言:“壮乡无论男女,皆认歌唱为其人生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 在社会上即枯(孤)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即不能通今博古,即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④在壮人的一生中,歌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不会唱歌,或者歌唱得不好,首先面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缺乏与异性恋爱交往的机会,进而也就缺乏成就美满和暖之家的机会,最终在世上孤独终老,因为在这个以歌为媒、以歌成婚的民族中,不会唱歌则阻断了通向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门槛。而“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籍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之恋爱,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⑤,歌才突出的人则容易赢得美好爱情。一份美好甜蜜的爱情,一个幸福和暖的家,是人生在世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缘,也是人生在世得以欢乐栖居的重要前提。是爱的欢乐、家的温暖给我们带来欢欣快乐,让我们觉得人生是值得一过的,而没有“家”的人生往往是孤寂寡欢、无以为乐的。

正因为山歌对于壮家人的婚恋和家庭生活如此之重要,所以,壮族山歌中比重最大的是情歌。青年男女以唱情歌来谈情说爱、寻“欢”作“家”,或表达成“家”得“欢”之欣悦欢快,或表达成“家”无望之失恋落寞。每逢圩期,青年男女皆盛装艳服,从四面八方云集歌场,“以答歌踏青为媒妁”⑥,“清歌互答自成亲”。他们通过山歌赞美对方超群的美貌和智慧:“一朵好花鲜又鲜,哥想去摘不开园。只在园门闻香气,回来还醉两三天”①;通过山歌试探对方的情意:“桂花生在月亮里,闻到花香想花迷;心想上天把花采, 望妹帮哥架天梯”②;通过山歌哀叹失恋的痛苦:“上树攀花花落水,下河捞花花水推;哥今不是桃花命, 走进花园空手回”③;通过山歌表达生死不渝的美好爱情:“杉木常青青千年,青藤攀进妹花园。花谢藤生缠到死,藤枯花生死要缠。”④

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下的婚姻强调对父母意志的顺从,对个人意愿的抹杀,对女性的压制和歧视,以及对权力、财富、门当户对的讲究不同,壮族“倚歌择偶”之下的婚姻是以尊重青年男女的自由意愿为前提的。歌圩这种不定期的聚会对歌活动,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会面、自由交往、自择佳偶的场所。男女之间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上是相对自由、自主、平等的,而且尤其尊重女性的情感和意愿。这种婚恋文化强调男女之间的交往以情为主,而外貌、财富、权力、门当户对等都退而次之。现实生活中,尽管一个人双目失明,或身体残疾,或家境贫寒,或没权没势,但由于歌才出众而结成美满婚姻的不在少数。歌圩的目的在于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因此,通过“倚歌择偶”而组成的家庭往往是幸福、美满、快乐的。

三、“唱家”以“暖屋”“暖村”“暖地”:山歌与社会家园的营构

对于壮族民众来说,歌圩不仅可以促进男女之间的交往和美满家庭的形成,而且对于和谐友善的“社会家园”之营构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营构主要通过山歌“暖屋”“暖村”“暖圩”的方式形成。

陆晓芹在对广西德靖壮族村落进行田野调研的基础上,着眼于当地壮族人通过“吟诗”(聚会对歌)暖屋、暖村、暖圩等的实践,探讨“吟诗”作为一种“暖”的方式对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暖”在广西德靖壮语中有两种含义:“一为动词,意为‘使(什么东西)变暖;二为形容词,意思是‘温暖。”⑤“暖”是壮族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关键词,有美好、温暖、和善、完美、欣悦、甜美之意,可以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某种感觉、某种心理、某种面容、某种境界,是他们对某种理想状态的一种表述,“吟诗”是通达这种理想状态的一种途径。人们把邀请歌者到家里聚会对歌称为“暖屋”,如果是逢年过节或重要日子里在村落、圩日或某一地方举行歌圩聚会对歌则称为“暖村”“暖圩”“暖地”。实际上,不仅仅在广西德靖一帶的壮族,在其他地方的壮族村落中至今也都延续着通过聚会对歌、戏曲演出等形式“暖屋”“暖村”“暖圩”的习俗活动。其中,婚礼中的山歌“暖屋”是最为隆重的,人们往往对唱几天几夜。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就记载了这种盛况:“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婉,各致殷勤,名曰‘送老,言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⑥壮族婚嫁时人们“迭相歌和”,对唱山歌。这些山歌包括情歌、离别歌、感恩歌、祝福歌等,表达对亲人的不舍,对离别的哀愁,对父母的感恩,对新人的祝福。对于即将远嫁他乡的女子来说,这些哀婉动人的歌声成为她临别前最温暖的礼物和最美好的祝福。人们认为,婚礼中的客人越多,歌场越热闹,表示新人的人缘越好、人情越“暖”,暖暖的人情和暖暖的歌声会令他们婚后的日子更加地和和暖暖。在其他喜庆日子如搬新居、小孩满月、老人添粮(祝寿)以及元宵节、重阳节等,壮家人也往往邀请亲朋好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来家中做客,同时举行“家中歌会”,壮语称为“欢江栏”。人们通过对歌庆祝新屋的落成,表达新添人丁的喜悦,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对新朋好友欢聚佳节的欢欣。对歌成为这些重要的日子里最重要的内容。歌才是否突出、歌场是否热闹关系到家屋是否“温暖”,而歌场热闹与否与客人的多寡是有密切关联的。因此,每逢此时,主家都会邀请尽可能多的人前来做客,以最好的酒菜招待。哪怕是平时结怨的人家,主家也会亲自登门去邀请,两家之间的仇怨由此化解。就算是素不相识的人前来凑热闹,主家也会非常欢迎,如待贵客一样诚心挽留、热情招待。而实际上,在这样的节日里,往往在场的客人中一大半是主家不认识的,因为亲戚朋友们往往会带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三五成群地一同前来。来的人越多,歌场越热闹,家屋越“暖”,主人越高兴。而如果来的客人很少,冷冷清清的,主家会觉得特别尴尬和难受。此外,在春节、中秋节以及壮族的一些重要节日如三月三、花婆寿诞、蛙婆节、牛魂节中,也会举行隆重的歌圩对歌。就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有些村落或圩市也不定期地举行对歌比赛来暖村、暖圩。如果恰逢女性歌者到家里做客,或农忙时节邀请别村的女子前来帮忙,男性歌者也会三五成群地赶来,环绕着家屋通宵对歌,以达到暖屋的目的。

对于壮族来说,山歌是通达美满的家庭、美好的人生、温暖的人情、和暖的家园的重要途径。歌场的热闹与否,关切家庭是否和美,村寨是否平安,社会是否和谐,人生是否幸福,天地神人能否和乐共生。近些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种种外来文化的侵袭,山歌等地方民族传统文化日渐衰落,曾经很“暖”的村落里难以听到深情婉转的歌声,节日里曾经热闹的歌场如今冷冷清清,而各种异常的灾难如年轻人的早逝、意外的伤亡、罕见的疾病等接踵而至,致使村民们认为,这种种的异常和灾难与山歌的衰落密切相关。于是,年轻一代人自发自觉地提出要恢复歌圩,恢复节日里热闹的歌场。他们认为,只有歌圩回来了,山歌热闹起来了,村寨才能“暖”起来,家屋才能“暖”起来,生活才能“暖”起来。

四、唱“欢”之“欢”“乐”人生:山歌与壮族的诗意生存观

“喜乐日子唱欢歌,客人尊主唱赞歌,接待要唱礼仪歌……”①壮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人们出口成歌,以歌代言,以歌通神,以歌传情,倚歌择偶。山歌已经融入壮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离不开歌,敬神祈福离不开歌,“求花”“问花”离不开歌,“添花”“暖花”离不开歌,“添粮”求寿离不开歌,上梁“暖屋”离不开歌,祈求丰年离不开歌,庆祝丰收离不开歌,逢年过节离不开歌……总之,壮家人从生命伊始直到人生的终点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也因此,壮族人的人生被称作“山歌里的人生”,山歌是壮家人建构生活世界并栖居其中的重要途径。山歌在壮族民间最常见的地方性表述是“欢”,唱山歌为“唱欢”,这种表述表达的是壮民族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一种人生在世欢乐栖居的生存观。这种以歌相伴之“欢”“乐”人生,文献上多有记载。清代诗人黎申产诗句中云:“岁岁歌圩四月中,欢聚白叟与黄童。”②明代邝露《赤雅》中云:“峒女于春秋时……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民国《上思县志》也载:“每年春间,值各乡村歌圩期,青年男女,结队联群,趋之若鹜……彼此唱山歌为乐。”③可见,“山歌里的人生”是一种“欢”“乐”之人生。为什么有歌相伴之人生是一种“欢”“乐”之人生呢?因为有歌、会歌,才有爱的机会和成就美满温馨和暖之家的可能。同时,歌才是一个人生存于世以安身立命的重要资本,个体借此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展现自己的存在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对于壮族社会而言,有了歌才,才有可能是人才,会歌、通歌则会成就欢乐的人生。不会唱歌或歌唱得不好的人,在一个以歌代言的社会中无以表现和展示自我,难以融入社会,得不到众人的欢迎,更缺乏恋爱成家的机会,甚至被视为如猪一般愚蠢无知的饭桶,最终只能落落寡欢、孤寂于世。

以歌相伴之“欢”“乐”人生,也体现出壮族的诗意生存观。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涉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问题。只有这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审美化生存和诗意栖居。而壮族正是通过山歌达到这三方面的和谐:壮族“峒歌”“那歌”歌咏着人与天地自然的“在家”关系及对“家中”自然万物的赞美;壮族情歌是壮家人得以连“情”成“家”的重要媒介;暖歌、游歌、欢歌、花歌、古歌、传扬歌、酒歌、拦路歌、仪式信仰歌等是壮族人沟通天地神人、沟通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灵魂的安妥和精神的归家才是审美化的生存和诗意的栖居。”①山歌也是壮家人求得“灵魂的安妥”和“精神的归家”的重要途径,如壮族山歌中所唱的:“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代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三岁孩童变白头”②;“唱句山歌解个闷,喝口凉水浇心头;凉水浇得心头火,唱歌解得万年愁”③。嵇康认为,音乐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支撑,它不仅可以“导养神气”,使人的精神得到滋养,而且可以“宣和情志”,宣泄人类内心的种种哀伤怨愤之情,使人的心态归于平和。对于一个“歌唱的民族”来说,山歌是壮族重要的精神遗产,是壮家人重要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寄托,是壮家人化解人生中的种种忧愁,恢复精神生态之和谐,通达诗意生存的重要途径。“出路携歌当早饭,赶街唱歌当晚餐。妹穷用歌当茶水,妹贫要歌当酒坛”④,人们通过山歌超越了清贫的生活和痛苦的人生;“唱得好来唱得乖,唱得神仙出蓬莱,唱得观音开口笑,唱得菩萨脖子歪”⑤,人们通过山歌通达人神之间的和谐共生;“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诗”,人们通过山歌展示个人的才智以获得社会的认可;“竹篙打水浪飞飞,我俩结交不用媒;不用猪羊不用酒,唱句山歌带妹回”,人们通过山歌结成美满的姻缘。而在古代,在封建礼教及伦理道德的压制之下,女子的言行举止受到种种约束,没有婚姻恋爱的自由,无以为欢,歌圩则成为人们“在不自由的包办婚姻之外寻找美满的婚姻,在没有爱情的封建婚姻之外寻找真爱的重要途径”⑥。

总之,壮族人正是通过“唱家”以“成家”“暖家”,亦通过“唱家”得以“归家”。山歌是壮家人沟通天地神人,求得“灵魂的安妥”和“精神的归家”的重要途径。正如王杰先生所说的:“人们在歌声中劳作,在歌声中交流,在歌声中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的和谐”⑦。山歌是壮族重要的生存家园和精神文化家园,是壮家人寻觅佳偶、寻找佳缘以结成美满姻缘的必经环节,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时借以“暖屋”“暖地”以营造温情友善、人神和乐之社会家园的重要媒介,也是抒发心绪谋得人生在世之“欢”乐栖居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壮族人以歌相伴的生活是一种审美生活,“山歌里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审美化的人生,人们通过山歌实现审美化生存和诗意栖居。

“一个以歌为生的特殊族群,他们所有生活都是围绕着唱歌而展开的。唱歌,可以说是他们所有文化生命的支柱,也可以说是孕育他们全部生活智慧的摇篮。”①壮族人的生活是一种歌化的生活,山歌融入他们生命、生活、生存中的方方面面,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性存在息息相关,是這个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也是孕育这个民族“全部生活智慧的摇篮”。可以说,离开了山歌,我们就无法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无法了解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法进入这个民族的生活世界,无法了解他们的性情气质、精神追求、生存境遇、生活理想、价值信仰、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等等。

责任编辑:徐 敏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曾永成先生及其生态文艺学思想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电影《美人鱼》的生态美学思想
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