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门”的多元语法化

2019-10-06董璇璘

现代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多元

董璇璘

摘  要:从历时角度探求了“专门”词汇化及多元语法化路径和过程,并探讨了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最初,“专门”连用有两种结构类型:定中结构与述宾结构。到了唐代,“专门”出现了两条演变路径,一是定中结构的“专门”出现在名词前面修饰语的位置上,一是述宾结构的“专门”出现在动词前面状语的位置上。由此,“专门”形成了多元语法化路径。到了宋代及明清时期,“专门”进一步词汇化和语法化,形成了“专门+NP”结构和“专门+VP”结构。到了民国时期,“专门”彻底完成了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专门”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包括语法位置的改变、使用频率和重新分析等方面。

关键词:“专门”;多元;词汇化;语法化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书面语言中,“专门”一词的使用都比较频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是这样对“专门”进行解释的:①特地;②专从事某一项事的;③表示动作仅限于某个范围。其中,义项1、义项3都是副词,义项2是形容词。例如(本文所举例证皆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语料库):

(1)河北制药设备的“跑冒滴漏”已降至同行业最低水平,可见其细;一记者专门到厂里找烟头,半天一无所获,可见其严。(《人民日报》,1994-11-18)

(2)人家大人是专门叫我们哥儿俩来请您。(常杰淼《雍正剑侠图》第五十九回)

(3)学好以后,不愁没有用处;因为中国的将来是一定往建设上走的,专门的人才是必需的。(老舍《赵子曰》)

(4)这次会议专门讨论了资金问题。(《现代汉语词典》)

例(1)、例(2)中的“专门”是副词,意为“特地”。例(1)中的“一记者专门到厂里找烟头”可理解为“一记者特地到厂里找烟头”;例(2)可理解为“人家大人是特地叫我们哥儿俩来请您”。例(3)中的“专门”是形容词,意为“专从事某一项事的”。例(4)中的“专门”是副词,表示动作仅限于某个范围,“专门讨论了资金问题”表示讨论的只是资金问题。

一、“专”“门”的分析

在对“专门”的语法化进程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先解读一下“专”“门”这两个构词成分。

(一)独立的单音节词“专”

“专”,甲骨文中写作“”,是“轉(转)”的本字,本义为“手转纱轮纺纱”。其中,“”表示缠绕着丝线的纱锤与转轮;“”表示线结;“”表示双手抓持。从造字法上看,“专”为象形字。《说文解字·寸部》解释为:“專,六寸簿也。从寸,叀聲。一曰專,纺專。”除了《说文解字》外,笔者在语料库中未找到其本义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

古代纺车大多由一个人使用,“专”由此引申为动词,有“独占、独用、独裁”等义。此义在先秦两汉时就已经普遍使用。例如:

(5)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国语·周语上》)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在例(5)中,“好”是动词,意为“喜欢”,“专”在这里是动词,意为“专谋,独谋”,“专利”在这里为述宾结构,是谓词性短语。在例(6)中,“弗敢专也”意为“不敢独自享用”,“专”作整个句子的谓语。

“专”又可引申为“专断的,独一的”,作形容词。这一引申义的使用也出现在先秦时期。例如:

(7)若是,则文王非专教诲之力也。(《国语·晋语四》)

例(7)中的“专”是形容词,意为“单独的,独一的”。

独占一件东西,容易使人在这件事物的使用上显得肆无忌惮,因此,“专”又引申为“独一地,单独地,擅自”等义,作副词。这种用法在先秦时期也已出现。例如:

(8)专杀盗,非杀盗也。(《墨子·大取》)

(9)诸侯毋专立妾以为妻,毋专杀大臣,无国劳毋专予禄。(《管子·大匡》)

例(8)中的“专”处于动词“杀”之前,是副词,修饰“杀”,意为“擅自”。例(9)中的“专”分别处于动词“立”“杀”“予”之前,修饰动词,是副词,意为“擅自”。

由此看来,“专”有多种引申义,它们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而且使用广泛。

(二)独立的单音节词“门”

《说文解字·门部》对“门”的解释是:“门,闻也。从二户。象形。凡门之属皆从门。”“门”在造字法上属于象形。“门”的本义是名词,指房屋入口处可开关的双户。这种用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例如:

(10)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诗经·大雅·绵》)

(11)门常闭。(《墨子·号令》)

后来,“门”由本义引申为名词“通路、途径”,此引申义的使用也出现在先秦时期。例如:

(12)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楚辞·九章·惜诵》)

(13)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左传·昭公二十 七年》)

“门”又引申为名词“派别,类别”。先秦时代已出现这种用法。例如:

(14)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孰然,此时天下圾乎?周公旦非其人也邪?何为舍其家室而托寓也?”(《墨子·非儒》)

由名词“派别,类别”再引申为量词“項,口,种”,此义在明代才出现。例如:

(15)每哨大铳三门,不用木马,止用新制极便合口大铅子;每三门如式送子一根,铁锤一把。(戚继光《纪效新书·束伍篇》)

为了使单音节词“专”和“门”的用法显得更为直观,笔者特意将其进行有针对性地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专门”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

在语法化研究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沿着单一路径演变的语法化现象,而对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不同的语法化演变路径则很少关注。Craig(1991)把存在多重路径演变的语法化现象称之为“多元语法化”。具体到“专门”来说,它的语法化路径有两条:一是由“专门(NP)”语法化成形容词;二是由“专门(VP)”语法化成副词。

董秀芳指出,词汇化和语法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是平行的或相交的,而不是对立的。二者都是语言形式的规约化,包括了理据性的减弱甚至消失,而且都可能在语音形式上有弱化,都可能发生形式的融合。词汇化与语法化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我们将“专门”的词汇化过程与语法化过程放在一起探讨。

(一)汉代时期

如前所述,“专”和“门”各自早在先秦时期就得到广泛使用,但通过笔者查找的语料来看,“专”和“门”连用始于东汉时期,并且仅此一例。如下:

(16)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王充《论衡·自纪篇》)

董秀芳指出,汉语双音词的衍生有其基本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原有的两个分立的组成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贴近,应在表层语音结构中相邻”[2]。此处的“专”和“门”完全符合这一点,无论是在线性顺序上,还是在表层语音结构中,都是相邻的。不过,此处的“专”和“门”并不是一个双音节词,而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其中,“专”意为“从属研究”,是动词;“门”意为“学问”,是名词,作“专”的宾语。在“谢师而专门”这一结构中,“而”是连词,连接“谢师”和“专门”这两个并列短语。“谢师”是述宾结构,因此,“专门”也是述宾结构。

(二)唐代时期

到了唐代,“专”“门”连用的情形共有7例,使用情况如下:

(17)曾祖云,弱龄好学,早擅专门;晚岁谈玄,笼罗经史。(《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第一册)

(18)列国封疆,分枝布叶,周于六合,溢往九州,积德累仁,重规叠矩,专门相袭,高盖成阴,因官流移,播居土□。(《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处士范君夫人韩氏墓志铭》)

(19)部执峰峙,诤论波涛,异学专门,殊途同致。(《大唐西域记》卷二)

(20)如来寂灭,弟子部执,传其宗学,各擅专门,党同道,疾异部。(《大唐西域记》卷四)

(21)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大唐西域记》卷十一)

(22)侧闻余论,考厥众谋,竞党专门之义,俱嫉异道之学。(《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23)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专门习学。(《大唐西域记》卷四)

唐代的“专门”意义已发生变化,例(17)至例(23)中的“专门”意为“某一门学问”,为定中结构。“专门”在例(17)中作“擅”的宾语,在例(18)中作“相袭”的主语,在例(19)中作“异学”的宾语,在例(20)和例(21)中作“擅”的宾语,在例(22)中作修饰语修饰中心语“义”。在这几例中,“专”和“门”是单独的两个单音节词。在例(23)中,“专门”放在了谓语“习学”前,处在状语的位置上。

解惠全先生在《谈实词的虚化》中指出,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专门”經常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逐渐就有了本该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副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其句法结构向副词转化。因此,“专门”的词义逐渐发生变化,意义逐渐体现在“专”上,表示“僧徒习学的只是大小二乘”,而“门”的意义逐渐虚化。

唐代出现的这几个“专”“门”连用的例子,其情况可分为四种:第一,“专门”是一个“NP”结构,放在动词前作主语;第二,“专门”是一个“NP”结构,放在动词后作宾语;第三,“专门”是一个“NP”结构,放在名词前作修饰语修饰中心语;第四,“专门”处于状语的位置,放在谓语前修饰谓语。由此看来,在唐代,“专门”出现了两条演变路径,一条是由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逐渐演变为处于名词前修饰语的位置上,形成“专门+NP”结构;一条是由处于谓语的位置逐渐演变为处于状语的位置上,形成“专门+VP”结构,并且意义中心逐渐落在“专”上,表示动作只属于某个范围。

(三)宋代时期

宋代时期,“专门”连用的情况更为常见,笔者搜集到24例。例如:

(24)天下有业擅专门,学优重席,堪师授者,所在具以名闻。(《册府元龟·帝王部》)

(25)学者斯勤,述者弥众,广搜并购,既显于好文,强学专门,颇患于寡要。(《册府元龟·学校部》)

(26)家世儒学,以《三礼》专门。(《册府元龟·学校部》)

(27)汉氏而下,师训弥盛,素业所守,乃专门而靡杂,禀教殊指,或名家而别出。(《册府元龟·学校部》)

(28)盖繇专门精学,积思悬解,多言屡中,遂几於神。(《册府元龟·总录部》)

(29)毕竟当时此学自专门名家,朝廷有礼事,便用此等人议之。(《朱子语类·礼四》)

这一时期,“专门”的使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NP”结构,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意为“某一门学问”,如例(24)、例(25);第二,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VP”结构,处于谓语的位置,意为“只研究某一类别”,如例(26)、例(27);第三,意义重心落在“专”上,放在动词前面,处于状语的位置,表示动作只属于某个范围或表示“特地”之义,如例(28);第四,意义重心落在“专”上,放在名词前面,处于修饰语的位置,表示“专从事某一事的”,如例(29)。

我们知道,汉语词汇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一定有两种状态并存的情况,即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独立使用和两个单音词逐渐虚化成一个双音词同时存在。“专门”在唐、宋时期都存在由两个单音词构成的“NP”结构和“VP”结构。与此同时,唐代的“专门”开始出现虚化,处在状语的位置上,语义重心逐渐落到“专”上。到了宋代,处于状语位置的“专门”进一步虚化,有了“动作只属于某个范围“”或“特地”两种意义。在这一时期,处在名词前的“专门”的语义重心也落到了“专”上,“门”的意义逐渐虚化。

(四)明清时期

据统计,到了明清时期,“专”“门”连用的例子有194条。由单音词“专”和“门”构成的“VP”结构和“NP”结构仍然存在,但“VP”结构数量显明减少。与此相应的是,处在动词前状语位置和处在名词前修饰语位置的“专门”用例占了绝大多数。处在名词前修饰语位置的“专门”进一步词汇化,两者凝固得愈来愈紧密,“门”的意义更加虚化,“专”的语义更为凸显。例如:

(30)真个装一佛像一佛,自然像个专门的太医起来。(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八)

(31)故学失所师承,六书九数,古人幼学,皆已明习,而后世老师宿儒,专门名家,殚毕生精力求之,犹不能尽合于古,其不同者三也。(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下》)

例(30)中的“专门”,语义重心落到了“专”上,表示“专从事医治病人的”。例(31)中的“专”分别表示“专从事学术研究的”和“专从事文件传递的”。

处在动词前状语位置上的“专门”,句法位置更加稳定,语法化为副词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门”的意义进一步虚化,语义重心进一步落到“专”上。例如:

(32)寡人只此一女,留以选善婿专门养老,立子继国,安能献王为宫人?(明代钟惺《夏商野史》第十四回)

(33)我虽然和他并不相识,他却专门的和我作对。(清代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三十七回)

(34)我又专门派五个人去寻,其中有两个,是从敌方逃出来的,说一定可以到三河原来的阵地,其余三个是杨名声、杨镇南、张涂。(曾国藩《曾国藩家书·致诸弟》)

例(32)、例(33)的“专门”表示动作属于某一范围,例(34)中的“专门”表示“特地”义。

(五)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处在同一线性顺序上的“专门”在韵律制约、双音化和高频使用等因素的作用下,彻底凝固为一个双音词。“专门”语法化为一个形容词和两个副词,形容词表示“专从事某一事的”,两个副词分别是表示“某动作属于某一范围”的范围副词及表“特地”意义的副词。例如:

(35)刺花纹的人,叫作雕文之人,是一种专门行业,有高手,有低手。(钟毓龙《上古秘史》第四十三回)

(36)真宗仍是不改本性,专门相信符瑞仙道,每日里东祀西祷,谈神说怪。(许慕羲《宋代宫闱史》第四十五回)

(37)唯恐被群妾爱悦纠缠,于是专门找黑胡须拔镊。(曹绣君《古今情海》卷二十九)

例(35)中的“专门”凝固成为形容词,意为“专从事某一事的”;例(36)中的“专门”凝固成范围副词,表示动作属于某一范畴,意为“只相信”;例(37)中的“专门”也凝固成副词,意为“特地”。这些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更直观地展现“专门”的语法化过程,笔者绘制了一个简图,如图1所示:

三、“专门”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句法位置的改变

句法位置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句法位置的改变通常表现为某个实词由在句子结构中的核心句法位置变成经常出现在某个适合于表示特定语法关系的句法位置上,从而引起其词义变化(抽象化→虚化),发展下去,便虚化成专门表示这种语法关系或语法功能的虚词。由于受到“专门+NP”和“专门+VP”的影响,两个“专门”的句法位置逐渐固定化,前一个“专门”经常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修饰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后来就固定化为定语的句法结构;后一个“专门”经常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后来就固定化为状语的句法结构。这些变化也引起“专门”中的“门”的意义逐渐虚化,甚至脱落。“专门”的語义重心就由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转移到“专”上面,“门”就成了一个虚化了的语素,紧附在“专”的后面。此时的“专门”就由两个独立的单音词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二)使用频率

语法化的发生是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的结果。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就越容易作为语法化的始源,也就越容易被虚化为语法标记,其结果反过来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6]。“专门”由两个词变为一个词,语法化为处在定语位置上的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容词,和处在状语位置上的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副词,其发生的动因是使用频率的增高。从收集到的语料可发现,“专门”连用的情况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在唐代有7例,在宋代有24例,在明代有10例;到了清代使用数量明显增加,有184例,在民国时期有135例。为了更加直观,笔者绘制了东汉~民国时期“专门”连用使用数量折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从东汉到民国时期,“专门”连用的数量呈递增趋势,尤其到了清代,使用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专门”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被虚化,虚化后的结果反过来又提高了“专门”的使用频率。

(三)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指的是表层相同的结构,其内部构造因语用或其他原因被重新划分边界,从而从底层上改变了音位、词法、句法的组合形式[6]。最初“专”“门”连用是作为两个单音词使用的,虽然其表层结构连在了一起,但其底层的语义结构与现在的“专门”的语义结构是不同的,它的语义结构是“S+专+门”或“V+专+门”,此时的“专门”是作为短语存在的,二者在句法结构上处于各自独立的位置。受使用频率、韵律机制、语流等因素的影响,“专”和“门”逐渐被说话者连在一起使用,成为更紧密的短语。久而久之,各自独立的“专”和“门”发生重新分析,二者成为一个双音节词,“门”的意义虚化甚至脱落,整个词的语义重心落在“专”上,“专门”也最终完成自身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综上所述,“专门”连用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最迟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其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最初,“专门”连用有两种结构类型:定中结构与述宾结构。到了唐代,“专门”出现了两条演变路径,一是定中结构的“专门”出现在名词前面修饰语的位置上,一是述宾结构的“专门”出现在动词前面状语的位置上。由此,“专门”形成了多元语法化路径。到了宋代、明清时期,“专门”进一步词汇化和语法化,形成了“专门+NP”结构和“专门+VP”结构。到了民国时期,“专门”彻底词汇化和语法化。“专门”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包括语法位置的改变、使用频率和重新分析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红妮.“加以”的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J].语言科学,2011,(6).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董秀芳.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A].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A].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论丛》编委会.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5]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6]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猜你喜欢

词汇化语法化多元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