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 “迷思概念”转化策略例谈

2019-10-03董长济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初中化学

董长济

[摘   要]以“盐”的学习为例,探讨“迷思概念”的转化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关键词]迷思概念;转化策略;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3-0065-02

“迷思概念”是指与公认科学不一致的概念,其是由于学生的前概念與科学概念不一致或者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化学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化学概念和现象与现阶段学习的科学知识不一致的认识。“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知识,该部分概念多、系统性强,再加上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完善,使得他们对这部分的学习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本文以“盐”的学习为例,探讨“迷思概念”的转化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一、给出新概念,矛盾冲突中形成迷思概念

“不破不立”,即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前概念在学生的心中是符合逻辑且合理的,只有打破它,才能让学生在新旧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对概念进行重新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盐”的时候,教师不妨开门见山,用图片、视频直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前概念,并在矛盾冲突中形成迷思概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课堂情景:生活中的盐类多种多样,图片上的小苏打、纯碱、碳酸钙等物质都是盐。大家还知道哪些盐类?你对盐有什么认识?

面对各种各样的盐,学生产生了怀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盐吗?怎么跟我理解的盐不一样呢?”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这正是课堂所需要的,也是课堂探索得以继续的动力所在。

设计意图:前概念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学生对新概念的介入是拒绝的,故教师制造了这次矛盾冲突。这个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各种各样盐的展示,让学生对“盐”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用提问的方式探测学生的前概念,使学生对课堂展示的盐产生怀疑。两个声音同时在学生的大脑中出现,自然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迷思概念,学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进而产生“我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认可新概念,相互讨论中表达迷思概念

处理矛盾是建立和谐的前提,“一棒子打死”不可取,只有“交流讨论”才是达到和谐的有效途径。迷思概念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学生心中还相信原有的认知,甚至认为原有的概念并没有错。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一定不要直接将学生的前概念否定掉,可以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迷思概念表达出来,从根源上挖掘学生认识上的欠缺之处,寻找能够帮助学生推翻前概念的方法。在学习“盐”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阐述了自己对盐的认识,并进行了板书整理。

前概念展示:(1)盐就是食盐;(2)盐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3)除了酸、碱,剩下的物质都是盐。

由前概念的展示可知,学生受生活经验、认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盐的概念产生了误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适当给予点拨与引导。通过前面对“酸”“碱”是一类物质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不足或错误之处,进而使学生产生“盐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的学习想法,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依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把对盐的认识表达出来,在相互讨论中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或者错误的,进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这样一来,为新概念的建立提供了“场地”,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动力。

三、深化新概念,对比推导中化解迷思概念

丰满、真实的事物更容易让人相信。新概念的树立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冷冰冰的概念输出,而是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当学生对“盐”的科学概念产生兴趣之后,教师要能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知盐的存在,探究盐的性质,了解盐的应用,逐步深化对盐的概念的认识,以完全将学生心中的迷思概念化解掉,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个牢固的新概念。

课堂情景: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多吃小苏打类的食物,馒头、面包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小苏打,你想知道它具有什么性质,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问题猜想: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它能和酸反应达到中和胃酸的目的,它加热能产生气体,使馒头、面包变得松软多孔。

实验探究:取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碳酸氢钠,加入适量稀盐酸,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情景、猜想、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一了解了碳酸氢钠的性质,有关盐的迷思概念已被彻底化解,盐的概念已然树立。

设计意图:新概念的给出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引导,用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模式,让学生对“碳酸氢钠”这个盐的性质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进而让学生通过模仿、类推、推理等方式延伸到其他盐的学习,以获取更多关于盐的知识,彻底消除迷思概念给学生留下的阴影。

四、灵活新概念,认知监控中纠正迷思概念

检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是二次学习前的补漏查缺,具有亡羊补牢的作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原有认知、智力水平不同,对事物的接受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接受效果上会产生很大差别。二次学习能够有效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迷思概念,使学生对新概念有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在“盐”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课堂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B.凡是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碱

C.凡是含有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盐

D.凡是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就是酸

在上述练习中,学生对酸、碱、盐的定义进行辨析,逐一找出其中的案例加以否定或者肯定,进而对概念有更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做到了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监控,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真实接受情况,确保进行有效的二次学习。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理解连点成线,最终实现对概念的接受、理解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教学目标来检查学生,鼓励达成目标的学生,点拨、纠正未达成目标的学生,让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确保教学效果的高效性。

五、完善新概念,归纳绘图中转变迷思概念

织成网才能捕到鱼。零散的知识点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还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调度与应用。网络不同,它可以有效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轻松记忆和理解。在“盐”的练习之后,学生虽然从多个方面掌握了盐的性质,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较为零散烦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使新的概念完全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彻底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设计意图: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级阶段,太过抽象的概念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具体的事物更容易让学生消化接受。为此,课堂以一个个鲜活的“盐”例进行概念图绘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概念的意义建构,同时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不难看出,迷思概念具有经验性、隐蔽性、顽固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各有不同,很难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来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正所谓“教无定法”。在实际化学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形成迷思概念的原因也会有所不同,概念本身、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学生本身都可能是形成迷思概念的因素。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力求从根源上“对症下药”,灵活机智地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进行监控、反馈和调节,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成长中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初中化学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