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问题解决的主题情境探究教学
2019-09-20严卫林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开展要注意五个方面:课堂探究要着力“深度”,问题设计要着力“精准”,情境创设要着力“真实”,主题联接要着力“统整”,例、理衔接要着力“糅合”。在道德与法治课开展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课堂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探究;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3-0007-03
【作者简介】严卫林,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江苏苏州,215228)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我”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及全球的关系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材编写严格遵循生活逻辑,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
新教材,新方法。教材改变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法上也要与时俱进。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开展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实施样式,可以有效扭转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
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核心要义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由一个具有同一主题的“整体情境”作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引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教材线、主题情境线、问题线和情感线开展探究教学,从而实现情境、问题、教材、情感的有机整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主题情境探究教学。
一、课堂探究要着力“深度”,切忌“肤浅”
探究出真知,探究显能力,探究出个性。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增强思维创新。在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深度学习者,探究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改进了课堂行走的方式。
然而,在平时的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的教师曲解了其要义,探究教学浅尝辄止,肤浅化和形式主义充斥着课堂教学。探究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深层探究、深刻探究,要让学生沉下来、钻进去、刨根问底。为了做好深度探究,教师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首先,探究任务要适量,不能贪多求全。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探究过多的任务,适量的任务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展开思考。其次,探究时间要适度,不能蜻蜓点水。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深度思考,周密考虑。再次,探究层次要适切,不能不分轻重。我们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不分主次、不分难易全部都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其实对那种学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任务是无须兴师动众展开探究的,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安排,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教学。
二、问题设计要着力“精准”,切忌“满堂问”
问题是导线和引线,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抓手。在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开展探究,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然而,有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时,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有提问就是探究教学,将道德与法治课异化成了“提问教学”,导致课堂上学生始终被教师的提问牵着走,问题反而成为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绊脚石”,课堂教学从“满堂灌”转向了“满堂问”。
其实,在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提问的精准性,必须设计几个“拳头问题”,精准发力,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学习。笔者曾阅读过湖北姚献丽和王艳红老师的《“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设计》一文,文章中的这节课就采用了主题情境探究开展教学:在第一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老人的行为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在第二环节,教师设计了“请你设想,法官可能有哪几种判决方案?不同的判决方案会带来什么结果?”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和深层性;第三环节,教师设计了“看到法院的判决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司法如何维护正义?”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在三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有“含金量”的问题链,精准发力,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借助问题开展深入探究。
三、情境创设要着力“真实”,防止“虚假”
教学中知识融于情境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为此,在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需要以情境作为媒介和辅助,师生借助主题情境并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展探究。
科学性是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要遵循的原则,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确保主题情境的真实性,不能图简便而编造主题情境。为了防止情境创设的虚假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道听途说,不考证;不能仅凭感觉,说大概;不能无中生有,说瞎话。不仅如此,虚假的主题情境,特別是那些不科学的情境或者有错误的情境还会误导学生。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多听新闻联播,多关注时事政治,多关注家乡的变化,留意学生身边的最新动态,尤其要有意识地把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引入课堂教学。
四、主题联接要着力“统整”,防止“拼凑”
虽然采用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成为“故事会”的嫌疑,避免了案例太多、太杂、太乱的情况。但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选择主题情境时牵强附会,在实际教学中拼凑主题。有的教师在选择主题情境时,习惯于采用“记流水账”的方式拼凑主题情境,情境内容大同小异。
其实,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整堂课应该设计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情境,以此为主线,串联教学内容,自然生成,防止拼凑,师生之间借助主题情境,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如前文提到的《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教学中,教师以“电梯劝阻吸烟猝死案”为主题情境,巧妙地以五个“子情境”统整课堂教学,分别是——环节一:案发经过初析;环节二:对突发意外的结果推论;环节三:最终判决深探;环节四:一审判决分析;环节五:温暖改判的感悟。在“主情境”的统帅下,教师巧妙地把五个“子情境”进行统整,串联了所有内容,并根据情境的发生、发展、结果,相应生成问题。主题情境线合情合理,水到渠成,体现规律,符合逻辑。这样的主题情境克服了教师东拼西凑“组装”主题情境的现象。
五、例、理衔接要着力“糅合”,防止“脱节”
在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师生围绕一个“整体情境”开展探究,情境、问题、教材相得益彰,使课堂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通过例、理、德的有机整合,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主题情境探究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变“碎”为“整”。
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采用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时,却“油水”分离,也就是容易出现情境归情境、知识归知识、德育归德育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时,需要巧妙地寓理于例,寓德于例,实现例、理、德有机结合,从而最终实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德育目标,在培育智育的同时凸显德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材知识、问题设计、情境创设和情感培育也必须实现“无缝对接”,因为主题情境是主线,问题是载体,教材是基础,德育是根本,教师要巧妙糅合,不能让主题情境成为摆设。仍以“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巧妙而自然地引入“电梯劝阻吸烟猝死案”,随着案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在对五个“子情境”的不断探究中引导学生领悟公平正义的重要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守护公平正义的意识,促使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在于关注学生长远发展,体现课改理念,使道德与法治课实现“上不空挂,下不失联”,提升学科教学质量與课堂品质,引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回归育人本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姚献丽,王艳红.“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2018(6):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