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应真正成为教学“核心”
2019-09-20余年初
余年初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又提出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那么,课程建设如何具体呈现“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本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深谙学科的价值功能是教师必具备的学养素质,“核心素养”应真正成为教学“核心”。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一门学科的价值到底有哪些?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认为自己所教的学科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没有多大关系?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孩子写了不计其数的文章,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各种文体反复训练,但走向社会后不少学生还是不能写出一篇语言通畅、逻辑清晰的文章,母语的运用能力低下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也很少深挖历史演变的逻辑,以及历史事件对当前社会的借鉴价值。不少数学老师训练的就是解题能力,对逻辑思维的塑造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还走火入魔地把解习奥赛题当成数学能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可思议的状况?说到底,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科价值的深刻认知,致使我们的学习既没有宽阔的价值视野,也没有科学的方法设计。为考试而学习主导了日常的教学活动,分数的高低成了评价教学成果的主导标准。
那么,学习的价值是什么?林语堂说是“鉴别知识的能力”,爱因斯坦说:“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所以,学习的价值是在知识积累和了解的过程中,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并能滋养学生内在的精神情怀,让学生找到一把解决内心疑惑和好奇心的钥匙。这样,他們在人格上能自我塑造,发展上能自我优化,最终能进行灵魂的自我养育,学识上能推陈出新地创造与运用。
“学以致慧”(刘道玉语)才是我们应当提倡的新学习观,即学习是为了获得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智慧。因此,每一门学科的价值我们都要置于人的“社会化成长”上进行深化实践,即使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我们都要告诉我们的学生,它解释的是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奥秘,它是人们生活、生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直接反应——科学家用数学和物理的公式设计了导弹飞行的轨迹,卖菜的阿姨若不懂算术连谋生都会有障碍。所以,我们一线的老师从事学科教学时,务必要思考学科的文化价值功能、社会实践功能和精神涵养功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