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探究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9-09-20李丽敏
李丽敏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数学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课好玩的情况下,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有所得?带着这些思考,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过程】
镜头一:游戏引入,学生玩中学
猜一猜:
1.学生A 站到讲台上,背对其他学生。
2.教师指定一个图形。A 以外的其他学生观察。
3.学生A 转身,请举手的学生提供有用的信息,猜图形。
4.如果猜对,学生们掌声鼓励;如果没猜对,继续猜。
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提供信息时,既说到这个图形的特征又不能让学生A立刻猜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拿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教具,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策略分析: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对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感知,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究竟认识多少?学生会怎么描述或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基于这些思考,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以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了解程度。同时,希望通过游戏活动,向学生传递“数学好玩”的思想,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镜头二:动手操作,学生做中学
1.认识面、棱、顶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透视图。
师:(手指长方体的面)刚刚同学们在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都提到了这个是?
预设:面。
(板书“面”)
师:(手指长方体的棱)刚刚有同学说这个是“边”,有同学说这个是“棱”。在平面图形中,我们把这个叫做“边”,在立体图形中我们把这个叫做“棱”。
(板书“棱”)
师:(手指长方体的顶点)刚刚很多同学都说这个是“角”,在立体图形中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师:下面我指,你们说正方体相应位置的名称。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下面我来指,你们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师:现在请你在教室里拿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考一考你的同桌。看他是否能快速说出每一部分的名称。
【策略分析:因为长方体的结构要素名称是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我结合学生的回答,直接告知这些要素的名称,让学生知道。然后,回到具体物体上,让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帮助记忆。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打好基础。】
2.动手操作,探究特征。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你判断它们是长方体的原因是什么?你判断它们是正方体的原因是什么?你凭什么说数学书的形状就是长方体,魔方的形状就是正方体?
(学生思考)
师:这个判断的依据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在探究之前先思考以下这几个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1)从哪几个方面去探索长方体的特点?
(2)用什么方法去探索长方体的特点?
(3)用什么方式说明它们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肯定学生的回答)
课件展示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1 页的情境图。
师:我们可以从面、棱和顶点这三个方面去探索长方体的特点,可以比一比各个面的大小,可以量一量棱的长度,可以数一数有几个顶点。列表法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它们的特点。
师:下面请拿出你的长方体、正方体,打开课本第11 页,把你找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填写在表中。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全班交流。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你知道判断数学书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引导学生对照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表述)
师:(课件出示水立方图)水立方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有学生说是长方体,有学生说是正方体,引导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去判断)
【策略分析:通过问题“你判断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学生可能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思考,无从下手。所以探究前先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给学生一些抓手,让学生知道应该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怎么呈现探究的结果。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征的思维过程,发展其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镜头三:交流讨论,学生想中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师:为了区分长方体的棱,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师边说边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图上板书:长、宽、高、棱。学生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正方体应该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
预设:因为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我觉得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你知道它特殊在哪里吗?
预设: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什么发现?
(学生谈论)
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策略分析:学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通过让学生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讨论,不同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增加思维的多样性,提升了学生归纳和辨析的能力。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师可以引导: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都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教师顺势提出:正方体也会是特殊的长方体吗?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镜头四:回顾总结,学生忆中学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点)
【策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又总结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
【课后反思】
一、教学情境要有趣、好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某种活动感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学生早在一年级就已经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也很常见,学生没有新鲜感,直接引入,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在研读教材时,我就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趣,如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在讲解规则时就引导学生不要让猜的同学立刻猜出答案,增加游戏的难度和趣味性,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游戏的机会。在课堂引入环节,学生积极性都很高,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有目的、有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很容易分散,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并且非常宝贵,如果学生动手操作时是无目的地盲目操作,那这个活动就无意义。所以,研读教材时,我就一直在思考,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时,怎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更有意义,而不是盲目的、无效的。于是,在操作活动前,我先提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怎么呈现研究结果。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带着思考,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的设计要合理
吴正宪老师说过:“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观察、有操作、有讨论、有交流、有归纳、有分析和整理,充满着和谐与民主、自由与竞争的学术气氛。”在学生“做中学”的同时,教师还要能设计好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营造活泼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想中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合理,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要能引发学生思考,不流于表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后,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设计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这些特点,学生回答时又会生成新的问题,从而激发新的思考和讨论,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