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聋生数学认知策略指导的实践研究
2019-09-10高微微
高微微
【关键词】 高中聋生 数学 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3-123-02
由于听觉通道的受损,聋生不仅对复杂的数学认知存在困难,对于基础的数字加工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这是聋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障碍。对于聋生而言,学会学习重要的要求不仅指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方法),还应学会收集、处理、选择、管理信息的方法,这些要素均包含在认知策略之中,因而认知策略教学是聋生数学教学的需求。
一、认知策略的理论探讨
(一)数学知识的分类
安德森等人提出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根据广义的知识分类,我国学者把数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知识。希伯特和卡彭特将数学知识分为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他们认为,“概念性知识等同于有联系的网络……方法性知识是一系列的动作”。不同的知识分类,同样的分类思想。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获取分3个阶段:第一,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产生新的意义的建构;第二,采用复述策略、精致和组织策略保持建构的观念;第三、形成图式。程序性知识的获取分为智慧技能(自动化技能)和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总之,知识的获取一般过程:陈述性知识一方面以命题网络和表象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反复练习后形成自動化的智慧技能,有些则成为对内调控的认知策略。
(二)认知策略的分类
关于认知策略的分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被广为采用的是迈克卡等人的认知策略分类:
复述策略: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等
精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
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
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知识的分类,把认知学习策略分为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
本文将数学认知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对数学知识内容认知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的认知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思维方法和技能。基于认知策略的各种分类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根据高中聋生在数学认知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提取相应的指导策略。
具体策略如下:
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复述、列提纲
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归类、迁移
问题解决策略:信息感知、情景表征
二、高中聋生数学认知策略指导的措施
通过调查了解高中聋生数学认知策略的现状,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三个方面总结提炼出具体操作方法。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的指导
1.复述策略的指导
复述是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的认知策略之一,即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复述可以分为保持性复述和选择性维持复述:保持性复述是一种机械式重复,尽可能保持材料内容的原貌;维持性复述是对复述内容赋予意义,突出关键词的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评述材料内容。数学材料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及图表语言,而聋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因此,教学中聋生的复述应使用维持性复述,在理解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把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图表语言或手势语进行复述,复述时往往是优先提出关键词、符号、公式或者是图像即可。
2.列提纲策略的指导
提纲法是把所学的主题和要点列成一个有结构的提纲的方法,直观的提纲图像组织可以促进聋生对系列概念与定理之间联系的认识与记忆以及提取和应用。列提纲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整体建构的过程,教师需要耐心的示范,指导学生列提纲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尝试在列提纲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章节知识体系,把陈述性知识储存到长时记忆中,便于今后的提取和运用。
(二)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的指导
归类法又称聚类法,是一种常用的信息组织策略,指自己在回忆中按照特征或归属组织记忆材料的方法,归类法有利于学习者将新的知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结构,因此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指导此策略中侧重于两点:一是指导聋生用归类法将独立的知识板块组织成知识网络;二是用归类法来建立解决同一类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模型,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1.按照知识点归类
函数、不等式、方程是独立的知识板块,三部分都是聋生数学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通过将三类知识点对比、分析在同一个表格中,将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二次函数的图像之间建立形象直观的联系,从而通过直观表象的方式寻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构建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聋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逐渐形象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按照解题方法归类
聋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很难完整的表征,在解题策略从到内化到外显的过程中,策略就发生了变化,导致方法迁移失败。因此,在指导聋生解题方法归类时,侧重于将同一类型问题解决的过程归纳为直观的“策略图”,从而培养聋生对解题步骤的表征,掌握策略内化-外显的完整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问题解决策略的指导
问题解决包括五个基本过程:发现问题、界定和表征问题、确定问题的解决策略、执行策略、评价问题解决的结果。有学者结合问题解决模型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信息感知、情境表征、寻求解题方案、解题执行四个阶段。聋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困难特点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即息感知存在困难,情境表征不深入。
1.信息感知能力的培养
信息感知,即问题表层理解,主要指解题者逐字逐句读懂描述问题的每一个句子,是将问题中的每一陈述转换成解题者内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问题表层理解需要两种知识:一是词语知识,二是事实知识。词语知识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事实知识指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提取。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信息感知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语言转换的训练:(1)文字语言:理解文字信息,结合复述的方法,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符号或者图形语言;(2)符号语言:用手语或图形、圖表表示出符号语言的数学信息;(3)图形、图表语言:通过图形或图表,寻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
2.情境表征能力的培养
情境表征,即问题深层理解,指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问题的每一个陈述综合成条件和目标统一的心理表征。赫加蒂等人的研究发现,不成功的问题解决者把主要的经历集中在问题的关键词和具体的数字上,从而影响到问题的成功解决。纪桂平等把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心里表征分为形象表征和抽象表征,形象表征有利于减少记忆负荷或提高贮存能力,以更具操作性和简化复杂关系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处理,这与聋人的思维特点非常的吻合。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用形象表征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情境理解,借助好的形象表征,学生可以慢慢提高对抽象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成就感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喻平编著.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42.
[2]喻平编著.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42.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5.
[4]刘电芝、田良臣.高效率学习策略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6-87,92.
[5]宋睿.用“小专题”复习促进高二学生数学认知策略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庞国维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4-106.
[7]朱楠,王雁.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应用题解决过程模式特点及其有效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5:39-46.
[8]喻平编著.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