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拖延现象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对策分析
2016-04-08郑圣阳杨卓焯邹奕
郑圣阳 杨卓焯 邹奕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普遍下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拖延现象日益显著,有拖延现象的大学生多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具体原因涉及环境因素、被要求完成的任务特征、个体的差异性等。而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策略发生改变是产生拖延现象的根本原因。可采用改变自身认知观念、调节积极情绪和动机、增强自我效能感、发挥群体作用等方式来减少拖延现象,提升工作及学习效率。
关键词:拖延现象;个体差异;认知策略;情绪疗法
在新兴的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随着人类科技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我们的视线,刺激着感官。而外界信息的不断冲击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认知,网络游戏、手机、娱乐社交工具成了我们当代大学生追求享受和社会认可的必需品。而大学生在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被这些因素干扰,从而导致完成任务的时间延长。大学生的这种拖延现象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他们对于那些待完成的作业或任务有着明确的完成意愿。其次他们在有这种意愿的同时总会对这些任务和作业拖着不去完成。第三,他们在拖延的过程当中,内心也会伴有焦虑感和负罪感。
一、大学生拖延现象的形成原因
当你在拖延的时候,自己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如何?这种看似简单能矫正的小毛病,往往需要较强的自制力才能克服。产生拖延的原因,即是内在的个体差异和外在的条件因素,可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来分析。
(一)主观原因
1.人格。人格特质的不同,往往决定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其与拖延现象有很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责任心与拖延现象相关性很大,而责任心更是拖延的根源。缺乏责任心的人格,往往会在意识层面上匮乏主观能动性,导致思想行为上懒散拖延,而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抑郁、焦虑、敏感、细腻等情绪波动较大的人也更是在拖延人群中占大多数。
2.思维方式。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特性就是思维敏捷活跃,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已经培养出了丰富敏感的思维方式,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追求完美、畏惧失败的人也在完成任务时容易拖延,他们想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力做到最好,却往往浪费大量时间。而对任务的抗拒心理也会导致拖延,产生的负面情绪直接影响了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同学会低估自己对任务的胜任力,产生畏难的情绪,会经常性的感动焦虑和无助,进而推迟完成任务的时间。这类学生往往缺乏对成功的期望,在完成任务时缺乏信心,注重别人的评价,常感到自卑、畏惧,通过拖延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也有些自我效能感过强的人过于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而故意拖延。
(二)客观原因
1.环境因素。大学校园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必然会是融合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风俗,以及多彩多样的社交活动,这些环境背景无时不刻影响的我们的行为和认知。拖延现象的产生也会依赖于环境的影响,可能当你在学习或者工作的同时,外界的诱惑往往不约而来,而拖延症者也往往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从而产生拖延行为。
2.任务特征。当我们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必须会考虑到任务自身的性质特点,分为难易程度,任务的奖惩制度和任务的厌恶程度。首先任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个体的拖延行为发生,当面对复杂的学习或者工作任务时,学生往往会缺乏对成功的控制感,采用拖延的方式来推迟或逃避该任务。其次是任务的奖惩制度,人都爱有报酬的工作,那么当你的任务完成后会给予你一定的奖励,必然会增加你完成任务的动机,减少时间则会出现拖延。最后就是对任务的厌恶程度,对于一些乏味、无聊、产生挫败感的任务,学生也常常会选择逃避,若不能逃避的话便会推迟应对。
由此可知,这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情绪和选择,而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往往其本质都是改变了自己的主观条件,即对任务的认知策略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从而导致了拖延现象的产生。
二、 如何预防拖延
大学生的拖延现象日益严重,会对日常的生活习惯、行为标准、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在日后的团队合作中影响任务的总进度和质量,并会产生许多不良情绪,那么该如何预防拖延,实施有效的对策呢?
(一)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请疗法(RET)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它强调对非理性信念的批判,其基本理论——ABC理论对战胜拖延有很好的作用。任务作为诱发性事件(Activiting events)并不直接引起个体拖延的情绪和行为,仍然是个体对完成任务的信念(Belief system)和态度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结果。
Consequence即是决定个体是否拖延和拖延的程度。通过转变个体对拖延的积极态度使拖延者建立战胜拖延的信念和信心,并通过家庭作业方式不断进行巩固和强化,使拖延者更依靠自身的积极行动解决情绪困扰和生活困扰,摆脱拖延。
(二)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学习工作时,难免会感到有压力。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而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程度会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化为喜欢的任务,并适当给予自己奖励,来减缓拖延症状。
(三)增强自我效能感
这一概念上文也提及过,大学生在从事各种社交活动和学习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内心保持一定的自我良好感觉,让自己充满信心,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四)发挥群体作用
其实,拖延症还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一个人单独地做一项任务时容易产生拖延现象,而他在与 其他人合作做这项任务时, 由于群体的压力,个人的拖延症会削弱很大一部分。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也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那么,大学生就可以根据这样的特点,当感觉自己在做某一件事上有拖延倾向的时候,不妨邀请自己身边的小伙伴跟自己共同来做这件事。
三、 结论
拖延现象虽说很常见,但也并不可怕。这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小缺陷,拖延现象不可避免,每个人也都多多少少有点拖延。只是当代大学生的讯息接受量比较广,而双手根本跟不上大脑接受信息量的速度,导致个体的认知行为发生改变。“美国专栏作家James Surowiecki在给《纽约客》写的一篇关于拖延症的专栏中曾指出,克服拖延症的手段主要就是‘强加限制和减少选择,自愿地放弃自由,随后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维克多·雨果会赤身裸体地写作,他让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来,这样在他该写作的时候就无法外出了。”因此,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应尽量保证环境的干净、简单,使视觉不容易被其它事物吸引,因为分心往往是拖延的第一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保持网络的断开,手机的远离,尽量寻找其他人都很认真工作的氛围,督促自己不可懈怠。
拖延有积极主动的也有消极被动的,而我们应该克服那些消极被动的拖延,而这只有靠自己,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树立合理的观念,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可怕之处不在于拖延现象,而在于没有正确的认识它。只有自己的认知策略、心理观念发生快速改变的时候,拖延问题也即会迎刃而解。(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威廉·克瑙斯.陶婧,于海成,卢伊丽,等,译.终结拖延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陈洪岩.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0):2573—2574.
[3] 郝静,龙霄,王丽晓.当代大学生“拖延症”现象分析(J)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