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需要仪式感
2019-09-10宋东方
宋东方
摘 要:班主任的管理也要以人为本,用心去发现班级每个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根源,使学生能日参省乎己,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通过仪式感增强班级同学和各方教育力量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和认同。
关键词:仪式感;班主任;教育;态度;认同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需要获得多方认同,协调配合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进行班级管理和同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的时候不能流于形式,仅仅完成一项任务,而要在管理和沟通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仪式感”,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增强班级同学和各方教育力量对班主任工作重视和认同。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班主任的管理也要以人为本,用心去发现班级每个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根源,使学生能日参省乎己,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学生和班主任沟通的过程中主要的障碍是不能坦诚相待,老师自说自话,学生左耳进右耳出,以为完成了一项工作,实际根本就是毫无用处,之后该发生的问题继续发生,徒劳无功的工作反复做,老师劳心费力,学生麻木应对。班主任想提高学生对出现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时又会无奈采取“请家长”这样的策略,“请家长”这样的手段家长其实是很抵触的,在家长的心里会认为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的缺失,希望通过老师的能力给自己提供教育帮助,而出现问题老师并未帮助解决问题反而通过请家长的方式又重新把问题推回给了自己,在家长看来这是老师在推卸责任,在他们的心里会产生对班主任老师的不信任感,进而产生怨言。而“請家长”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尊心伤害是非常大的,在学生的心里认为,这不但在家长心中失去了信任,在同学的心里又充满了嘲笑,最终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因此在班主任管理的过程中营造仪式感,就是改变学生对班主任对自己提供教育的认知态度,奥尔波特说过:“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态度是使教育发挥效果的重要因素。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有其对学生本身、和学生对老师的固有态度。这种固有态度有有利态度和不利态度之分,通过仪式感强化班主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主要就是强化有利态度改变不利态度的过程。如何改变学生的不利态度较大的实际意义就是劝服。劝服是传播者试图利用传播的信息来改变他人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努力。班主任教育的可信性、使用动感情的呼吁以及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应当注意的三个关键问题。当学生面对的班主任要求的态度和本人态度不同时,会产生心里矛盾,会按照自己的态度或者是班主任的态度作出反应。当诱因足够强大时,会产生态度改变。对学生而言,认为自己的问题受到重视,自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他就会改变对这件事的认知态度,也会更好的同班主任进行交流以及和其他各方面教育力量进行有效的沟通。
卡特赖特在他主张的劝服模式中提出了他的劝服原则:
(1)信息首先必须被人们所接触。要影响人们,你的信息(情报、事实等等)必须进入他们的感观;
(2)信息还必须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他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3)要让人们认识到该信息对他们的利益所在;
(4)要让人们认识到采取行动的便利性。在一次班主任管理过程中,目标对象李同学,该生把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篮球上,家长多次沟通无果,其实现在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该生对篮球正确的态度:
1.查阅相关资料,明确从事与篮球相关职业的各种途径,现有条件该生是否具备从事篮球相关职业的可能,该生所具备的素养从事篮球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最后形成职业规划。
2.由该生本人总结自身所具备的篮球素养对应相关职业规划。
3.该生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素养和现实条件并不符合从事篮球相关职业的条件。
4.明确将篮球作为兴趣爱好的各种便利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终该生找回了学习的动力,把篮球仅仅作为课余的兴趣爱好,利用午休和体活课时间进行相关的篮球活动。而他的成绩也突飞猛进。
施拉姆指出,在改变态度方面,所谓的技巧如“好的修辞、幽默”等似乎并无明显效果,而重复一个论点,“其说服的效果似乎是相当快就能达到”,并且“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可能导致态度改变”。运用恐惧心理劝服时,态度的改变和恐惧的强度相关,轻度和中度的恐惧较有效果,而过强的恐惧则易遭受众拒绝。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说教,缺乏有力的感情支撑,甚至有时会用校规校纪对学生施压,久而久之,学生对班主任的说教无动于衷,对校规校纪漠视,最终彻底脱离学校的管理。目标对象黄同学多次违反校规校纪,藐视学校管理,结交问题青少年,为改变该生态度,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家访。“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中,通过与学生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及在家庭生活的表现,同时把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家访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行为的真实情况。到访后发现该生家庭条件困难,父母忙于工作,忽略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在同学面前无法建立自信,只能通过通过结交问题青少年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误判了获得同学尊重的方向。
2.了解该生的性格特点。通过其父母了解到该生自尊心较强,爱面子,逆反心强,有孝心和母亲关系较融洽。
3.通过和黄同学父母的交流了解其父母持有的教育孩子的态度。
4.确定以黄同学对母亲的尊重为突破口,我们三个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该生最终也理解了作为男孩子应该为父母解压,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都很高,而且他们目前有一定的生存压力,所以,无论他们做什么,只要是为我们好,我们都不应该去瞒怨他们。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时可能简单粗暴,其母亲也向孩子做出了解释,并向孩子表达了歉意,也获得了孩子的谅解,孩子之后也主动找父亲进行了沟通,孩子承认了错误也得到了父亲的谅解。后经过其母亲的反馈得知黄同学的家庭气氛日益融洽,黄同学也主动隔绝了和问题青少年的联系。
“仪式感”让学生建立自信自信心。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狭义地讲,自信是与积极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自信的积极,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无论在人际交往上、事业上还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会相信你。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班主任可参考以下方式:
1.座谈会。通过“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课代表和目标学生交流座谈会”这样的有仪式感的方式让学生正确接纳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客观的评价自我,积极肯定自我。 获取自信对学生而言学业成绩是主要方向,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建立其对学习的自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班主任可以先从考试成绩中确定学生的优势学科,向科任老师了解学生上课听讲状态,和学生的谈话过程了解其思维方式和习惯,强化学生在优势学科上的自信心。班主任建立班级工作项目,进行四方交流座谈,使学生感受老师为提高其成绩所做的努力。
2.绘制成绩变化图。将学生每次测验和考试的成绩以图表方式呈现,不要试图短期内高幅度提高成绩,短期内成绩一定幅度上的是有可能的,但是高幅度的提高成绩很难实现。所以从当下开始,树立小目标,总结每次成绩提高的经验和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
3.倾诉会。定期举办倾诉会,不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把师生关系、同学友谊和学业上的采用向老师同学倾诉的方式,宣泄烦恼。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友谊可帮助我们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关爱,收获自信。
4.设计班级展示板。培养成就感,自我欣赏。比如自己的字写得不错,可以帮助同学抄写东西,对同学说:我的字很有进步吧。比如将平时的习作做展示,在同学的赞美中收获自信。
5.创立阅读角。阅读励志书籍,名人传记,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激励自我,发展自我。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试着深入学生的心灵,我们的一点努力,可能就会帮助学生更快乐有益地过完他的学生生涯。
参考文献:
[1] 《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人民网,2016-03-07.
[2] 《人类误判心理学》,查理·芒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