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居环境学视角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

2019-09-10王迎高明刘欣宇陈梦莉

小城镇建设 2019年4期
关键词:村庄规划乡村振兴

王迎 高明 刘欣宇 陈梦莉

摘要: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一直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相对薄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以北京市三司村为案例,在产业就业、生态保护、文化挖掘、实施保障等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的优化策略,在公众参与和技术服务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工作方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人居环境学;三司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4.01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編号:1009-1483(2019)04-0089-10 文献标识码:A

The Method of Village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 A Case Study of Sansi Village of Yanqing District in Bejing

WANG Ying, GAO Ming, LIU Xinyu, CHEN Mengli

[Abstrac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research on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has not been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also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planning is relatively wea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beautiful village has been given a new era connotation, and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village planning.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Beijing, this paper takes Sansi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village planning techniques in the aspects of economics and employ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cultural exca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Simultaneously, to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village planning work methods i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nsultation service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village in Beijing.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village planning;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 Sansi Village

1村庄规划研究的人居环境学理论意义

人居环境科学最早由吴良镛院士提出,是在借鉴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乡建设发展实践特色形成的理论体系[1]。长期以来,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成果颇丰,而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也相对薄弱。由于乡村聚落空间在动力机制、制度环境、文化特征等方面与城市区域都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规划理论解决乡村人居空间规划和建设问题,需要探索适合乡村特征的乡村人居空间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2]。

2北京市村庄规划研究的现实背景

2.1规划编制历经5个阶段,基本实现全覆盖

改革开放至今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见表1)。北京市自1980年开始,先是以服务农民翻建住房为需要,编制了村庄住房建设规划。1986年,中央提出以镇带村发展策略之后,北京市选择了一部分城郊村庄重点培育,村庄规划与集镇规划同步编制。90年代后期,村庄开发建设需求日益高涨,以用地规划为重点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约占全市村庄1/3。2006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以用地、住房、设施规划为重点,并且基本实现了全覆盖[3]。2009年,《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施行后,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保留村庄、险村险户搬迁村庄、水源保护区村庄又重新编制了村庄规划,如城乡结合部地区50个市级挂账村村庄规划、平原地区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村庄规划、山区泥石流搬迁村村庄规划等。村庄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编制内容不深;设计方法“城市化”、不能因地制宜;规划落地实施难;公众参与不足等[3,5-6]。

2.2规划政策与技术标准的出台中间有断档,后来有发展

2009年,《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颁布,将村庄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2010年,《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出台,明确了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对规划内容、规划制定和修改程序作出相应规定。之后的5年,针对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进入空白期。直至2016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指导性图集》发布,但其适用范围只是平原地区原址改建型村庄。2017年和2018年,适用于全部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的《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DB11/T1454—2017)和《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陆续发布,技术支撑显著提升。

2.3规划建设实施中曾出现规划滞后阶段

自2006年至今,北京市村庄建设实践从未间断,但大部分村庄(约占90%)还是停留在2008年以前编制的村庄规划[4]。2006—2008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以“五项基础设施”(街坊路硬化、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建设工程为重点。2009—2013年,在“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础上又实施了“三起来”(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户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2014—2017年,以“四美”目标(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围绕生态环境、公共设施、景观风貌、村庄文化四个方面创建美丽鄉村。当前,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设施建设与维护和公共空间治理与提升方面。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当前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村容村貌脏乱,私搭乱建严重;(2)污水、垃圾、厕所问题亟需治理,缺少污水处理设施(有污水处理站需求的村庄占47%),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有破损(约占19%),公厕不能正常开放(约占50%);(3)街坊路破损严重(有改造需求的村庄占55%),停车问题突(有停车场需求的村庄占42%);(4)需要有质量的公共空间(有公共绿地需求的村庄占62%)[4]。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新要求

3.1美丽乡村新内涵

人居环境科学提出了以五大原则(或称五大纲领)、五大系统、五大层次为核心的基本研究框架。其中,五大原则是指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文化艺术)作为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1]。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分别从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方面给出了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原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7-9]。

相比之前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在经济、生态、政治、社会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要求方面内容变化最大,从“村容整洁”转变为“生态宜居”,增加了生态建设内容,同时要求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从“生产发展”转变为“产业兴旺”,更加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治理有效”转变为“管理民主”,更加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生活富裕”转变为“生活宽裕”,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见表2)。

3.2村庄规划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内涵转变给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见表3)。

“生态宜居”目标,可以分解为“生态”和“宜居”两部分,“生态”要求主要对应村域自然环境建设空间,需要加强村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宜居”要求主要对应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空间。吴良镛曾提出人居环境建设的两个基本标准:一是保障基本生存;二是创造人居意境。对于宜居的内涵,首先保障居住安全、设施完善,然后就是彰显文化和艺术追求,建设能够调动心灵的人居环境[10-12]。结合北京市近年来村庄建设工作成果,大部分村庄已经实现了“保障基本生存”的要求,未来的提升方向就是“创造人居意境”。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景观风貌规划,提高人文和艺术性,同时体现“乡风文明”要求。

对应“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目标,村庄规划编制应进一步关注产业发展规划和村民就业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对应“管理民主”目标,需要改进村庄规划工作方法。为了实现村民充分自治,必须提高村庄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度。为了维护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实现依法治理,必须注重提高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

4基于乡村发展方针的三司村规划技术新探索

4.1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提出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收入提升策略

三司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常住村民以务农为主。虽偶有散客游览村庄,但并未发生消费、不能给村民带来收益。

在首都功能疏解、延庆生态涵养功能优先的前提下,规划提出,利用本村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梳理区域和村内旅游资源,策划旅游项目(长城古道探寻、燕羽登山徒步、鱼塘亲子体验),丰富休闲业态(民宿乡居、民俗文化体验中心、蔬果采摘园),串联区域游线(互动乡宴柳沟、永宁古城、妫河漂流),完善旅游设施(停车场、导览牌、公厕),提升实施运营(引入民宿运营专业公司与村集体合作,改造村内闲置老宅成为精品民宿,培训村民成为专业管家,导入营销资源提升村庄知名度)。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拓展村民就业方向、拓宽村民收入渠道。除了务农以外,村民可以选择自营农家乐、旅游服务、演艺服务、物业服务等。除了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外,村民可以通过流转农用地或出租宅院发展民宿获取财产性收入。

4.2以生态保护为导向,明确乡村管控空间和减量空间

三司村东部和南部为燕羽山脉,植被茂盛,西部和北部为大片农田,十字水系穿村而过,整体的山水林田环境本底非常良好(见图1)。

规划提出,生态优先,保护村域整体生态格局和山水林田系统。识别村域内山、水、林、田等生态要素分布,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防洪规划的管控要求,叠加基本农田控制黄线、生态林控制绿线、河道控制蓝线,划定禁建区范围,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见图2)。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减量发展”要求,对接上位规划,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减量指标,明确减量地块边界。三司村所在的井庄镇镇域作为规划实施单元,由镇域总体规划统筹落实减量指标和用地边界。在上位规划中,三司村定位为重点发展村庄,建设用地指标可不减或微减。而三司村本身的村庄集体产业用地也只有0.04公顷,减量余地很小。因此,规划按照“保障合理宅基地、置换边角地闲置地”原则,对三司村建设用地进行了微减。未纳入现状建设用地的、有土地证的宅基地,纳入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现状建设用地中的边角地和闲置地、实际未进行硬化建设的土地,作为规划缩减用地(见图3)。

4.3以舒适宜居为导向,提出村庄环境整治措施、补齐设施短板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多途径发现,三司村亟需解决村容村貌脏乱(杂物乱堆放、道边乱停车)和民生设施缺乏(路面和路灯损坏严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和卫生室)问题。

规划提出以实现整洁有序为目标,整治村容乱象。整理乱堆放,杂物码放整齐;规范乱停车,主路道边划线停车,利用村内空闲地停车,以满足民生需求为目标,补齐设施短板。修补破损路面,维修更换路灯,建设三格化粪池、定期清掏,利用原有粮食加工房改建为卫生室。

4.4以彰显文化为导向,提出村庄景观风貌和乡村建筑设计方案

三司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14年),是柳沟卫城下设的屯戍土城,现仍有城墙遗存。

规划提出,深入挖掘三司村的长城文化和乡土文化,从村庄肌理、建筑风貌、景观小品三个层面塑造村庄特色,营造“长城脚下石头村”。

分析三司村庄建设历史,延续村庄肌理,维持原有道路骨架,仅对一条主路进行局部拓宽;不拆民宅院落,维持原有建筑布局肌理,控制建筑高度,维系原有空间尺度(见图4)。

提炼建筑风貌特征,建筑色彩以大地色系为主,建筑风格以石、木、砖、灰瓦构成的北方传统民居为主,提出不同风格建筑设计引导图则——普通民居建筑设计引导图则、特色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引导图则(见图5、图6)。

梳理自然景观要素(河套、农田)和文化遗存要素(城墙、烟墩、窑院),选择乡土植被,结合乡村旅游功能需求,提出重要节点景观设计方案——河套沿线景观设计方案、城墙沿线景观设计方案(见图7、图8)。

保留乡土要素(大树、辘轳、石碾),提炼文化符号(石头、城墙),提出景观小品和街道家具设计引导措施。保留大树,以及辘轳、石碾等农耕用具,结合布置座椅、凉亭,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休憩空间。路面尽量采用石头铺装,街道家具采用原石、原木风格,保持协调(见图9)。

4.5以治理有效为导向,制定村庄规划实施方案

结合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建立规划实施项目库,制定分期行动方案,并进行投资估算。按照专项行动要求,设置三期时间节点(2018年、2020年、2035年),分三大类工程(环境整治、设施完善、风貌提升)建立项目库。根据项目主责部门和资金来源,与区政府相关部门和镇政府对接,把已有资金来源保障和已列入部门年度计划的项目筛选出来,作为一期建设项目,并进行投资估算,从而保障项目可于2018年年底前开工。按照北京市美丽乡村验收标准要求,把必须建设的项目列入二期建设项目,从而保障验收通过。把自选提升的项目列入三期建设项目,从而为村庄全面提升提供有效引导(见图10)。

5基于治理有效的三司村规划方法新实践

5.1提升村民公众参与程度,全过程参与乡村规划建设

公众参与是村民自治在村庄规划中的具体形式,提升公众参与程度需要多形式、全过程参与[13]。之前,北京市大部分村庄规划的公众参与只停留在前期调研阶段,而此次三司村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村民公众参与已经实现了从前期调研到方案形成,再到规划审批,直至规划实施建设的全过程参与,让村民对村庄发展建设形成共识、从而实现自治。前期调研阶段公众参与形式包括村民填写调查问卷、村民访谈、村两委领导座谈等。方案形成阶段,具体形式包括召开村庄规划宣讲会、村民现场反馈和微信互动表达意见等。规划审批阶段,具体形式包括规划成果公示、召开村民表决大会等。规划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形式是村民自己建、自己管,但因规划尚未批复①,目前还只停留在规划实施建议当中。

5.2提升规划师服务能力,落实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

传统的规划模式是以规划师和专家为中心,追求技术论证的工具理性。然而村莊规划有所不同,规划师不再处于核心地位,村庄规划更应注重沟通协调的价值理性[14]。与以往只注重于技术成果编制的模式不同,三司村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项目团队(规划师)更加注重技术服务过程,角色认知和工作技能也更加多面(见表4)。在规划编制阶段,规划师是调查员,需要摸清底数、排查问题、了解需求, 除了传统的调研方法,还需要驻村建立信任关系。在方案编制阶段,规划师是宣传员,需要向村民宣讲方案,与村民实时沟通,这就要求规划师摒弃传统的技术图纸和专业语言,采用村民看得懂的图纸(如航拍村庄鸟瞰图)和听得懂的语言(口语化表达)。在规划编制至审批阶段,规划师是联络员,与镇政府沟通、与区政府相关部门对接,落实规划建设项目在用地选址和指标、资金来源方面的可实施性,并把各级政府要求和项目可实施性及时向村民转达。在规划实施阶段,规划师是下乡的技术员,为村民提供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并通过责任规划师制度为村庄规划建设提供长期服务。

6结论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人居环境系统是由人、人居环境、自然构成的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以五大原则(或称五大纲领)、五大系统、五大层次为核心的基本研究框架,乡村人居环境属于五大层次中的社区尺度。五大系统是构成人居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包括自然、人、社会、居住和支撑网络系统,也是人居环境的研究对象。目前,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设施建设与维护不足、公共空间亟待治理、规划方法“城市化”、规划实施困难、公众参与不足。五大原则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各自有其特殊的内涵和侧重点。在当今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纲领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相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更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融合发展、健全治理体系,同时也指明了村庄规划技术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改进方向。通过北京市三司村村庄规划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村庄规划技术方法优化策略主要包括:(1)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关注产业规划和村民就业,提出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收入提升策略;(2)以生态保护为导向,加强村域生态环境保护,明确乡村管控空间和减量空间;(3)以舒适宜居为导向,保障基本生存前提,补齐设施短板;(4)以彰显文化为导向,创造人居意境,提出村庄景观风貌和乡村建筑设计方案;(5)以治理有效为导向,制定村庄规划实施方案。同时,应以治理有效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村庄规划工作方法,具体包括:(1)提升村民公众参与程度,从规划调研、方案讨论、成果定稿到建设实施,使村民全过程参与乡村规划建设;(2)提升规划师服务能力,通过驻村调研、方案宣讲、线上答疑、部门对接、施工指导等多种形式的长期跟踪服务,贯彻落实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

注:

① 2018年10月作者投稿时,三司村村庄规划尚未正式批复。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1.

[2] 李伯华,刘沛林.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24-527.

[3] 连旭,唐潭.浅析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J].小城镇建设,2017,35(7):11-15.

[4] 北京市农委,北京工业大学.“环境整治促提升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问卷调查总结报告[R],2017.

[5] 张政,陈喆.关于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7(35):26-28.

[6] 吕佳.对新时期北京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7]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8] 银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旅游亟须转型[N].中国旅游报,2018-09-12(3).

[9] 张波.振兴乡村——打造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J].城乡建设,2018(17):1.

[10]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3(3):1-14.

[1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简要回顾与前瞻[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6,8(1):1-9.

[1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 2003,10(5):4-7.

[13] 许世光,魏建平,曹轶,等.珠江三角洲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形式选择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2,36(2):58-65.

[14] 王旭,黄亚平,陈振光,等.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中国村庄规划范式的探讨[J].城市规划,2017,41(7):10-16,42.

猜你喜欢

村庄规划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减量规划视角下衰落型村庄发展策略
基于微循环模式的村庄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研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改造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