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演进、内涵
2019-09-10程同生
程同生
摘要:体育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对体育教学的总体认识与评价,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优劣程度的价值判断。传统的“技术论”和“体质论”二元质量观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的,由于依托理论基础的差异,形成了二者不同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学质量观。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类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入,我国体育教育观念已突破了传统体育观二元并立的局面,围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走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一体化融合的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分析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过去与现在,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教学观,从而指导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育质量观
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对教学质量的总体认识,是对教学品质的观念性描述。简單地说:教学质量观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优劣程度的看法。由此推理,体育教学质量观就是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受体育学科独特学科性质的影响,面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受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有不同的见解,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教学质量观。
一、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演进——从二元并立走向多元融合
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教育者会秉持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就会形成多样的教育质量观。
(一)“技术论”质量观分析
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均以有利于参加奥运和世界锦标赛为主要目标”。作为国家体育的重要组成,在多拿奖牌、多出人才的指引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是以竞技运动成绩来衡量的,由此形成了以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建设需求为目标,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中心的“技术论”体育教学质量观。其基本表现与特征如下:
1.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中心
为配合经济上的政策导向,在社会本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受“多拿奖牌、多出人才”的国家需求影响,体育教师关注的是技术动作的学与练,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也突出在自身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和传授运动技能的能力上。
2.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
在以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教育环境下,必然将教学目标引向获取更强的运动技能,怎样评价这个更强的程度?其价值倾向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结果上,表现为以获取竞赛名次、利益为目的,以获得多少奖牌为标准来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
3.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评价标准
在社会本位理论指导下,“技术论”质量观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来评价体育教学优劣的。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教育在于使年青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个评价标准有两层内涵:一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以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高低来评价的;二是学生学习的好坏是以学习运动技能程度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小来评价的。
4.以筛选和甄别为目的
既然以满足社会发展为评价标准,那么就应以服务社会需求为目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体育的最大需求就是“奖牌决定一切”,在这种需求下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筛选和甄别运动人才,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力量。
(二)“体质论”质量观分析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0次会议上,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该宪章强调从事体育运动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作为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人,在体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都没有将其作为主体进行发展。体育领域亦从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中心的精英体育向以身体素质为中心的大众体育转变,形成了以个体本位为理论基础,以“身体素质”为中心的“体质论”体育教学质量观。其在不断的发展中具有以下表现与特性:
1.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中心
“体质论”是以个体本位为理论基础,以发展学生体能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体育教学。体育课上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要内容,利用走、跑、跳等身体基本活动来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关注的是学生体能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致力于培养出“四肢发达、体格强健”的健康人。
2.以强身健体为目的
“体质论”质量观是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凸显体育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突出对人体的生物学改造,体现出一种非纯工具性的价值取向。“体质论”质量观认为,“强身健体”功能是区别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学生学习体育不能由技能的掌握程度说了算,应突出体育“强身健体”的本质目的。
3.以满足个体发展为评价标准
“体质论”质量观是站在受教育者个体利益这个角度来评价教学优劣的,这决定了质量观的评价标准。个体的发展程度高,或者说满足了个体发展需求,教学质量就高,反之则低。
(三)现代体育教育质量观的重塑——多元融合
21世纪以来,随着“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体育功能不断拓展,体育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物价值,而与多元因素密切联系并融合,从“技术论”与“体质论”并立共存的二元分离局面,走向生物、心理、社会多元一体化融合的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但这种融合绝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全面素质教育。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多元一体化融合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现代体育教育具有“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化融合特征。首先,现代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和认识到人的多样性,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人”,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实施体育教学,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其次,如何融合,要明确融合绝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内涵与效益的互融,是人人都有进步,而不是从某一项某一标准来衡量学生;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两个现象的出现,一个是用多元性代替一体化,致使学生片面发展,导致体育教学低效率重复,另一个是只要一体忽视多元,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面向全体学生。这源于没有理解多元融合是以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理念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元融合只是手段、措施,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二、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的内涵
不管教学质量观如何融合,我们都试图从中找到其发展的规律与共性,以期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无论强身健体还是筛选甄别,都没有把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来对待。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就是要将这些因素重新糅合,形成以人的生命化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全面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如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其一,全面的发展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没有脱离以人为主体的体育教育。耿培新认为:人是学校的教育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归宿点。其二,全面的发展就是终身的发展,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育只是终生体育的起点。其三,全面的发展就是各个教学过程的有效实现,只有把握住每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四,全面发展的意义在于人的价值而非能力,能力的大小并不决定价值的高低,因此,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走向关怀人、发展人的道路,最终彰显人的价值。
(二)以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为评价手段
如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教学质量观的基本问题。是注重教学结果,还是关注教学过程?这是教学质量观面临的一对矛盾。重结果必然会强化工具主义思想的主导性,教学质量优劣是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来衡量的,这使得学生变成了“工具人”。重过程必然会强化学习过程诸因素,重视过程与方法,却忽视教学结果。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既有外在身体活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认知过程,因此,只重视结果和只注重过程的评价手段都有利有弊。综上所述,重结果使教育具有工具性,重过程使教育没有目标性,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对体育学习有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以整体性、全面性为教育视野
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由各个点连成的线,各点之间是成线性关系的。多元的教学质量观只关注生命线上的各个点,孤立地将体育局限在学校生活这座孤岛上。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以人的生命为视角,以生命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点,樹立整体性、全面性的“大体育观”。体育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和身体锻炼,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认知。这就是为什么现今的体育大课间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且深受师生的喜爱。大课间不单单是一项课间体育活动,更是一场感情交融、团结互助、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校内社会活动,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化教育活动。
(四)是动态、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现代体育教学质量观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因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首先,人是“时代的人”,没有哪个人能脱离所处时代思考问题,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这使得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教育思想。因此,体育教学质量观是时代的产物,而不是永恒的真理。其次,人是不断变化的。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体育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见证了人类不断战胜自然,从原始走向文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的内容、形式、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教学论角度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一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中,没有静止不变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知识的内化,是人的生命不断丰富、思想不断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体育功能不断拓展,人们对体育目标的追求越来越广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融合是时代的必然,更是教育的需要。“融合”只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树立科学的、全面的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体育教学质量观体系,才能使体育教学质量观更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与量。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