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生和健听生道德情绪判断、归因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9-09-10李福云

学生之友 2019年7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聋生

李福云

摘 要:作为特殊儿童的组成部分之一,听力障碍儿童具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过程:道德情感的判断以及听力障碍儿童和听力障碍儿童的归因模型是否相同,并且不同的归因取向有其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聋生;健听生;道德情绪判断;亲社会行为

先前关于道德情感的判断和归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的儿童,但对听力有障碍儿童的道德情感和归因特征的关注较少。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过程,他们对社交情况了解甚少,容易出现认知偏见,并且在情感体验中表现出冲动性和暗示性特征,容易表现出行为违反社会道德。而且在研究实践过程中,还发现在与聋生在学校接触时,聋生的情绪波动很高、道德发展水平低,容易被他人牵连进行某些非法行为。而影响他们道德行为的因素可能与聋生发展的不完全有关、个性、道德情感、判断力和归属感方面的偏差也可能是影响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1、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概念

道德情感判断是指个人对与道德相关的情况或事件的情感判断。将人类的道德情感分为四类,包括谴责、自我意识、他人的痛苦或赞美、恐惧或崇敬。道德情感归因是指个体对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结果的情感归因,根据行为的类型,道德情感归因在理论上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对儿童道德情感及其归因的判断研究始于“对他人的幸福伤害”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幼儿做出的情感归因判断对有害人的情感经历是积极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逐渐趋于稳定,认知逐渐成熟,这种现象已经减弱。

2、分析聋生亲社会行为的年龄特征

以偷窃和说谎两种情况为例,不同程度的伤害,对道德判断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年龄的提高,对伤害人的情感判断的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内疚恐惧的情绪判断的频率则增加了。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入学和入学时间短的聋生之中。 同样,除了伤害的情况外,聋生在遭受说谎的情况下,在情感判断上也表现出差异。随着年级的提高,混合情绪判断的频率降低,做出恐惧判断的频率更高,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此行為有了更准确、更深入的了解。

二、聋生与健听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

1.两类学生对不同犯过情景下道德情绪的判断

(1)对过错者的判断

通过比较同年级的健听生和聋生,发现健听生比聋生更倾向于对受伤者做出有罪判断。通过研究儿童的正常感受并发展对儿童的内疚感,从而产生自我意识的情感。而对于聋生来说,听力障碍使他们的反馈相对较慢,他们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能力不及健听生。此外,在道德情感判断中,健听生能给出更多类型的情感描述词汇,而聋生的情感词汇相对较差,给出的更多是诸如“坏”、“不开心”、“可怜的等词,对道德情感的描述较为模糊,这可能是健听生和聋生在道德判断上存在的主要差异。

(2)对旁观者的判断

还是基于偷窃和说谎为例,对于旁观者的判断,聋生和健听生对道德判断也都存在显着的差异。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健听生认为路人表现出快乐,是会感到高兴的表现,尽管他们可以正确判断旁观者的行为并给出合理的道德准则,但他们并未内化道德准则。随着个人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个人越来越能够理解道德规则的内在含义。它可以与其他知识领域的信息集成,并且这种协调的集成过程不断发展,不仅存在于儿童时期,而且也进入了青春期和成年期。

2、两类学生多不同犯过情境下道德情绪判断的归因

(1)对过错者判断的归因

在受伤情况下,聋生和健听生的道德和情感归因主要基于结果和道德取向。在偷窃的情况下,他们的道德和情感归属主要基于惩罚和结果导向。而在说谎这种情况下,道德情感归因主要基于道德取向和结果取向。一般而言,聋生与健听生的道德情感归因没有显着差异,但健听生的道德取向和共情取向更多,这可能与共情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关系。聋生的同情心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指标,也可以显着预测个人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

(2)对旁观者判断的归因

基于一定的背景下,道德情感归因主要基于道德取向和处境取向,以及一定程度的个人取向。通常大多数学生会向旁观者做出情境归因取向,并且随着伤害程度的降低移情取向会降低。

三、聋生与健听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高年级的聋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道德知识,可以正确判断弱势群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并给出符合道德标准的理由,与一般学生。随着成绩的提高,做出的判断更加可怕。中学聋人学生的道德归因发展缓慢,在这三种道德情况下,他们对贬低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感没有有意义的判断。差异:聋哑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低,易受情绪影响,在高中时期,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趋于稳定。聋哑高中生有因残障和过路者而产生的道德风险。他的个性和亲社会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考虑对聋哑学生形象进行直观思考的优势:他们可以通过手势语言,手指语言,肢体语言和肢体语言刺激学生的情绪。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理解基本的道德知识。以不同的道德情感。我们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道德教育时,父母和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观状态,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学生,以使他们不能真正理解行为的含义和相关的道德准则,并付诸实践。这些道德准则。这种强制灌输的改革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天荃,叶浩生,刘国雄. (2008). 中学聋生对道德和非道德规则的认知,中国特殊教育(4), 15-19.

[2]贾彩贞,郝立成,江世法,王庆国. (2003). 聋校中学生人格因素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1), 30-35.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聋生和健听生道德情绪判断、归因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19C42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聋生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