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炼课堂教学语言 开启学习愉快旅程
2019-09-10王庆江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良好的道德修养,课堂教学语言也应当鲜活、生动、具体、文明,充满生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谐美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启愉快的学习旅程。
关键词:凝炼语言;提高修养;语言魅力;和谐美好;愉快旅程
常言道:“会说的,一句话能让人笑;不会说的,一句话能让人跳。”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已经有二十九个年头,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我觉得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导入要“简洁有效”
课堂四十分钟有限,怎样才能让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言一定要自然、简洁、有实效。
学习《黄山奇松》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段精彩的视频,请你用心欣赏,并能准确作答。导入简洁,任务明确,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回到课堂上。学生欣赏视频,完成填空,顺利揭题、板书、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语简洁有效,较好地体现教师课堂用语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教版《春笋》一课写得生动有趣,课前我准备裹着外衣的春笋和剥掉外衣的春笋。走进课堂,我向学生出示实物并问道:大家知道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吗?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好奇的看着我手里的实物,注意力马上转移到了课堂上。这时有的同学抢着大声说:“竹笋。”我因势利导地说:“对,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课文《春笋》。”
二、过渡要“清新自然”
任何学科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起承转合都十分重要,好的过渡语言能有效地引领学生从一个环节轻松愉快地进入另一个环节。它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也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迸发思想火花的有效契机,它能使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十分顺畅。
《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洪教头不仅傲慢无礼、羞辱挑衅林冲,林冲一再忍让,但洪教头苦苦相逼。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是林冲会怎么做?”学生答:“我会和洪教头较量,好好教训这个狂妄之徒。”我接着说:“俗话说,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请同学用心默读课文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批注,说说你对洪教头和林冲又有怎样新的认识。”同学们立刻安静的默读勾画批注。像这样的过渡语,不留痕迹,清新自然,不仅任务布置明确,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过渡语清新自然,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语言的和谐之美,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功能。
三、提问语要“精准”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老师问学生“是不是呀?”“想不想呀?”这样的提问,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显得零碎啰嗦,占用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準确性,提问语言更应该精准。
《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教学时,我问学生:“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学生答:“看见它就害怕。”我笑着追问:“人看见柳树就害怕吗?望而生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老师的语言精准,任务布置明确。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感悟到这株柳树的顽强不屈,体会出“望而生畏”的真正含义是“令人敬畏”。精准地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评价语言要“真诚、多变”,彰显智慧
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真棒!”“你真厉害!”除此之外别无他词。真的棒吗?真的厉害吗?有很多是言过其实的,或者说评价是不准确的。因此我们的评价语言就要“真诚、多变”,要彰显教师的智慧。
我在试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树》时,我问学生,什么叫“望而生畏?”一位学生说,“望而生畏”就是看见就害怕。我笑着说:“你很会通过字面理解词语。一株柳树真的能让你一看见就害怕吗?是什么原因让这株柳树令人望而生畏呢?咱们学完课文再来理解它。”这样的评价,就是告诉学生,不能停留在字面,还要深入领悟。学完课文,我又问那位学生:“现在你怎样理解望而生畏?”他说:“它的意思是这株柳树令人敬畏。”我说:“是呀,你通过对全文的品读,准确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你是有方法的。”学生听了露出满意的笑容,其他同学也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通过评价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五、结束语要设置悬念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听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讲的评书《杨家将》和《岳飞传》。她每次讲到紧要关头总是戛然而止,让我很是担心人物的命运或者事情的结果,心里也总是盼望第二天评书时刻早点到来,有时候甚至寝食难安。其实这就是设置悬念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合理地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如我和同学们一块学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后,我总结说:“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抓住林冲和洪教头语言、动作的描写,认识了林冲的谦虚忍让、武艺高强和洪教头的傲慢无礼。这是《水浒传》的一大特色。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试着抓住一个人物的语言、动作,去分析这个人的品质,写成文章,我们下节课来开个英雄辩论会。”孩子们课后认真阅读了《水浒传》,在辩论会上介绍的有根有据、有声有色。我想这样的总结,既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了概括,也为学生进一步阅读《水浒传》提供了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结束语不仅要设置悬念,也应该简洁概括文章的意思,起到言简意赅之效。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语言应该有一定的区别。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凝炼课堂教学语言,为学生开启愉快的学习旅程,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
王庆江,男(1970.1.10,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凤阳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