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2016-01-18谢国星
谢国星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生命力离不开语言的张力,课堂中语文教师用绚丽多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析、体味、品评与欣赏,让学生置身于诗情画意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品味语言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训练,从“品、潜、a激”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进而使语文课返璞归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小学生只有深入品味语言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理解作家的思想,凭借语言走进作家心灵、走进作品世界,学生也才能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点滴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一、读中品,感受语言的趣味美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积累、感悟以及运用语言的前提就是读,离开读就不可能有品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漪也曾说:“学语文,首先把课文读好,才能体会语文味,真正感受语文。课文读好了,说话就流畅了,写文章就有顺序了。”这都是读书的至理名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力图帮助学生,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越俎代庖。教师虽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的事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上等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每一篇都具有代表性。因此,教师应当经常去捕捉文本的闪光点,抓住课文传神之处,引领学生潜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引导学生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更能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景阳冈》选自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是一篇值得学生细细品读的佳作。作者施耐庵是位语言大师,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等多角度刻画了武松的勇敢形象,塑造了一个桀骜不驯的打虎英雄,让人肃然起敬。文章中写道:“武松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从文字看这是官榜,可是武松却不肯相信,一个连官文都怀疑的时代可见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到处充斥着欺骗,与其被谋财害命,不如铤而走险,人心比老虎可怕。这是描写武松打虎的铺垫,再继续看打虎的片段就更能体现出武松的勇敢与机敏。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灵敏轻巧,是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可以让学生来模仿一番。其余同学读对应的文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仅体会到老虎作为森林之王的威武,更感受到武松作为一百零八将的霸气。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讨论如何表演才是符合文章的内容和韵味,让学生自己深究揣摩、品味文字。
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唯有经过口语的反复诵读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血肉。深切领略文字内在的精微之美,反复品味,文章中蕴藏和潜在的绮情妙理、真知真义、声律韵致,便会徐徐展开。
二、潜心会,领略语言的生动美
接受美学原理强调:“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空白。”法国作家梅里美曾经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无论是接受美学原理,还是梅里美都表明读者要潜心参与到文本中,对文本进行自我补充或者再度创作。文学作品的语言通常有其非确指意义的,有很多语言具有言外之意。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对于一些“含蓄”“模糊”的语言可以适当加以想象发挥,进行再创造,增加语言意义的含义。学生深入文本,运用语言,品味语言,创作语言,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生动的表情达意。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学习的《穷人》中,列夫托尔斯泰用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桑娜的淳朴、善良。与学生一起探究文本时,教师可以将“桑娜抱回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写作的特色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是否可以学习这种写法。经过潜心阅读,很多学生发现课文的五个省略号把桑娜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再采用填白的方法,让学生试着写写此时此刻的桑娜到底会想些什么。学生的答案往往会多种多样,但核心都能抓住救人要紧,即桑娜自己哪怕再苦再累,宁愿挨丈夫的打,也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经过细细推敲,学生不自觉地与文本思想发生碰撞,进一步体会到穷人桑娜从激动到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不移,这一连串复杂的心情。对《穷人》中的孩子的命运又该如何,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补写。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其中的“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就是要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领会言中之趣,分享言中之妙,倾听言外之音,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感悟鉴赏能力。
三、激思维,传情语言的意境美
斯大林曾说:“不论人的大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的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想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唯有从语言入手。古人的“一字未安,绕室终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句子都是想通过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思维敏捷,才能语言精练。生动活泼的叙述、惟妙惟肖的描写、淋漓尽致的抒情、入木三分的议论,都是思维激荡的成果。
激发学生思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朴实、唯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入情,方可达到小学语文教学最高境界。在这里,教师可以尝试采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自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把玩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启迪思想的闪光,点燃思维的烛火。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诗,然后让学生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其次按要求读出来,最后配上音乐和画面创设情境、想象移情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乡村世界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第一句可以抓住关键字“遍”,配上轻音乐让学生肆意想象哪里绿了、什么东西绿了。第二句可以抓住关键字 “烟”字,学生反复品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本会有自己的理解,加上农村孩子对乡村四月的生活十分熟悉,自然就能读出乡村四月烟雾缭绕的雨中情。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高了,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开阔,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显著增强,语言思维也更活跃、深刻,丰富了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烟霞是山精神的浓缩,花树是春精神的代表。“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的本真在语言,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教材语言的魅力,方可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湖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