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

2019-09-10黄玉君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学生

黄玉君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文章从“立足文本,夯实双基”这个角度,通过“精准把握教材,将双基训练落实于课堂”“认真钻研教材,将双基训练贯穿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将双基训练融入课堂”这三个方面来阐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从温儒敏教授和崔峦会长对语文素养的解说可以看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为过去的语文双基赋予时代内涵。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立足文本,夯实双基,是最基本的途径。为什么要立足文本?就语文教学而言,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课标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纽带。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强调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要求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样一个蕴含着社会规范文化,凝聚了许多专家、一线教师的心血及智慧的“文本”,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根基。关于立足文本,夯实双基,笔者有以下三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精准把握教材,将双基训练落实于课堂

教师要研读教材,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明确编写意图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才能将课文定好“位”。

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教師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

教师把握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且讲透,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二、认真钻研教材,将双基训练贯穿于课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双基点在哪里、思想教育点在哪里,在教学中,要将双基训练与思想教育贯穿于课堂始终,有机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一年级下册《只听半句》这一课,它是一首叙事性儿童诗,讲的是一个孩子听谁讲话都只听半句,以为自己知道了,结果闹了一场笑话的事。新课标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笔者设计该课教学时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

课文第一句“他无论听谁讲话,都只听半句”是全文的中心句。笔者将“无论……都……”这个关联词作为双基训练的重点,整篇教学都围绕这个关联词来组织语言。“他无论听谁讲话,都只听半句”不仅体现了双基训练的重点,也体现了思想教育的重点。一开始,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文中的“他”指的是谁?这个小男孩有什么特点?然后点拨: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词语“无论……都……”,这两个词语就像亲兄弟一样,总是一块出现,共同表达句子的意思,我们把它叫作“关联词”。过去我们也学过一个关联词,还记得吗?生回答:“一边……一边。”这样做是让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加深对关联词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用“无论……都……”说一句话。

接下来的学习,笔者紧紧围绕“他无论听谁讲话,都只听半句”来进行。如学习第二小节,笔者这样导入:“小男孩无论听谁讲话都只听半句,课文举了几个事例来说明?”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没有等奶奶说完就打断了奶奶的话,这样做是一种怎样的行为”。接着笔者因势利导:“我们可不能像小男孩那样不礼貌,接下来老师就要仔细观察谁是最有礼貌的孩子,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不随意插嘴。”这样做就是将课文的品德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学习了第三小节之后,进行小结:“看来小男孩不但奶奶的话只听半句,爸爸的话也只听半句,真是——”“无论听谁说话都只听半句。”(学生接下去)这是对双基的贯彻训练,也是对中心的内化理解的检验。学习第六小节时笔者再次重申:“小男孩无论听谁讲话都只听半句,最后肯定会害了自己……”就这样,双基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课堂,有效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深入挖掘教材,将双基训练融入课堂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与运用的能力,修订教材增加了语言文字训练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育规律,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训练内容。每课的课后练习将“朗读、背诵和理解”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由朗读到熟读成诵”,学习目标清晰,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课后练习题大多设计为“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积累”形式的训练内容,真正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范例,由文本延伸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老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课成为语文综合大课堂。如三年级下册《十二次微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次飞行的旅途中发生在空姐和乘客之间的故事:空姐的疏忽导致了乘客的不满,但空姐所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一次次的微笑服务,最终还是打动了乘客的心,换来了乘客的理解和信任。《十二次微笑》课文的脉络清晰,语言比较浅显,学生学习时能够读懂课文的大意。

该单元的主题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对教学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会空姐和乘客的心情,同时进行角色体验,感受微笑的力量。并通过各个部分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空姐和乘客的感情,感悟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的美好情感。

课文写“十二次微笑”,具体写的有三次:起飞时一次、起飞后一次、降落前一次,其他九次都写在旅途中的第五自然段里。这样写有详有略,避免了叙述“流水账”的现象。

笔者让学生反复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想象补充其他九次微笑服务空姐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乘客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想象还有再创能力,拓展了教材的训练内容,真正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范例,由文本延伸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如,教学《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课,课文中有许多拟声词,笔者让学生边读边找出来,还让学生模仿、表演。先单独说,再同时说,感受报声效果。让学生明白:春雨的声音多且富于变化,很好听,所以说它美。它有时舒缓,有时急促,有时像变化的鼓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阅读、实践、感受,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得生动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文本乃教学之本,学习之本。立足文本,解读文本,用好文本,落实新课标精神是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是语文教学之根。因而,阅读教学只有立足文本,夯实双基,方能“壮基保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学生写话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