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业预警机制的建立与研究

2019-09-10徐雪婷

辽宁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高职院校

徐雪婷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学业预警概念的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建立学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现阶段学业预警机制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并针对目前本制度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了发展建议。对于高职院校学业预警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业预警 制度建设

2007年8月,教育部将“学业预警”作为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颁布使用。“学业预警”至此作为专门术语,得到教育部和学界的认可,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校管理形式。

“学业预警”的理念是从“学籍预警”逐步演变而来的,是学校管理由硬性的“事后告知”向柔性的“事前警示”转变的产物。目前,我国的高校学业预警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高职院校也在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实际情况进行着关于本校学业预警的制度构建和实践探索。

一、构建学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成绩问题日益凸显

自从1999年高校开始实施连续扩招政策以来,高校的学生在数量明显增加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开始逐年下降,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高校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此现象在高职院校的体现尤为突出,由于生源构成复杂和政策方面的扩招导致原有的课堂教学问题被放大,课堂管理难度加大,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减弱,学生的成绩问题凸显,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制度建设不够成熟

就目前学业预警制度的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此项工作开展时间较短,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学业预警制度仍有待完善之处,举措方面也有尚不成熟的部分。因此,鉴于大专院校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凸显和学业预警工作实施的相对滞后的现状,构建完善的学业预警机制尤为必要。

二、学业预警制度的设计

(一)学生学业困难原因分析

1.生源构成复杂。随着高职院校的逐年扩招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的生源构成也日渐复杂,包括“三加二”、中职升学、提前招生、高职预科班等一系列除了应届高考生以外的生源构成,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热情也存在自身条件的差异性,因而出现学业困难的问题。

2.补考机会依赖。很多学生将及格依赖于学期初小补考和毕业前大补考,日常学习比较松懈,学习动力不足,加之时间管理能力和危机意识的欠缺,只寄希望于突击学习,通过补考完成学业。

3.帮扶体系不健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目前看主要依靠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少有依靠来自同学、老师诸如学习小组、课后辅导等外部力量的帮扶。高职院校目前也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化的学习帮扶工作方案。由于学校本身缺乏系统化的学习指导帮扶体系,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意识,致使高职院校“学困生”数量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

4.家校疏于配合。作为学生,一旦进入高职院校,便很少主动向家长提及学业情况;校方也没有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学业表现情况汇报于家长;而家长也缺乏对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的关注。因此,未形成“家校配合”的良好局面,也没有让家长在学生学业管理方面发挥充分的教育督促作用。甚至有些时候,家长事后得到告知已于事无补。

(二)学业预警的工作原则

1.事前警示、预防为主。“预警”是强化过程管理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将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的管理模式向新型的更为人性化的“事前事中预防性”转变,管理模式更为柔性,防微杜渐好过于亡羊补牢。让二级学院、学生和家长了解实际的学业情况、提前预知事态发展,以便于作出自身决策和行为方面的调整,也有利于化解校、生、家三方由于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矛盾。

2.旨在帮扶、而非处分。学业预警机制旨在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学业帮助,提升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和紧迫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给广大学生家长一个满意的交代,履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为了处分学生而处分学生,任何一个学生的降级、退学都不是教学管理人员期望看到的,我们工作的宗旨在于通过我们的预警提示,让学生远离处分红线。

3.健全机制、恩威并施。建立学业预警机制是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学生成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实时化、人性化的有效途径。构建合理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奖惩体系,恩威并施,对于触犯红线的行为有处分惩罚,对于表现进步、成绩提升的同学,也设有解除处分或者奖励的制度,做到赏罚分明。

4.教学相长、立德树人。学校是育人基地,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以及困难学生帮扶中,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业难处,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引导、感化和激励。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业预警的等级分类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对学院中、高职学生的学业管理,提高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性、预见性,特针对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业不良情况,通过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学业预警按统计学生未及格科目的方式,对有可能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进行预警。预警共分三个档次(见下表)。

(四)学业预警的消减制度

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撤销一些预警处分。如学生未合格科目可以通过在小补考、大补考或者重修中,重新获得及格分数,依照相应的科目数量,撤销对应等级的预警處分。或学生同学参加职业素质选修、职业技能辅修这类的兴趣课程,获得相应的人文素养或职业素养,成绩合格取得学分,也可以酌情考虑弥补一些预警科目欠下的学分。如若该生表现良好,学业取得进步,可以由学生本人提出《学业预警撤销申请》,经二级学院同意并盖章后,申报教务处、学生处审核,并由主管院长批准后,方予以撤销。

三、学业预警制度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机制建立时间较短,经验尚不充足

本学期是我院施行学业预警机制的第三个学期,第一批接收学业预警帮扶的学生尚未完成学业,我院尚未总结整理出一套从大一到大三6个学期的完整数据。对于预警机制的实施过程、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等诸多实际操作还处于尝试阶段,没有足够的经验得以借鉴和传承。

(二)对于帮扶转化过程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学业预警工作的中心仍处在数据统计、通报告知、分类存档方面,更多的是关注这项工作的落实结果,而未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转化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如何对学生采取针对性强、分阶段、有重点的学业帮扶,和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完成自身转变方面,没有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的工作体系,也缺乏过程管理和考核。

(三)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心不足

我们在注重预警工作结果的同时,还应注重挖掘学生学业困难背后的因素,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个方面,通过合理分析,找到学生接受学业预警的关键性因素,特别不能忽视对于问题学生采取恰当的心理辅导。

(四)对于二级学院学科差异照顾不周

我院的四个二级分院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实操课程占比、专业课程考试方案都各不相同。不同二級分院之间的学科差异性对学业预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处制定的院级维度统一化的《学业预警工作制度》很难对二级分院实现绝对的公平。

(五)预警反馈机制完善程度不高

虽然二级分院都与学业困难学生家长取得了不同层度的沟通,教务处和学生处也代表校方与学业问题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不过,沟通深度和覆盖面的广度尚有提升的空间。学生的反馈、家长的反馈,对于验证我们的工作目标,改进工作方法,做更有效、满意度更高、更能得到学生家长认可的帮扶工作尤为重要。

四、发展建议

(一)完善学业预警运行机制,不断推进预警管理实践活动

我院的学业预警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预警机制的实施、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和学业困难学生改变转化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方案,使得学业预警机制的运行更为科学化、有效化。

(二)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提升帮扶管理的精准化水平

加大对学业困难学生帮扶转化的关注投入,学业预警工作,重在帮扶转化。调整工作重心,积极采取针对性强、分阶段、有重点的学业帮扶手段,关注学业预警运行动态,严抓转化帮扶工作开展过程的监管考核,做到“结果”“过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转变单向思维,构建多元化指导服务体系

扩展思维模式,采用多元化的帮扶指导,摆脱单一的“后进生”课业辅导,加强学业困难学生心理辅导和建设,从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人手,通过改变内因来推进学业帮扶工作的进程,构建更为人性化的学业服务体系。

(四)探索建立符合学科差异的预警工作方案,激活二级分院主导优势

校级学业预警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宏观性,但是存在针对性不足的缺点,对于细节问题关注度不足。二级学院存在自身的学科差异。预警工作不仅要停留在宏观层面,更要深入微观,激发二级学院在预警工作中的活力和优势,部分放权二级学院,构建出更为符合二级学院学科特点和个性差异的二级学院预警工作体系。这不仅是对校级学业预警制度的有效补充,对于完善预警体系,建立两级预警模式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完善服务职能,健全预警反馈机制

校方在此项预警工作中,为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满意度,提高学生、家长对于预警工作的配合度,务必放下身段,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职能。对于学生家长群体,搭建平台,畅通家长沟通渠道,定期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公开数据、获得家长反馈意见。对于学业困难学生群体,扩展沟通方式,提高沟通频次,扩大沟通范围,及时有效的倾听学生心声,获得学生的反馈意见。将矛盾解决在发生之前,实现管理手段从“事后处理型”向“事前、事中预防型”转变。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高职院校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