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9-10蒋葵叶雷
蒋葵 叶雷
[摘 要]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教育作为肩负着培养会计人才重任的高地,必须顺应新环境、新形势和新常态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会计人员实现由信息提供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文章在梳理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针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提出要构建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智移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4;F235.1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5-0012-04
“大智移云”即指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和存储、管理和处理、分析和共享及可视化技术等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是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技术革命;智能化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云计算则是根据互联网相关使用量付费的一种模式,它向用户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一批符合我国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财政部于2018年5月17日制定了《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1]。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大智移云”对会计人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重新定位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改革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会计人员实现由信息提供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才能在新时代下实现会计行业的发展和会计人员的蜕变。
一、“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大智移云”时代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丰富的职业经验外,还必须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工具,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能够解决新的会计问题、应对新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具备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的能力,具备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制定适宜的会计策略和计划的能力。总的说来,“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五大能力:业务能力、人际能力、技术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业务能力是指大智移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业务能力,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准确性;人际能力是指大智移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应当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实现会计人才向管理人才转型;技术能力是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的能力核心,会计行业处于“大智移云物区环”(即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仅掌握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税务软件等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会计人才还应当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技术,为作出专业、准确的决策奠定基础;迁移能力是一种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会计人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迅速识别外部机会,规避外部威胁,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可以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创新能力是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开拓的视野、接受新事物的开放心态有利于会计人才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升个人价值。
面对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更新的会计规范和准则,与时俱进将成为对会计人才的刚性要求,“大智移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应当既懂业务又会技术。为了实现会计人才从技术操作型、单一专业型向经营管理型、复合创新型人才转变这一目标,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构建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2]。
二、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层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3]。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把握三大原则: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对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作了明确要求。同时,《国标》指出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持续创新能力。
尽管“大智移云”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是部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良好法纪观念和会计职业操守,能够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型会计人才是大多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共同之处,侧重于对业务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缺乏对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思维的培养。
培养目标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早已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部分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仍然偏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课程上,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大量财务类、金融类、营销类课程,而管理类、统计类、数理类、信息技术类课程依旧未得到重视,处于选修课程地位,且多为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与运用、统计学等基础性的公共课程,缺少针对经济环境变化下新的财务共享中心技术、税务软件、数据信息系统等设置的专业课程。
管理和评估制度上,考核内容和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关注不足,管理评估重短期成果。当前高校学业考核多为结构性评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占比大,平时成绩多为考勤、发言、小组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技能考核不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类比赛、论文发表仅作为激励制度内容,未作为必要性考核内容,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激励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考核仅关注在校期间学生取得的学术成果、竞赛成果以及毕业去向和就业状况,缺乏对学生就业后的长远关注,因此无法有效获得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部分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有的学生只懂会计业务,不懂会计管理与决策。部分高校会计教学方法以授课为主,辅助性开展网络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运用较少,导致教学与实际结合不够。
三、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弥补“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职业的能力需求与会计高等教育能力供给之间的缺口,实现会计人才培养从技术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的转型[4],在把握“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的三大原则下,应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现代会计专业技能、信息处理技能的管理型會计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递进的阶梯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梯为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第二阶梯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第三阶梯为管理人才培养。
第一阶梯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具备职业道德素养是基本条件;第二阶梯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重点,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和信息处理技能是“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的要求;第三阶梯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会计人才的统筹管理思维是关键。会计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升华的过程,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梯: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指导会计行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是会计人才道德层面的培养,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无论是传统手工记账时代还是“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都是首要要求。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上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中,应该多结合经典或实时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要着重强调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违反法律法规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从管理和评估制度上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中明确化、具体化思想道德类的评分细则,可参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建立一套会计人才职业道德素养测试,对学生进行测评,并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参考依据。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取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组织观看财经类报道或采访视频,播放名校名师相关教学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撰写学习报告并纳入课程成绩考核范畴。另一方面,推广案例教学,从现实事件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重现舞弊全过程,可采用辩论形式模拟法庭审判,对舞弊手段、形式、动机等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分小组进行汇报和课堂讨论,对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总结和反思。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劳踏实、客观公正等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而“大智移云”时代对会计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商业发展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是“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另一方面,“大智移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造假舞弊更具隐藏性和便捷性。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判断力,加强道德教育。高校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规划等课程纳入学位课程或核心课程,并采取案例讨论式教学,以真实案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第二阶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分为三大部分,相关专业知识、相关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就专业知识而言,拓宽与加强会计人才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是新要求,不仅包括会计、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管理、人文、科技等知识也是会计人才知识储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专业技能而言,业务处理能力是基本要求,技术能力是重点,掌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智能化等相关工具或手段有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就人际交往能力而言,管理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上看,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岗位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的“点线面体”课程体系。岗位课程以会计实训课为主,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采取情境实训教学模式,如ERP沙盘模拟实训。着重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和财务业务一体化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的侧重点应当有所转移,突出和强化管理会计、统计学、互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C++语言、数据挖掘与开发技术,熟悉运用Excel、Matlab、Stata、SPSS等数据信息处理工具;人文素质类课程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从管理和评估制度上看,高校应当建立并落实毕业生就业考察与跟踪制度,实现在校期间与在社会阶段的双重管理和评估。对毕业生后续发展情况进行抽样跟踪,对毕业生就业方向、就业满意度、工资薪金、就业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索和验证人才培养的效果,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
从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看,互联网促使教学方式发生创新和变革,教学线上化和教学管理数字化将成为教育互联网化的主要形式。教学形式可采取“半开放式 +连接式”的模式。半开放式即指“线上+线下教学”,线上共享式教学,线下课堂教学。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及时性可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在线下,老师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和指导。连接式教学是指学校与社会对接,加强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会计专业技能。
第三阶梯:管理人才培养。管理人才是指具备全局观、发展观和系统观,能够有效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的管理人才。该阶段也是培养目标的体现,“大智移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应当是管理型、创新型人才。
首先,培养管理人才应当从培养统筹思维着手,管理层与员工层的最大区别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前者注重决策、协调和管理,后者关注执行、效率和激励[5]。培养会计人才的统筹管理思维应当从日常抓起,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和制定合理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找准职业定位,使其明确当下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是管理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其次是决策与分析能力,决策分析能力来自于统筹思维和经验积累,在培养学生统筹思维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对此,高校应当注重加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多采取团体合作、角色分工等形式实施创新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和协作;社会实践考核可以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建议采取讨论分享实践经验和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相结合的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网中网”等专业比赛,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比赛、专利、论文发表等成果的奖励力度,以达到有效的激励效果。最后,还应当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求树立正确的风险价值观以及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风险管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职业规划中找准定位,树立合理的目标和计划,为成为一名管理型、复合型、价值创造型会计人才而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夏菁,周婉怡.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思考[J].财会月刊刊,2018(2).
[2]王开田.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三商、五能、七识”为视角[J].会计之友,2018(5).
[3]程平,王爽.基于SECI的“互联网+MPAcc”大数据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18(19).
[4]郭兆颖,齐天华.“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7(5).
[5]何传添,刘中华,常亮.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第六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4(1).
[作者简介]蒋葵(1966-),女,四川蓬安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叶雷(1994-),女,四川成都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责任编辑 吴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