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2019-09-10朱婉莹毛文祺

职业时空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教学信息化人文素养

朱婉莹 毛文祺

摘要: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语文已成为高职院校被边缘化的课程。高职院校应该给语文课程正确定位,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重视信息化设计,创设立体化的教学空间,还要掌握学情,因材施教,注重审美情趣,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高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一、应用信息化技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无法避免,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如今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语文教学,让教学环节数字化,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教学信息化使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获得了个性化和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教学不再局限于狭窄的教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翻转,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充分发挥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特点,在多维的学习空间里,学习资源更加丰富。[1] 通过几年的高职语文教学信息化实践,正确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实现语文教学信息化,对高职学生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高职学生不但能够拓展语文学习视野,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语文作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一门公共课程,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定位不明确,没有得到师生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人为地割裂了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语文课时偏少,定位边缘化,老师教学热情不高。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语文对自己就业没有多大的帮助,因此,缺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二)语文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有的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学没有采用信息化模式,仍简单地按照枯燥的教材照本宣科地满堂灌,重讲授、轻学生的感受。有些学校尽管采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但是师生角色没有转变,新瓶装旧酒,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将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器灌”,换汤不换药。课堂教学缺少互动,或课堂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实际,从而造成学生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

(三)语文教材没有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教学几乎没有适合的教材,大多采用普通大学的语文教材。有些高职院校虽然组织编写了语文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没有职业教育特色,内容比较陈旧,缺乏职业性,在形式和内容上差不多是普通大学语文教材的简缩版。

(四)语文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语文课教学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学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使用PPT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有的课件质量不高,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忽视了内容的丰富性、职业性和知识含金量。

有的教師直接使用购买的课件,内容不加选择和修改,与教学对象的职业和学情不符。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无视放影效果和学生反响等等。有的教师往往在讲授一些课程时,直接播放有关的视频给学生看,而不给学生做讲解和指导,学生不能从视频中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达不到教学目的。

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内容讲解或演示一下,没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拓展书本以外的东西。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虽然有大量的资源,可是良莠混杂,如何筛选优良的语文学习材料和内容,教师没有很好地给学生指导。[2]

三、高职语文教育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

(一)正确定位高职语文课程

“语文即生活”。语文作为人们生活和语言文字交流的工具,它不仅与生活相通,而且还与职业紧密相连。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语文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息息相关。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是为学生的专业培养服务,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所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主动融入职业元素,充分体现语文教育为职业服务的特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信息化手段,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注重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践。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白语文是将来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足够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才能起到优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健全人格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职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重视教学信息化设计,创设立体化的教学空间

采用教学信息化,首先要进行教学信息化设计。要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历程,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分析和设计,创设出立体化的教学空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健全人格和提升职业综合竞争力的教学目标。

1.教学思路设计立体化。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开设大多面临课时量偏低的现状,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这就需要高职语文教师有一个立体化的教学设计思路。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要教学的内容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抓好学生的课前与课后的学习时间,将学生的课余时间,特别是节假日等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让课程的学习空间立体化。在备课伊始,将部分简单的内容通过互联网置于课前任务中,同时布置部分课堂任务,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教师做好引导,课后再进行知识拓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安排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应用写作教学应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社区,如写调查报告、求职推荐书、竞聘演讲等,还可以为企业写产品说明书等,丰富和拓展语文教育空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学资源的立体化。目前高职语文采用的教材存在许多缺陷,因此必须重新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或者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应只是一本纸质教材,而应是一个立体的学习对象,是纸质与数字的结合,是现实与虚拟的互通。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教学资源开发,在线课程、慕课及各种多媒体信息都是学习资源。以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文学作者的简介就可以不拘泥于文字,加入视频、音乐等相关元素,以直观感受进入学生的心理,对于作品的解读就更加事半功倍;对于诗歌意境的联想也不单单是教师的口头文字讲解,加入视觉的相关画面直接冲击学生的视觉,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进行理解。对于资源的选择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大量地查找与甄选,只有前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让教学资源“立”起来。

3.教学环境立体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题材选取要适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心理认知特点筛选教学资源,如选择文字、图片、视频中最具职业代表性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电脑PC端、手机客户端等媒介方式来进行学习,如通过课件、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播放,利用QQ群、微信等虚拟通信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组织群内讨论、视频教学和多屏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应用实践活动。

(三)掌握学情,因材施教

现在高职学生群体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较严重,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接受度及完成度会不一样,所以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制定教学任务时要有可选择性,即能够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基于对学情的认知,通过教学信息化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好课前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老师再根据每个班的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的侧重点,这样即保证了每堂课的时间都是真正有价值的,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会“审美”与“博爱”,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是对人的塑造,教育的发展本质就是人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执行的一环,应该将自己的教学奉为一种神圣的使命。教学过程不是机械死板的,而应该是一种审美体验,是美的历程,师生要成为朋友,要让学生在教学之美中感受老师的魅力、知识的博大及爱的力量。

1.教学是美的历程。教学的美渗透在各个方面。从老师的语言、语调、文字再到老师的服装是传统教学中所提倡的,更是一直要保留的教学之美。如果语文老师的語言、语调、文字之美能够从侧面印证学好语文对于个人魅力提升,老师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榜样。此外,从细节处注重美的展现不仅是老师个人魅力的体现,也更能够让学生达到共情的效果。比如服装穿着方面,当老师在教授诗经时,如果能穿上汉服等有传统元素的服装,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如果是在教授应用文写作的求职简历时穿上正装,也能够让学生进入职场氛围,感受求职的严肃性。

2.教师应怀博爱之心。教育是播种爱的行业。从爱教学、爱研究、爱学生,到教会学生爱,从知识到生命,教师都不应排斥教学“爱”要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博爱者。教师应该胸怀爱教学、爱学生之心主动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事物,不固步自封,要以爱之姿态、以学习之势完成好教学,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的本质。

3.师生要亦师亦友。学生乐于接受“朋友师”。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时代的变化赋予学生的特性也产生了变化。他们自信、个性鲜明,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实现。他们更热切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更乐于接受轻松活泼的课堂,喜欢能够走进他们身边的老师,能够有共同话题,知道他们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身边语言文化,这样“接地气”的老师更能够获得他们内心的认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00后”学生有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但“传道”却是教师称为师所不能取代的。比如从知识点衍生出的更为深层的意义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身上的一些自然属性打磨成社会性,让他们懂得“爱”,懂得“真善美”、懂得“人性”,懂得“公德心”,懂得“社会责任感”等等,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这都是学生能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可以获得的素养,以此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唐松林,李吟霁.走进人文精神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6(02):20-25.

[2]  项久雨.品读“00后”大学生[J].人民论坛,2019(03):112-114.

[3]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4]  韦妙,曹晶林. “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桎梏与破局[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2):5-9.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教学教学信息化人文素养
浅谈中职英语的阅读教学
高职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以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