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对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2019-09-10徐庆生

职业时空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茶文化人文素养

摘要:人文素养是人的基础性素质。然而,在当下职业院校大学生身上却是短板。茶文化作为我国独有的本土优质传统文化资源,有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对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应对全球化和西方文化渗透挑战带来的文化自信缺失。

关键词:茶文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养;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摆上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过去的以规模扩张为主进入了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首要任务的时期。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能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崛起步伐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人文素养作为人的基础性素质,是职业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基石。提高人文素养有赖于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而茶文化就是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文章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贡献影响、内核诠释,以及茶叶内含物质等方面,探索寻找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录取的大学生,本身分数就低,加之近些年来生源数量的持续下降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录取分数一低再低,其文化基础整体不高。再从职业院校学生的来源看,一部分由普通高招而来,一部分为高职单招,另一部分则为3+2,由于来源不同,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个体素质呈现较大差异。人文素养偏低,和由此带来文化自信的缺失,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知识浅薄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不容乐观。重理轻文,只看专业成绩、专业技能水平,不看文化水准、人文素养,把实用主义放在首位,是相当部分用人单位选人择人的标准。这种偏颇的择人标准,势必在职业院校和学生中产生“只要学习掌握好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就能找到理想工作”的导向。受其影响,职业院校普遍把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提高就业率放在高职教育的首位。这种实用主义的举措,导致了其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重理论、重实践、重应用、重训练”,过分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和学生对各种实用知识、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1],自然也使得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上也明显带有实用主义。所以,他们只对自己的专业课下功夫,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类的知识和书籍则鲜有问津,致使他们对民族历史不了解,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知识浅薄、知识结构单一、文字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现象和问题。不少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对人类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仍停留在初、高中时期,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刻。据一组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有76.51%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只了解一点;4.88%的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只有19.51%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了解传统文化。[2]这种现象在高职单招和3+2五年专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绝大多数既不能准确说出中国文学四大名著是什么,同时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

(二)道德水准偏低

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外显。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真、善、美与恶、丑、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当今职业院校一些大学生身上严重丢失。违反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开场合男女情侣搂搂抱抱,举止过度开放,行为不文明的有之;上课大声喧哗、吃东西,不文明的语言张口即来,品味低下的有之;生活懒散、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纪律观念淡薄的有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自由,不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行为失范的有之。

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社交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十分有限。现阶段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多半还是九十年代后期或零零后入校的独生子女。他们不少像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受到全家的尽心呵护,从小过惯了伸手即来的生活,没有遭受挫折,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准确处理好与他人、与团体间的关系,不能正确看待挫折,稍有受挫,情绪波动就大,甚至产生过激行为,致使校园跳楼自杀、伤害事件在职业院校每年都有发生,引人深思。

(三)价值观念扭曲

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变革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互融互通的大背景下,西方“个人主义、利益至上、效率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强势侵入并成功影响了很多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人文心理,使他们放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道德,淡化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精神,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处事风格等方面发生扭曲,逐渐形成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过分注重个人的、眼前的利益,没有奉献服务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在当代职业院校大学生中大行其道,越来越明显。一项对人生价值体现的调研显示,选择财富、权利、地位和享受的大学生占46.6%,29.0%的学生认为是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幸福,只有21.4%的学生认为是对国家、民族或者社会有所贡献。[3]再者,就是理想弱化,缺少人生目标和追求,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用网络打发消磨时光,令人担忧。

(四)文化自信缺失

西方文化和文化产品,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强势进入我国,也冲进了职业院校,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它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了崇洋媚外的思想和行为。其表现是:盲目推崇西方节日、热衷西方生活方式。以过“洋人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为荣为乐,反而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比较淡漠。饮料以喝咖啡为时髦,不屑喝中国茶。对外国文化兴趣浓厚,追捧国外明星、娱乐节目,宣扬好莱坞大片的优秀,把西方文化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屑本国的文化形态。对本国文化不自知、不自信、不自尊,也不感兴趣。不信马列,信上帝;崇拜西方名人,不知道中国真正的英雄是誰。总觉得我们什么都不如别人,什么中国有“茶”而无“道”,真正的茶道在日本和韩国;有的甚至对“四大发明”源于中国也产生了质疑。作为炎黄子孙,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历史短暂、浅俗偏执的西方文化恋之如珍宝,这无疑都是民族文化自信严重丧失的表现。[4]

没有道德人文素养、没有正确价值取向、没有服务奉献精神,根本输不出优秀的、受社会欢迎的技术人才,也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推进不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步。[5]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出了现阶段我国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弱化的现实。长期以往,其结果必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必将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科学创造物质,人文作用于精神。没有人文科学,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而处于茫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杨叔子曾深刻指出:“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必定就是,不打自垮。”[7]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加强人文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唯有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才能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茶文化在促进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与文化自信觉醒上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却能长久不衰屹立于东方,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继承汲取了中华民族在漫长探索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发展理念、思想基因和精神追求,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十分丰富深刻的论述,他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8]反复用精神命脉、坚实根基、重要源泉、最深厚的软实力等关键词,阐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中的地位和永恒魅力。

提升人文素养其实质就是对人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水准、身心健康的一种完善。当前,要克服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短板和由此带来文化不自信的现象和问题,就需要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求一些优秀的本土资源,而茶文化就是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茶文化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是茶与文化、茶与实践深度结合和有机的统一。它有传承的载体、流动的血脉、不老的基因,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和内在的知识结构,有丰富的哲理和厚重的内涵,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未因为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停止或中断,反而历久弥新。千百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茶文化属于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行为性、文化性与育人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实用性与审美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统一的多元文化,它在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明进步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通过茶文化形成的梳理,有利于拓展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人文素养的高低受人文视野的影响。拓展人文视野离不开对本土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了解和认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待本土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只有找寻最起初的原点,梳理脉络,领会精髓,才能体味祖先的文明和智慧,感知悠久的历史人文,使内心不再迷茫,进而保持崇敬和信仰。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人文视野,才是有高度、有广度和有深度的。茶起源于中国,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盛于唐宋时期,改进普及于明清时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9]的记载。茶作为野生植物被发现到利用,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三个过程,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秦汉以前茶主要是药用和食用,饮茶习俗初步形成。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茶开始进入文化圈,与儒释道、文学艺术的联系得到体现。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代茶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天下益知茶”“其后尚茶成风”,茶肆景象繁荣,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宋元明至清前期是中国茶文化成熟期,制茶技艺变革,茶文献层出不穷,茶文化异彩纷呈。“鸦片战争”后是中国茶文化的转型时期,外国资本的入侵对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传统茶文化与当代茶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理念,使中国茶文化从复兴走向振兴。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万象,元素多元,内涵丰富,有儒释道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也有东方生态伦理和生命哲学,同时也有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和美学等,与自然社会、哲学思想、人文道德、宗教文化、民俗礼仪、医学健康结伴交融,蕴含深刻哲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包含了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内核,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勤劳勇敢、吃苦善良、热情好客、热爱和平的优秀品德,浓缩了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它坚持以培养大众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与时俱进,不断生成与时代相匹配的新文化传承形式,实现对人文素养的培育,犹如穿越千年风霜的耋者,内涵厚重,又似充满青春活力的韶颜稚齿,后韵悠长。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学习了解,有助于拓宽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人文视野,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更好地感知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改变对传统历史文化“不自知”的缺陷,并对“西洋文化”做出更为理性的甄别,进而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城墙。

(二)通过茶文化影响的解读,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历史延续悠久,更体现在其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10]。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世界各地引种的茶种、采用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品饮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风茶俗、茶艺茶会、茶道茶德,都是从中国由陆、海“茶叶之路”直接或间接传入的。“茶”字的英语发音,就是以厦门方言称茶为“Tea”。16世纪中叶,威尼斯作家Ramusio及葡萄牙人Gasper Da Cruz把中国“茶”视为珍贵饮料,并以文字形式首次传入欧洲,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茶的向往与追求。英国人称茶为“香草”,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对正山小种红茶情有独钟,《崇安县新志》中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它肇始了英国“下午茶”的產生。[11]《吃茶养生记》是日本历史上首部茶著。该书记载,日本茶叶的引进、种植加工技术、煮茶品饮方式,以及茶具等都直接源自中国,著名的日本茶道也是吸收中国茶文化后形成并保留至今。除此之外,还有美国人酷爱的冰茶与速溶茶、俄罗斯的甜茶、南非国家的薄荷茶、欧洲和大洋洲的奶茶等等,也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茶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造福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它不仅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饮茶的生活方式,还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和合邻邦,怀柔远人,不断向世界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输出自己的文明贡献,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12],这是因为茶,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现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13]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助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14]一個异国的国家元首对茶的社会功能有如此精辟的论述,足已说明茶的文化价值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财富。身为国人,无不为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影响而倍感骄傲。

认同源自情感。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一个缺乏传统文化情感和素养的人是不可能正视传统,也无法体会传统文化所能带来的影响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然也就没有文化自信可言。了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其贡献和影响,有助于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从中切实感受中华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感召力,摒弃对本国文化的自卑与不自尊,增强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底气,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笔者在厦门海洋职业学院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通过茶文化对世界贡献和影响的讲述,最能有效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增强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三)通过茶文化内核的诠释,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文化本身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饮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风俗、一种礼节、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其所蕴含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友好和谐的精神特质,千百年来早已渗透在国人的骨髓和血脉中,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敬、和、美”是当代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在对传统中国茶文化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高度的概括总结和凝炼提升[15],是茶物质美与精神美有机完美结合的反映。从思想根源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茶文化是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清”是茶的本性和人的基本品德,它可以概括茶的品饮、修身养性、从政为官等多种品格内涵;“敬”是茶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守则,既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相处之意,又有对客观自然规律的遵循,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尊敬,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敬意和对手中权力的敬畏,以及在尊老爱幼人伦关系处理上的尊崇; “和”指的是中和、和谐与和平。它是建立在茶“清”的本质和“敬”的理念之上,人与宇宙、天地、自然、社会和谐相生的一种协调关系。它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社会良性发展、有序运转,宇宙万物有机统一,应当遵循的准则;“美”作为茶文化的最高愿景,是人与茶在清、敬、和,天时、地利、人和维度下的高度完美融合,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它是人们向往和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清敬和美,清为本,敬为上,和为核,美为境,四者互为因果,相伴相生,融会贯通。它既是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也是社会良性和谐运行的内在价值尺度。

以茶文化化人、以茶文化育人是茶文化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职业院校大学生应从茶文化中领会和把握茶文化的思想精华、价值追求和道德精髓,汲取丰富营养,提升道德情操。以茶文化明理,明辨是非;以茶文化修身,清敬和美;以茶文化励志,增强自信,进而在社会实践和个人行动上内化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为构建和谐文化强国服务。

(四)通过茶内含物质的了解,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需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谈论的话题。饮茶健康,饮茶益寿。“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饮品,对人类的健康作用已为数千年的生活实践和现代医学所证明,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活到108岁,其秘诀自认为是喜欢饮用各类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就有300多种。它们多以有机物的形态存在,如茶多酚有抗辐射损伤的作用,可降低电脑产生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茶中的咖啡碱可兴奋神经,减少疲劳,增强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茶中的多巴胺能愉悦人的心情;茶中维生素含量丰富,有“维生素群”之称,可补充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16]可以说,茶是最贴近人类心身健康生活多元的药、食两用植物。

当前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长知识、长身体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竞争激烈市场大潮的冲击,普遍感到迷茫、压力加大、心理容易失衡、人际关系难处理等问题。为缓解压力,部分学生还养成了抽烟、喝酒,甚至吸毒的恶习。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职业院校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建功立业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通过茶文化渗透和饮茶知识的普及,一方面能使他们懂茶爱茶、泡茶喝茶、科学品饮,少喝酒、不吸烟、远离吸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健康,还可成为“茶为国饮”的生力军,推动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实现茶文化的发展传承。另一面茶之清静、和合的本性,既是调心减压的清醒剂,也是促进交流的和谐剂。可启迪大学生思维,松弛心弦,平衡心理,增强耐挫性和适应能力;可借助协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三、结语

中国茶文化有厚重的历史、完整的结构、丰富的知识,融入了我国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贡献影响至今仍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社会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从茶文化中寻找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入点,通过加深对茶文化的学习认识,拓宽人文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代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7).

[2]  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张晓琴,董波.林业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

[4]  邓凤香,徐兆鸿.论以中华国学唤醒民族文化自信[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

[5]  刘晨雪,王怡倩,蓝欣.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J].职业教育,2016(07).

[6]  尹文偈.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提升[J].钦州学院学报,2015(10).

[7] 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二)[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40,339,349.

[9]  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5.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120.

[11]  徐庆生,徐希西.正山堂茶经金骏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16-18.

[12]  龚永新,蔡世文.关于“茶和天下”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19(04).

[13]  陈文华.茶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291.

[14]  程启坤.弘扬中国茶德 促进社会和谐 [J].中国茶叶,2019(03).

[15]  周国富.浅谈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二)[J].茶博览,2016(12).

[16]  徐庆生,祖帅.中国名茶丛书 名门双姝[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94-100.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茶文化人文素养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Cup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