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活即教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严郁富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运用语文教学

严郁富

【摘 要】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语文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科。将生活真正纳入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既是教育之源,也是教育之本。文章通过探讨“生活即教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运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非常重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真正的教育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将教科书与生活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1观察生活,解读文本

如果说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那么观察就是挖掘源头活水。观察,不仅仅是“看”,同时也是“听”和“思”。肉眼观察与摄像机拍摄不同,观察是深含思维活动的一项高级“综合性”的神经活动。学生在观察中调动视觉、听觉(有时伴有嗅觉、味觉、触觉的参与)各感觉器官积极参与,才能够有所收获。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寻找生活中可以与语文教学结合之处,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例如教学《吆喝》一文时,招揽生意的吆喝声是文本阅读的难点,教师可以从此难点出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商家、小贩等招揽生意的吆喝声,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解读课文。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容易对生活缺乏观察和体验。就算教师在课堂上再现这些吆喝声,学生也不会融进那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不能准确理解、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无法体会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抒发其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以及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而感到无比惋惜的感情。

2再现生活,深入文本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不好理解课文思想;有的课文内容虽贴近学生生活,但对于学生来说又太熟悉,所以他们对此往往熟视无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一定的生活信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如学习《背影》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再现“父亲”和“我”在站台告别的情景。当学生看到肥胖的“父亲”艰难攀爬的身影、“父亲”在人流中左右避让的情景、“我”坐在车窗边透过窗户再也找不到父亲后茫然若失的情景,就会如临其境。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与呵护,也加深了“我”对“父亲”隔代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3体验生活,习得能力

根据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中学语文教学要充分拓展教学的渠道,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学生要想写好一篇作文,不仅要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积累文化知识,还要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丰富生活阅历,积累生活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考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认真观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社会实践让学生从“烦写”“难写”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真切感受作文是一种自我情感表达的需要。

何处有生活,何处就有语文,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日常生活,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让生活化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学课堂,进而开展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1在读写训练中学习语文

教师要指导学生订阅各类书籍、報纸、杂志,如《演讲与口才》《微型小说》《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读者》《读者文摘》《意林》等。通过“每日一格言”“每日一修辞”“每日一描写”等训练方式,学生既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又可以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2在影视和网络中学习语文

飞速发展的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教师不应忽视网络媒体带来的教育效果,如《航拍中国》能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与秀美;《中国诗词大会》能让学生领略唐诗宋词的优美与博雅;《国际新闻》能让学生瞩目天下大事,第一时间走进不同国家……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就能遍知天下事。这样一种快捷、方便的形式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

3在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从交流开始。孩童牙牙学语的第一个词,祖辈口口相传的故事,人们之间的问候,彼此间的电话、邮件,民间传统戏曲的唱词,甚至嬉笑怒骂,皆与语文有关。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经历生活中种种不同的场景,于最简单处汲取语文养分,感受语文魅力。

4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小到请假条的书写,大到法律文件的拟定都有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语文知识,感受多彩的语文。

(1)广告之奇,在于用语鲜活。好的广告语会给人以启发,使人乐在其中。广告语的魅力,是在通俗中展现生活之雅趣。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广告语融入作文中,使作文的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活泼,进而增加作文别样的意蕴。

(2)诗文之韵,见于名山大川。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无数的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在语文作品中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由泰山就会联想到杜甫的《望岳》,由江西联想到王勃的《滕王阁序》,由绍兴联想到鲁迅的《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

(3)歌词之意,丰于语言。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生学习歌词,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看,写歌词也是一种写作形式,它能给学生带来文学创作上的灵感。如用《父亲》表达父母与孩子之间亲情的温暖;用歌词“一句话,一辈子”做标题既亲切自然,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朋友之间诚信的可贵。在作文中引入歌词,可以使作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语文观,以生活教育的眼光进行教学,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语言,真正体验语文的本真与乐趣。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运用语文教学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