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立魂规范落地
2019-09-10林美溪
林美溪
【摘 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应合理整合核心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以目标立“魂”;以探究实验为主要实践形式,以实践养“魂”。通过理念立“魂”,构建有思想的教学设计。遵循文本规范,有利于阅读和交流,发挥教学设计的教研功能;遵循逻辑规范,构建合标准、合规律的教学设计,经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程目标落实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蓝本,也是教师间进行教研交流的一种形式。写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新手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也是熟手型教师继续进步的阶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后,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应如何把握?本文尝试从“理念”和“规范”角度,对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撰写提出几点思考。
魂,即灵魂。这里指在组织教学系统中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核心因素。理念是引领一个事物发展的哲学观或价值观。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一种根本性的判断和看法。课程理念影响着实施课程者的思想和行为,它既指向课程本身,又指向课程的价值和价值实现的途径。
新课标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等四大课程基本理念[1],其中对核心素养的凝练是具有哲学意味的理念概括。将核心素养列入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这在课程改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课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了教学内容,提出了考试评价建议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活动。这种调整能够引导教师在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和思维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整合核心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以目标立“魂”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含核心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的内涵。其中,核心素养目标属于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则属于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产生的结果或标准,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是对学习者经过教学之后将能够做到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在文本表述中,教学目标应具备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教学内容等要素,其中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动词要可观察、可测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新手型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由于教学目标的制订较随意,或者没有对其做深刻理解,造成设计的教学过程没有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的学生活动、采取的教学策略与实际脱节等,这也就谈不上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宗旨。核心素养目标是标尺,它进一步规范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教师将核心素养目标与三维目标整合起来,设计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是理念立“魂”的第一步。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述上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目标为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对渗透装置的条件及植物细胞结构的分析,树立生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探究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条件”的实验设计,培养分析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说出渗透作用的条件;②举例说出细胞膜是半透膜。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②设计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并实施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质疑,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于核心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的整合,上述例子采用的叙述方式是:通过……(内容为教学活动),树立……(内容为核心素养目标),三维目标的内容则单独列出。此外,核心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的整合,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通过……(内容为教学活动),说明……(内容为三维目标的条目),树立……(內容为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的整合,要考虑核心素养目标是站位更高的凝练和概括,对课时目标的制订具有上位指导的统领作用。核心素养目标与三维目标并不矛盾,两者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核心素养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和课堂教学实施的归宿。三维目标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抓手。在新形势下,如果教学设计抛弃了原有的三维目标内容,那将是“缘木求鱼”,这也只能说明设计者无视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区别,忽视了它们各自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整合核心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首先分析教材,找出要落实的核心素养目标;其次设定三维目标;再次设计教学过程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最后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串联起来。
(二)以探究实验为主要实践形式,以实践养“魂”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设计以探究实验为主要实践形式的学生活动。生物课堂的实践内容,从广义上包括探究实验、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科学史经典实验的资料分析、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拓展延伸等。学生在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律性,也会在实践过程中生成一些问题和困惑。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因势利导的启发下,学生再进行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发展其科学思维能力,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生物学的原理和价值。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引入→渗透装置展示与分析、归纳渗透装置的条件,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动物细胞的吸水实验,归纳出动物细胞是渗透系统→将植物细胞的结构与渗透装置做类比,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细胞是否是一个渗透系统,预测结果和结论→拓展:细菌等原核细胞是不是渗透系统,联系生活实际(酒精消毒)→建构概念:细胞是渗透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吸水或失水。
在上述实例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充满实践元素,既有生活经验的调动、类比,也有探究实验的设计,还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拓展等,以学生为中心对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了核心素养目标(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有效落实。
规范,就是典范、规格,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教学设计的规范包括文本格式规范、逻辑规范等。
(一)教学设计的文本格式规范
课堂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一般有叙述式、表格式、主题式等。以叙述式为例,其内容一般包括八个方面,即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帮助与总结。
1教学目标分析的规范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可以将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分开叙述,使层次更加分明。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或单元所要达成的长期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指向较为模糊。而课时目标是针对一节课的即时目标,行为动词的指向则较为具体、准确,具有可操作性。
核心素养目标要细化到二级目标内容,如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和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核心素养目标与三维目标要自然对应,因果关系也要正确。另外,三维目標的行为动词不可混用。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将核心素养目标后置,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前置作为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途径和条件。如果两者前后倒置了,那就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如果将教学目标之一表述成“学生能够初步以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观念,说出生物体组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那么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2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规范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学习设计教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2]。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主体,教师的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等一系列的教学安排,都是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进行的。这是新课程实施应该具备的学生观。学习者特征分析必须真实有效,可以通过测验和访谈等形式获取学习者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3教学过程的规范
教学过程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四个方面,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呈现。
教学过程要说明各个教学环节、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设计意图以及哪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学过程设计还应该画出教学过程的流程图。在流程图中需要清楚地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使用和评价方式。
(二)教学设计的逻辑规范
教学设计的逻辑规范主要包括认知逻辑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认知逻辑是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包括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规律和法则。教学过程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将教学目标各方面的要求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加以实质对应和落实。
在落实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根据认知逻辑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来设计教学流程,将两种逻辑统一起来。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为例,本节课要遵循的认知逻辑是从直观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是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宏观现象决定于系统微观层面的分子运动,不同生物类群的膜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统一性,水的跨膜运输是一种自由扩散。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建构概念,以系统论的原理和规律(整体性原理、结构和功能相关规律等)来认知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系,这也属于教学设计的逻辑规范。
遵循文本规范,有利于阅读和交流,发挥教学设计的教研功能;遵循逻辑规范,构建合标准、合规律的教学设计,才能经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新课标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教师应自觉承担起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职责,宏大立意、精准改革,让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扎实落地,将每一堂课变成一块块牢固的、精美的“砖材”,去建造教育教学的宏伟大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邱婧玲,吴秀君.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综述[J].河西学院学报,2008(5):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