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内部审计创新发展之路
2019-09-10郭强丰满
郭强 丰满
[关键词]新时代 内部审计 创新 管理体制
一、当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难题和短板
长期以来,内部审计面临独立性不强、覆盖面不足、整改不到位等难题。2018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出台,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及内部审计结果运用范围等方面开启了内部审计快速发展的新篇章,为内部审计更好地履行职责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有些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内部审计标准层级较低、数据采集范围受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职能定位不够清晰
内部审计的地位通常受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态度和期望的影响。一些单位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将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有的甚至归属财务部门或由财务人员兼任。尤其是当内部审计报告对象级别不高时,会直接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中的地位,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最终影响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
有的单位对内部审计定位忽高忽低,迷失“方向”,找不准“位置”,审计工作重心时常变化,出现审计不到位或者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某些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设定与自身定位不相符,提出诸如“没有打不开的账,没有查不出的问题,没有完不成的任务”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到头来只能是南辕北辙。
还有的单位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抱有过高期望,寄希望于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发现单位内部所有重要问题。而内部审计受审计程序本身的局限性、审计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审计抽样技术固有的风险性、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准确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内部审计成果往往与内部审计报告对象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基础管理比较薄弱
队伍方面,有较大比例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老龄化严重,人才结构出现断层,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缺乏,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未经过系统和完整的审计知识学习和审计技能培训,同时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比例过低,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制度层面,由于内部审计散建于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主管部门,主要依赖于协会等行业自律机构发布的指导性意见。各单位结合实际自行出台的审计相关制度,在操作性和规范化方面不尽如人意,内部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无序性、随意性较为明显。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如何推动各单位遵循内部审计规范,并对其遵循情况作出相应评价。
(三)科技手段较为滞后
尽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囿于高昂的软硬件投入,加之专业人才匮乏,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较为缓慢。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利用业务系统直接查询数据或采取嵌入式审计模块等方式进行查询,难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特定需求。
有的单位在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时,较少考虑内部审计的需求,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各自为政”,数据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有的业务板块信息甚至对内部审计人员处于封闭状态。政府部门持有电力、煤气、自来水、安全刑事案件、住房、海关、出入境、旅游、医疗、教育、环保等大量具有较高可信度的社会原始数据,但出于安全性考虑,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造成内部审计部门可获得的审计数据资源有限。
还有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习惯于传统合规稽核式审计思维模式和方法,侧重于检查业务资料是否完整、业务操作是否规范等,缺乏对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整体分析。审计操作基本停留在手工阶段,多采用传统审计手段,审计抽样、数据挖掘等现代化审计手段使用较少。
(四)审计问责难以执行
审计整改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在需求,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体现。一些单位内部审计环境较差,部分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意识不强,加之审计对问题的责任追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抵触情绪,造成整改不及时、不到位、不彻底,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等现象。此外,对内部审计整改的标准和效果缺乏评判依据。实践中,对审计整改不到位或走过场的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相应的处理手段,有督促整改的责任,却无作出处理或者提请作出强制执行的权力,整改的决定权仍在被审计部门手中。
二、创新是破解难题和短板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独立性,创新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包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因此,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对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负责并定期向其报告工作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对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整改和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的管理,统筹工作计划管理、项目质量管控,强化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指导。只有通过健全有利于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领导机制,明确工作体系、领导体制、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等内容,才能确保内部审计真正独立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
(二)立足建设性,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理念
一是以风险为导向,不断改进内部审计的预见性。事后处置固然重要,事先预防才是根本。内部审计的至高境界就是实现对各类风险的预测、预警和预防。要强化风险意识,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建立新机制,提高对各类风险的防范、化解和管控能力,以新应新、以变应变,对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或提前预测,将风险化解于无形之中。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威慑力。内部审计的首要职责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纠正单位内部对规则、秩序和决策的背离和偏差。因此,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利用独立、客观的职业特性,以及处于单位内部,熟悉单位经营管理业务、贴近风险防控前沿的天然优势,找到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坚定不移地严肃查处损害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重大违纪违法、重大履职不到位、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切实承担起内部审计的历史使命。
三是以服务为导向,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的主动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摆正自身位置,不能置身经营管理之外,应站在管理职能部门的角度,协助单位对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在审计策略上,要立足于单位管理和发展需要,寓监督于服务,采取与审计对象积极合作的态度,充分征求审计对象的意见,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共同探讨改进的可行性措施。
(三)着眼客观性,创新内部审计评价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牟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按照这一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推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不断规范内部审计的纠错性、容错性。
一方面,促进构建知错即纠的“纠错”机制,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维护审计权威的必要保证,是打通审计成果最后“一公里”的保障。通过审计整改,严格责任追究,及时纠正错误,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措施,做到应审尽审、凡審必严、严肃问责。
另一方面,促进构建宽容适度的“容错”机制,畅通审计发现问题的途径。在审计监督中,要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允许试错,根据审计对象的行为动机、行为过程、行为结果等因素,正确运用“三个区分开来”,为敢于担当的审计对象撑腰鼓劲,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员工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免责问责相统一、容错纠错相结合。
(四)运用大数据,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中央审计委员会也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于内部审计而言,了解大数据、掌握大数据、运用大数据是当下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未来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趋势和引领。运用大数据思维,归集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问题洞察能力,从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实现审计全覆盖。具体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非现场审计模式“建起来”。运用非现场审计模式,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变化和趋势,破除现场审计对时间、地点、人员相对固定的限制,使对被审计单位实时监控、持续监控、全过程监控成为可能,实现了审计关口前移。同时,立足于全量分析,确保监督不留死角,做到审计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
二是推动数据共享平台“联起来”。首先,要实现单位内部数据共享,推进跨系统、跨部门信息共享,完成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现场之间的网络互联。其次,要广泛运用单位外部的电力、煤气、自来水、住房、海关、出入境、医疗、教育、旅游、环保、安全刑事案件等大量社会数据资源,让数据“说话”,为审计对象“精准画像”。
三是推动大数据关联分析“用起来”。不仅要广泛运用数字化审计方式,归集数据、分析数据、查找疑点、综合提炼,为现场审计“升级”“导航”,大幅提高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还要站到更高层面、以更前瞻的视野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提高研判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感知经济社会运行风险、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的能力。
(五)突出职业化,创新内部审计人员培养路径
职业化是职业趋于成熟、社会分工臻于完善的典型特征,也是建设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能力的基础。要精心谋划、科学设计,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保持审计职业操守,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准入制度。着眼于审计人才库的建设,根据内部审计职业特点,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与实务技能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把好“入口”关。
二是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序列制度。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内部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和职务序列,合理确定职务层级,把好“进阶”关。
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培训制度。持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人才的跟踪、培养和使用,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内外兼修,保持和提升专业胜任能力,把好“提质”关。
四是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奖惩制度。坚持权责一致,通过激励与惩戒,强化内部审计职业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养,增强内部审计职业的依法独立意识、廉洁公正意识和效率质量意识,激励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把好“管理”关。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创新是引领内部审计发展的驱动力,是内部审计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推动内部审计创新发展,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创新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始终,让创新在审计机构内外蔚然成风。
(一)推动内部审计创新发展,意在引导,重在推动
一是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充分调动、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内部审计人员树立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创新成为贯穿内部审计工作的主旋律。
二是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倡导在创新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培育对内部审计事业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将内部审计人员同审计创新结合起来,把提高个人素质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融为一体,把个人发展与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价值与内部审计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是以推動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瓶颈和症结,找准问题突破口,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审计管理机制方式,补齐审计工作各项短板,进一步增强跨越关口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促发展,持续改进,不断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现新作为。
(二)推动内部审计创新发展,贵在实践,志在效果
一是在广泛参与中求创新。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内部审计人员,但离不开单位全体力量的广泛参与。可尝试开展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和内部审计管理创新成果交流,以重点审计项目为基础提炼的审计专家经验评比活动及内部审计创新论坛、征文、答卷等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是在日常工作中求创新。要将创新理念融入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审计管理活动中,善于抓住影响审计工作发展和成果的关键问题与切入点,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在审计实践活动中,积极推进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监督能力的提升和审计方式的转变,探索创新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从而实现审计技术创新。
三是在重复工作中求创新。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在重复中探求规律、汲取经验,牢固树立热爱本职工作而不迷信本职工作、重复本职工作但不拘泥本职工作的思想意识,不断构思有创意的审计思路、实施有创意的审计项目等,实现促进单位稳健发展、提质增效的目标,达到内部审计人员勇于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向高度提升、向难度挑战,锐意进取、创新创优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邮政编码:450046,电子邮箱:nyguoq@126.com)
主要参考文献
鲍国明.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 以先进典型为榜样 开启新时代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新征程[J].中国内部审计, 2017(11):4-10
高林.关于审计创新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 2006(3):8-13
黎大兴.商业银行的风险关注与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 2017(9):30-34
刘建勋.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 2013(5):46-47
谢力群.论国家审计的创新[J].审计研究, 2008(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