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交融 淬炼思维

2019-09-10王玉瑶王紫涵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

王玉瑶 王紫涵

摘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文言文教学,应该如何落实这一核心素养?又应该如何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突破以往文言文教学的瓶颈?这些问题已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共同的疑虑和困惑。基于此,文章尝试将写作训练融入文言文教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交融。以此为径,淬炼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读写交融;淬炼思维

读写交融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新奇,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思维的淬炼。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淬炼学生的思维呢?下面,笔者以《六国论》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将写作训练融入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课程目标

(1)把握《六国论》写作思维的特征,体会其思维的思辨性,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理解《六国论》的行文特点。

(2)依据《六国论》的思维方式,改写《谏太宗十思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根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运用“六国论”的思维方式,进行“就事论事”的论说文写作。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l

导入:战国七雄最终归秦一统,而其中六国灭亡的原因却众说纷纭。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命题,我们看看苏洵是如何完成的?

情境任务1: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分析:(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情境任务2:在论说文的写作结构上,苏洵的课文开篇有怎样的特点?给我们怎样的写作启示?

分析: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且进行了分类分析,提出分论点,给学生以启示:运用分类法设立分论点,全面而深刻地佐证论点,体现了写作上思维的思辨性。

【思路点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在逻辑上是为“判断”;对此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在逻辑上是为“因果推理”。

情境任务3:课文第二段的三组对比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引用“古人云”的目的又是什么?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1)数量对比秦得地与诸侯亡地的事实,论证“非兵不利,战不善”的判断,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结论,从而说明赂秦的弊病所在;(2)难易对比先辈创业与子孙割地的事实,说明子孙不能以战来守其土,而其结果是“秦兵又至”,从而表现赂秦的弊病所在;(3)诸侯“奉地繁”对比暴秦“侵之急”的事实,得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结论,突出赂秦的弊病所在;(4)引用古人对以地事秦的比喻,形象表达赂秦的弊病所在,推出“赂秦而力亏”的道理。上述三组对比从“诸侯大患”“秦兵又至”“强弱胜负已判”三个层次,深入推导出“赂秦而力亏”的道理。

【思路点拨】就“赂秦”方面进行深入论证,在逻辑上立足“弊在赂秦”的判断,抓住“赂秦”与“力亏”之间的因果关系逐层剖析,引用比喻,形象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关联,这个过程就是推理。推理的方法包括抓住因果关系、抓住实质关联、由彼及此。

情境任务4:课文第三段,作者就“不赂者”方面是如何论证的?论证过程体现了怎样的思维特征?

分析:(1)并列式论证。齐:不免于亡——秦灭五国而强,齐孤存而弱,即使抗秦,也无强援;燕赵:战败而亡——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缺失援助。从“失援”的角度推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2)燕亡,是“荆卿速祸”;赵亡,是“牧以馋诛”,这些证明了“非兵不利,战不善”的判断,反面推出“赂秦者”若与秦作战,则六国未必破滅的道理。(3)假设论证。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秦,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则力无亏、援不失,六国不至灭亡。反面推出“弊在赂秦”的道理。

【思路点拨】从逻辑上看,立足“非兵不利,战不善”的判断,抓住“不赂者”灭亡的原因分别解析,然后通过假言总结、概括六国不亡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主要采用反向推理的方法。

情境任务5:按照课文的行文逻辑,课文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有什么作用?

分析: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思路点拨】在上述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呼应开篇的判断。

《六国论》围绕六国破灭的事实进行判断、推理、结论,这种“判断一推理一结论”的思维模式,就是我们在任务驱动作文中需要掌握的。

教学过程2

学生活动1:按照“判断一推理一结论”思维模式,改写《谏太宗十思疏》。

指导提纲:《谏太宗十思疏》。

判断:人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推理l:思国之安,就如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君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来积其德义,方可能实现。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抓住实质关联。)

推理2:凡百元首,之所以善始,因其处殷忧之中,能够做到竭诚待下;而之所以不能善终,因其在得志之时,开始纵情傲物。傲物则未能居安思危、违背戒奢以俭,故而骨肉为行路,何况于民?而民虽惧于严刑苟免于乱、慑于威怒而貌似恭顺,其衷心既不怀仁亦不心服,如此,何来国之安者?(抓住因果关系。)

推理3:所谓取之易而守之难,不过是取之之时危,故而不得不思危;而守之之境安,乃不知居安思危之故。(抓住因果关系。)

结论:(1)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学生活动2:按照上述思维模式,改写《答司马谏议书》。

综上所述,读写交融就是抓住课文的思路,理清其思维方式,感悟其思维品质,总结其思维特征,并进行相关篇目的改写练习,最终实现淬炼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田.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8(6).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