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选择性融入公共基础课程的探讨与实践
2019-09-10高寿斌
摘 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优势,在课程思政中以“课程融合”为切入点,将学生必备的思想品德要求系统地碎片化,有機融合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个教学项目中,使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公共基础课程;课程融合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在近20年办学历程中,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先后经历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磨炼、项目化教学、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教学试点等教学改革,但是始终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各专业的人才大纲体系中,思政课程始终占据首要位置,各个课程的整体设计中,课程德育目标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学院自2016年以来开始进行“五个思政”改革创新,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1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
计算机公共教研室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承担全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其教学成员均长期坚持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具备了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且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涉及的信息技术进行时事政治宣讲、上网心理健康辅导、网络规则的合法合理利用分析等育人活动。教学成员在此期间做了大量有效的实践和总结,2006年7月就指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具备育人功能[1];2007年明确提出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使学生“能够合法地利用、传播、创造信息, 并且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2]2008年11月指出,“计算机教学公用机房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新兴阵地”。
2012年,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纳入公共课改革重点项目,并交由信息工程学院公共基础教研室负责此教改课题。2014年,上海开始进行”五个思政”的试点并进行相应研究[3]。2016年,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招收面向农村中小学政府订单师资班,公共基础教研室在2016年4月制订政府订单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时就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课题进行论证和研究[4]。2016年10月,课程负责团队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的教研活动中,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部分内容的基本思路,并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部分专业和班级中实施。
2 “碎”、“融”、“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政治思想教育的具体做法
在2017、2018年的教学实践中,公共基础教研室总结出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三字法——“碎”、“融”、“润”。
2.1 “碎”——将学生必备的思想品德要求系统地碎片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利用教研活动、教改课题研究、听课评教(学)、学生座谈等活动,与学院负责思政课程教学的团队、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和学生代表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系统地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律常识以及职业道德等各领域的要求,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把相应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碎片化,在2016年底,初步遴选了10项思政课题,如“网络交流礼仪规范及法律意识”、“项目开发中的团队意识”、“文献参考与知识产权”、“网瘾与健康”、“网络学习平台的运用”等,并将每个课题的知识点和技能操作点进行分解,以利于融入计算机课程体系。
2.2 “融”——将思政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操作点有机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将遴选的思政知识点和技能操作点进行分析疏理,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有机地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相关课题融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表1所示,即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网络应用”章节融入了思政课程中“网络道德与法规”的相关内容。
2.3 “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将思政课程相关内容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教学团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化教学,每个教学项目中的德育知识点与实际工作和平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甚至是之前)必须了解、理解、体会这些德育知识点。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要完成了课程体系里的教学项目,学生自然也就在思政领域取得相应的进步。这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达到 “润物细无声” 的育人效果。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中,在2018年春季学期对人文教育学院2017级5个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班级进行试验性教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于2018年秋季学期运用访谈、测验等方式进行检验,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均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掌握了课程体系中的德育知识点,并且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还有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环节。
3 在计算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计算机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发现,需要重视三个问题。
3.1 课程思政一定要由具备统筹能力的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同时避免思政死角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学工队伍、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后勤服务团队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均有相应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全环境、全过程育人,需要学校进行统筹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因为高校党委承担着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所以高职院校党委要直接领导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要统筹安排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有效指导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帮助全体教师提高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学院教务部门应该承担协调和管理的责任,将思政教育的思想、内容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将思政课的内容进行统筹安排,避免思政课与基础课、专业课的融合生搬硬套或者出现盲区。
3.2 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课程思政,其关键是教师。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协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团队的责任,而且也是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的责任[5]。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信息,计算机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就是典型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教师是思政教育中的责任主体,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思政意识,能够利用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机会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或思想引领,而且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過硬的政治素质,以及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6]。
3.3 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思政一定要重视学生学情。
职业院校各专业均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易于接受来自实践操作的能力训练,难于或者是厌恶理论知识的练习与记忆。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一定要避免这些情况:一是融入的思政内容与计算机课程项目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反感抵触情绪;二是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时缺失引导和督促。
4 结语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自2012年负责全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以来,先后经历了“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索、教研讨论、教学实践及检验,总结出“碎、融、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该理念和方法对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专业课程的思政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公共课程,而公共基础课程绝对不能替代思政课程,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大力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育人能力。这些课题均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实践。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2018年度研究项目“面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8-AFCEC-064)。
参考文献:
[1] 高寿斌.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初探[A].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6年会论文集.2006(7):512-516.
[2] 高寿斌.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06):16-17.
[3] 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
[4] 高寿斌.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班《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4):197-198.
[5] 严交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5):69-71.
[6] 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1):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