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9-10李良洁
李良洁
摘 要:本文以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党建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两个方面,通过对比各高校的不同做法,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探索总结出理工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党建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1 引言
创新和创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1]。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度至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研究分析对象,对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总结各高校的不同实践,结合青岛理工大学实际,提出了具有理工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 高校双创教育管理体制分析
从管理体制来看,各高校都设立了双创教育工作机构,全面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工作;配备专职创新创业管理人员,同时打造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经费支持的同时,匹配创新创业活动场地。具体分析如下:
1.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部门,在设置方式上只要分为两种,一是设立自主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二是设立非自主创新创业学院,由学生办公室或招生就业办公室牵头协调创新创业教育。
2.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高校通过增加创业指导中心的设立,基本配置了创新和创业专职人员,但具体分配的学校数量却有很大不同。其中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人员高居所有高校榜首[1]。
3.大部分高校重视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积极建设校内外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指导,但导师资源差距较大,个别学校甚至存在导师资源不足现象。
4.为满足师生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多数高校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匹配合适的创新创业活动场所,一些高校设有创业实践实训孵化基地,为创业团队企业孵化和开展双创活动提供场所,但在校外创业场所的配置上各高校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总体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总体发展良好,但高校内部存在创新创业的专职部门工作体系不完善、双创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发展步调不一致、校外导师团队“质”与“量”不平衡、创业实训场地差异大等问题。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理论教育与实践模拟相结合,社团活动与创新创业类大赛相结合,内部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具体总结如下:
1.理论教育与实践模拟相结合。当前,大部分高校均以公共通识课形式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维。同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硬件措施,通过创业实训孵化基地或创业教室等实训平台,开展创业沙盘模拟等实践训练,将课堂所学知识实践演练,理论教育和实践模拟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热情。
2.社团活动与双创竞赛相结合。大多数高校注重挖掘有兴趣或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支持学生创建和发展创新型创业组织,促进正常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3.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部分高校在校内调动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举办大学生创业文化节等专题竞赛;同时,组织开展路演活动、咨询会对接社会资源,依托创业孵化基地,组织校友企业双选会等,创新创业多平台建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
4 理工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上文分析了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的不同实践。结合青岛理工大学实际,总结具有理工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述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轴线,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通过课内课外,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以校内孵化基地为载体,发挥学科优势培育科技创业团队,遵循市场规律孵化规范创业企业,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制高点、辐射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注重激发创新创业学生群体中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形式弘扬社會正能量,提升创新创业学生群体爱国爱校情怀,坚决杜绝涉及违法违规内容的创新创业活动。
4.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的四项举措
4.1.1 增加“创业版”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增“创业版”培养方案,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学分制改革,新增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1.2 “专创融合”健全双创课程体系
学校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为出发点,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实践》等公共通识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线上课程建设,通过课程立项等方式,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青岛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根据新形势、新变化,积极引入使用范围高、课程质量评价较高的创新创业教育线上慕课资源,形成了线上网络教育平台与线下面授课堂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授课过程中适当融合课程思政教育。
4.1.3 实施弹性学制激发学生自主性
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集中授课与日常指导、校内指导与校外实践、线上与线下四位配合的教学模式[2]。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允许其休学创业,实施弹性学制,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实践创新创业知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的识别与转化体系,通过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科技竞争等途径,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或奖励学分。
4.1.4 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培训力度,提升双创教学能力
自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以来,创新创业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岗前培训、骨干研修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不断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培训力度;通过课程轮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4.2 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两个层次
4.2.1 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创新实践平台体系
校内外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建立了“创业教室”实验教学平台、线上模拟商战实战训练平台、创业实训孵化基地紧密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与此同时,紧跟时下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动态,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促进创业项目落地转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2.2 机制联动创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理论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同时,深入挖掘具有创业意向和潜质的学生,设置创新创业商战模拟训练,定向训练强化创业思维,鼓励引导该部分学生参加自主创业等更深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聘任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加强管理,其创新创业工作业绩列入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内容,增强创业指导教师责任感,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4.3 培育创业先锋与创业企业的两个建议
4.3.1 完备探索实践孵化平台
学校省级创业示范基地与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学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形成了创新孵化平台的连接和互补空间,建设“实验室、指挥点、辐射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4.3.2 构建高效规范的运营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运行和保障机制,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学校双创工作;设立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对创业团队和企业进行精准管理服务,投入专项创业经费,循环发放创业基金。
参考文献:
[1] 祝军,曾庆松.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探析——基于对北京地区28所示范性创业中心高校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5):21.
[2] 高朝鲜.关于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6):42-42.
[3] 徐科峰,孙文堂,吴同发,等.理工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7(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