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引领与建设路径研究
2019-09-10杨柳青
杨柳青
摘 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学校体育文化特色建设并非一朝之举,更非一日之功所能达成。然而一些学校在特色化建设路上性子急、走得快,不免出现基础不牢、特色同质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三个维度来研究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必要性,认为新时期体育文化特色建设具有功能优势。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把完善体育硬件设施为保障,“以生为本”理念作为基本遵循,在校园文化协调机制、文化传播系统及品牌载体提出新的创新思路,以期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校体育;校园文化;生本理念;文化特色;建设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这里生动描述的便是校园文化,体现了无言之教。校园文化一般附于校园载体之上,对学生具有主题引导、教育补位、文化熏陶等育人功能。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已经俨然成为学校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教育过程”[1]。近年来,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思路引领下,不少学校尤其是以体育教育为见长的中高等学校,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2],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将体育文化理论、体育竞技实践,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附之于文化传播载体,逐步形成了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体育与艺术于一体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以学校为载体,通过体育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完美交融与创生,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向学生传播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同时,也形塑造了学生坚强奋进的精神品质,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由于教育者创新思路的同向性与体育题材的局限性,使得很多学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上体现出基础不牢、特色同质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必要性的同时,更应该基于体育文化特色建设的功能优势,深入思考,在规范中创新,在建设中提效,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校园文化视域看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是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立足于文化特质而凸显于“特色”二字,通过创新文化教育内容、载体与传播方式,最终促使学校师生在身心与知识层次上获得全面进步。习近平總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成的,是积淀于校园体育文化相关活动中”[3]。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与校园文化相互促进与补充,使得校园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别具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其本身特有的体育特性和文化属性,决定了其丰富的内涵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基础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课程发生关联作用的媒介。体育文化综合了教育、科学、训练三方面的任务,涉及到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环境因素、学生的个性心理因素以及最重要的决定学生全面发展的身体因素。间接或者直接的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和帮助。体育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增进学生情谊,构建和谐美好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够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实现内涵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体育教育等特色领域目标定位上,能够通过特色文化理论、名人经典论述、实践活动剪影等载体传播对学生形成文化引力,帮助其在特色领域学习观念、心理认同、兴趣激发层面获得正向发展;二是在学校教育体系补位上,促动学生在课外拥有与传统课程互为补充的文化氛围,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使得学生知识体系不断得以优化;三是在学校教育特色培育上,充分挖掘富有本地特色或符合办学方向的文化资源,凸显学校办学的理念及重心,体现其办学深度与方向的考量。
(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是破解学校文化同质化难题的理性选择
传统学校教育更偏重于知识教育,其文化建设存在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内涵不深厚等问题,学校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所谓校园文化特色,就是要在文化建设领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同时不断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调适或转向,逐步形成固化的学校教育精神与文化定位。譬如,学校可通过出早操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又可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践行,有力提升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这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完满典范。可以如是说,校园文化特色既是办学精神的体现,更是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理念、文化选择与发展方向的特色标识。它凝聚学校文化的既往历史,通过长期积淀、文化传承与自我观照,最终升华为宝贵的文化特色。惟有推进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学校文化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与精神核心,才能在发展时避免活在其他学校的影子里,破解文化同质化的难题。
(三)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是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化标识的经验运用
品牌名校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学校发展经验凝聚为特色文化,同时发展成果又成为公众口碑、品牌标识。现代学校在秉承内涵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上涌现出不少经典学校案例,如推崇“空竹运动”为体育文化主题的绍兴快阁苑小学、突出“踢藤球”为体育教育特色的临海桃渚中学、围绕“成功教育”确立办学文化的上海市闸北八中等。这些学校都以特色理念文化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最终实现“成功教育”。校园文化特色迎合了学校教育理念的定位与执行,并为学校品牌化标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是说,校园文化特色铸造品牌标识的经验,更奠定了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在打造学校教育品牌中的方法优势。校园文化特色将成为学校发展动力与活力的文化源泉。
二、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设的功能优势
(一)增进学校教育品牌内涵
经典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品牌的精髓所在。当前同区域或同特色学校的竞争日益凸显,体育特色学校如果只注重设施条件的完备与优越,忽视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其发展必然会底气渐失、动力渐消。春田学院(SPRINGFIELD COLLEGE)是美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体育专业高校,虽然其历史文化悠久,但学校建设依然维持着原有的古色古香,教师办公楼主体建筑依然保持1885年左右的整体布局轮廓,硬件甚至不及国内普通体育高校,但其推崇“运动是一种教育手段”的发展文化。学校随处都可以看到“运动”、“教育”的字眼,并将其贯穿于日常体育教育与训练中,培养了不少体育学者与巨星,被誉为“体育组织的教育领导者”。春田学院将特色的体育文化植入到学校发展理念中,同时也使得学校教育品牌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认为,“思政课是校园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4]。”所以可从思政课教育起,內化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以此来增进学校教育品牌内涵,最终达到体育文化育人目的。
(二)矫正学生唯学不良倾向
虽然教育一直在改革、素质教育也不断推进,但现代学校在教育发展上依然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倾向于知识教育,将学习定位为学生的唯一任务,导致学校教育“唯学化”现象特别明晰。现实中不难发现很多“室内花朵”学生,只在书本看花开却不识自然春天。体育文化特色建设,围绕本地区体育运动特色,选择某一体育领域的运动项目作为文化主题,积极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运动理念,成为学校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譬如,山西临猗临晋镇西关小学校长在课间操亲自带领学生跳“鬼步舞”,一经媒体曝光便成为该校体育教育的招牌,更是破除“唯学”不良倾向的直接教育例证。体育文化特色建设,利用文化的引力与运动的魅力,把学生从课堂上、教室里引出来,走向操场、走上赛场。通过体育运动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浓厚的运动兴趣,植入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其学习之外找到另一个学习小园地、兴趣栖息地。
(三)培植学生协作意识素养
篮球、足球、排球等大多数体育运动都是集体型项目。这些运动在娱乐中存在个体互动关系,在比赛中存在协同竞技关系。它不仅需要学生在个体技术上拥有对抗的竞技实力,更要在协同合作上保持较高的意识素养。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搭建了接近学习领会体育理念、文化与精神的平台,更为其理解团队精神、增强协作意识提供了培植资源。在校园体育氛围中,学生通过协作交往、协同交流增进彼此了解,熟知对方运动技术特点与习惯,从而在团结作战时相互配合与协作,形成极好的默契化运动组合。此外,团结协作、互促互进、协同制胜等本身就是团体型运动项目的体育理念。践行这些体育理念,就必然会对学生协作精神做出进一步示范与引导、激发与培育。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
要想建构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完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必不可少,这也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实践性是体育活动特有的性质,使得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手段成为体育文化和体育基础知识传播的唯一载体。建构一流的、現代化的体育硬件配套设施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比如,一个学校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馆的建设质量等条件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整个体育文化的氛围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水平。综上所述,通过完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也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理念
体育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显示着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学校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摇篮,是体育活动的设计组织者,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的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挥体育运动在教育、健康、审美、政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对接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建设特色鲜明校园文化的实际需求。”[5]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则是学生体育教育机制建设的创举,笔者认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体育与文化”双提升至关重要。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体育项目为导引线,将各类相关体育文化串起来,努力实现体育特色理论、体育项目实践上的全覆盖。一是要以“生需”为本,准确把握学生教育规律,准确辨别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度及认知度,懂得学生在某些体育文化上的学习或参与需求,适应性调整体育文化内容;二是要以“生言”为本,可在学校官网建立“开门纳言”体育文化大家论坛,搭建学生交流平台。
(三)确立校园体育大文化与社团小文化的协调机制
以体育为载体存在的文化形式,兼顾着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同时满足;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体育文化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之中,形成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促进新时期学校综合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当今师生接触最为广泛、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形态。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代体育特色学校已经逐步建立起体育大文化。相形之下,许多学校内部自发开设的体育类社团在项目上与大文化产生较大差异。一方面,学校要理解体育社团小项目实则是校园大体育项目的有益补充,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100%兴趣投入到大体育项目中;另一方面,学校可鼓励学生加入体育小社团并支持其发展,从而保证大体育项目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通过活动开展与经典再现等引导小社团成员接触校园大体育项目,实现校园体育大文化与社团小文化良性互动、有效协调。
(四)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系统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育人的载体,不仅向学生传播广博的体育文化知识、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和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更通过“濡化”与“内化”滋养体育精神与体育情怀,影响学生的个性塑造和社会化发展,是有效发挥体育本体功能和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6]建设和优化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系统是丰富学校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措施,校园体育文化要想取得较满意的建设效果,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经验背景为基础,根据学校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有的放矢的筛选和补充,借助学校丰富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构造和谐融洽的积极向上的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量:首先,建立起适合校园文化特征需求的传播系统,以期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文化共鸣,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影响力。“通过学校的宣传渠道,如校园广播、校报等对体育文化进行正面的倡导与鼓励,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和重视。”[7]其次,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个学校、年级、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开展体育宣传,结合本校本班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多种多样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和运动损伤讲座等。然后,在体育教学实践以外,学校还可以利用体育知识辩论赛等手段,向学生普及体育文化知识,使学校师生能够真正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对体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在体育文化宣传过程中,学校还要注重体育事业内涵的延伸,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步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
(五)创立校园体育文化影响力品牌载体
要想打造特色的校园体育品牌,并保持长久的影响力,必须打造校园体育文化经典标识。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标准,创造一个学习文化和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品牌。首先立足课堂,打造特色“课堂标识”,要在课堂上将学校体育大项目列为教育重点。其次立足训练,打造特色“队伍标识”。要在不耽误基础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设置好训练模式、训练时间表、分层任务图,引导学生高标准、严要求达标。最后立足競技,打造“精神标识”。开展如“阳光课堂——篮球趣运会”的竞技比赛,既强调学生的拼搏精神,又要求具有协作团队能力,塑造培育本校体育运动精神。
四、结论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文化作为学校环境因素的组成部分,能够使人们在真实、具体和生动的体育游戏中,不断受到积极的影响和熏陶。创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形成独立思考的川造性思维,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校园体育文化旨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学校校园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这两种属性独立的文化进行完美融合与对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决策者要深析学校教育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需求,重视并发挥体育文化特色建设的功能优势,充分挖掘并确立本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并依此展开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营造了学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人人参与体育,人人参与运动,显示出体育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人才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赋予体育新的意义。同时学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理念,同时确立校园体育大文化与社团小文化的协调机制,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系统,最终创立校园体育文化影响力的品牌载体。
参考文献:
[1] 房晓伟,张玮,逢涛.首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4):146-150,160.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 纠延红,刘毅飞.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化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6,(8):122-124.
[4] 刘海英.广东优秀体育文化资源与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探索——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101-103,120.
[5] 成亮.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当下价值及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87-88.
[6] 李雁,张纪春.高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培育途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13-117.
[7] 杨静,田慧.休闲体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7,(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