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团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践行方式
2019-09-10何小梅
摘 要:构建高职特色团日体系,是高职院校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行动机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通过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团日活动,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团日体系运作机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嵌入团日活动体系之中,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关键词:特色团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践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7-0067-04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师生之中的大众化存在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教育作用和行动指导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内容。以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及现实困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的功能,更好更快地促进高职生成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探讨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与发展逻辑,深入思考团日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深度融合。
一、现状与问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大数据”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发展状况,笔者向高职院校的师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采取网上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发出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24份,有效率为90.22%。本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出现如下几个问题。
1.宣教途径单一
“您通过何种途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占90.2%。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实际情况来看,您认为在哪些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题中,回答“实践”的比例高达82%。由此可见,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途径单一,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学习。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佳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平台,需创新、开拓其他的宣传途径。而真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贯彻落实与学子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可以体现、践行于任何一个方面,是全方位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渠道有待重视,亟需找寻合适的载体予以引导、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力量之源。仅仅是理论传授、引导而不付诸行动,则是纯粹的“纸上谈兵”,因此,高职院校需正视此问题,找寻实践的路径,真正贯彻实施大众化。
2.忽视校园文化载体功能
在回答“您觉得贵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引导吗?”一题中,回答“有”的占42..6%,回答“没有”的高达57.4%。这反映出,作为高职院校隐性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期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教力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当然这一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关于隐形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为教育者和研究者们所认可,但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在隐形教育的地位、功能及路径研究相对还较为欠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的教育实践还相对较少。
3.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由图1的调研数据可知,目前的高职院校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从人力上而言,63%的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主力,但其他人员(如学生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尚未发动起来或尚未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传播。从财力、物力上而言,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费有限,70.22%的教职工员工表示经费中没有此项经费,从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宣传的方式,仅能从张贴海报、报刊等“廉价”方式着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普遍存在。
4.教育成效有待提升
在调查问卷的开始,对“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解释,有一题“目前,您觉得你所在学校有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吗?”的问题回答中,答案为“有”的仅6.3%,而答案为“不清楚”的占78%。经后续跟进发现,大部分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相关教育没有明显感受,不知单位是否有相关教育、宣传。经了解,高职院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宣传与教育的确存在其不乐观的一面,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这一块工作较为滞后,发展基础薄弱。首先,师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涵与外延不了解,缺乏教育与引导;其次,社会上多元思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被“边缘”或“遗忘”,偏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最终曲高和寡,与“大众化”的本意背道而驰。再次,高职生相对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对理论的接受度不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大众化的效果。
因此,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发挥隐形教育的渗透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融合,势在必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主题鲜明、受众广泛、极具青春活力的隐性教育活动,团日体系对于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构建高职特色团日体系,是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二、特色团日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载体
团日活动,是高校基层团支部实施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的团的基本活动,旨在促进高校团组织的基层建设,加强团员的政治信念和组织观念,提升大学生团员的政治修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2]。团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党的后备力量和接班人,是组织并教育青年大学生的的基本方式,对青年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职生的结合,必须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团日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职生成长之间的关系粘度。高职特色团日体系,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高职生健康成长为旨归、以培养党的后备军为目的,以构建符合高职生特点的团日活动为载体的综合体系。
1.教育对象:团日体系具有巨大的受众容纳空间
以团日体系为依托可以拓宽受众面,保证受众数量的广泛性。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第一大组织,团组织的覆盖面非常之广,在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据有关统计,高校团员数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换言之,即便团组织仅仅只是面对团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覆盖率就已经非常高了,而在高校,团组织通常还负责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如果把这些组织也列入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其覆盖面几乎是百分之百[3]。因此,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必须要掌握这一庞大的团员群体及其组织,扩展其覆盖面,在最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践行发展,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将无法广泛铺开,将无可避免地沦为少数群体自说自话的独角戏。
2.传播路径:团日活动深入受众日常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阵地。但是高职生不太善于进行抽象的宏观理论学习,往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敬而远之,而对具体形象的活动学习较感兴趣,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高。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授,团日活动更具生活性,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有益补充,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日常时间与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以团日活动为依托可以拓展传播路径,保证传播路径的生活性。通过深入开展团日活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形式,提升高职生的参与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职生中广泛传播并发挥效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传播频率:团日活动带动高频教育
以团日架构为支撑,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能够拥有最有力的机制保障。作为在高职院校影响力最大的学生组织,其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对健全的组织框架和制度建设以及其他相关保障,尤其是在高职生中已经具有较为健全的组织体系,发展了具有执行力的骨干力量,成功组织了大量的团日活动,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高职生中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必须要充分发挥现有团日架构的机制作用,并且进一步整合,有所侧重,凸显其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功能。
三、特色团日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和保障机制
1.构建高职特色团日体系,明晰高职院校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1)体系应突显层次性。高职有其特殊的客观情况——生源结构多元,这必然引起系列团学工作方针的变动。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普通高考生,对口考试招收的职高生,“3+证书”招收的中职生三种类型,具有多元性特点。对这三种不同生源的学生,在组织团日活动时应分类别、分层次,应该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主线,这是不会改变的,这是高职团日体系的根本主题,但可从不同生源的优势、劣势出发,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如普高生源的高职生,知识底蕴较好,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故此,其团日活动的策划,可以就较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知识进行展开,如解读、研讨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等;而职中“3+证书”生源的高职生,文化底蕴稍逊但有创新思维,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个知识点,以灵活的形式予以展现、学习。要分层次、分类别地构建符合高职特色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主线的团日体系。
(2)内容应突显涵育性。有内涵,有品位,有深度的活动,才能涵育人的精神世界。团日活动要注重内涵建设,以“精”创品牌,增加团日活动的品牌“粘度”,以活动的质量、传播的典型赢得广大师生的口碑,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让高职生入心、入脑,达到真学、真信、真用。首先,注重“广”——参与主体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受众体是大众,于团支部而言是全体团员青年,因此,团日活动从策划、组织应是全员动、全程参与。其次,注重“新”——形式新颖。团日活动如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传授方式,所表示出来的形式多为单边的“独角戏”,成效可想而知。团日活动以支部为单位,成员是彼此熟悉的同学,在组织活动时,可从时间、空间上灵活,在组织策划时,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成员的参与。最后,注重“灵”——主题灵活。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在团日活动的主题确立上,应采取贴近学生熟悉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上的一些聚焦问题予以探讨、交流,真正实现大众化中的“通俗化”,提高学习成效。
(3)空间上应突显拓展性。构建高职特色团日体系,不应只局限于校内、课程内,可以拓展到生活空间、社会空间。在调研中,关于“以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策略,您觉得可行的是?”一题,回答“校企合作以促进实践”的比例达到71.34%,此比例可反映出高职生是迫切希望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升的呼声。故此,可结合高职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团日活动的范畴,与企业联合,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在既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主题下,与企业携手共同领略其中内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提升,感受企业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理论,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双赢局面。
2.構建高职特色团日体系,完善高职院校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保障机制
(1)健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主线的团日体系机制。推动高职特色团日体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及成效高低的有力保证。从机制的角度而言,为能使其常态化,应增加此机制的内生动力,使其具备源动力,方有生机得以长效。从“外”环境而言,在团日体系构建之际,高职院校首先得重视此项工作,从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并制定系列相关制度,规范、系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支出等,从“外围”角度给予重视。从“内”环境而言,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主线的团日机制建立后,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需完备配套的机制,使其框架完备。首先,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示范点,建立集体研讨制度。以品牌团日、教育成效显著的团支部为基点,以点带面起示范作用。其次,奖惩制度并进。奖励成效显著的示范点,对于个别“懈怠”的支部,应予以相对应的惩罚,以教育引导为主,通过示范的影响带动其发展。再次,完善科研立项、成果考核、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机制。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如科研项目应予以大力支持,同时配备成果考核,使其有始有终,得到真正的成长。
(2)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教和团日体系的关系粘度。发挥各种宣传途径的不同优势,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引导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含量,充分调动团日活动的一切宣传手段,宣传栏、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开设学习版和讨论版,分别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推进团日活动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经验和做法,学习中探讨、探讨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团日体系过程中,应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普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只是调动学生工作战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等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更需要调动广大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的积极性,改变目前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况。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不仅仅只以教育引导的面目出现,更广泛体现在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方面。
(3)完善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特色团日体系激励评价体制。为了深入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为教育主线的团日体系工作,应在奖励评价体制上予以科学规范,进行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积极推动以其为教育主线的团日体系建设,建立具体的长效措施作保证,从领导责任、体系构建、队伍配备、工作措施上,完善制度建设、明确经费保障、配齐奖励机制、建立效果监督等,在规划中,精密部署,及时掌握相关的工作进展、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成效,促进团日体系的不断向前,通过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长期教育的团日体系机制建立起来,同时建立健全激励、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工作。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光明日报,2010-03-16.
[2]何菲.团日活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338.
[3]沈健平.高校团组织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5):13.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何小梅(1981- ),女,广东广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