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探究

2019-09-10黄英

关键词:大思政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大思政”格局是指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遵循人的整体性与教育的整体性之客观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延展到多学科、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大格局中来实施。“大思政”格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提供了条件和基础,通过把专业实践、社团实践、管理实践、个人实践等多种实践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全方位的实践格局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期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7-0021-04

一、“大思政”为实践育人提供有利条件

1.拓宽实践领域

“大思政”概念的提出,始于学科领域拓展的观照。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思政”思路是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是实现多学科多途径思想如何统一于实践育人的问题。在“大思政”格局下,原本属于其它学科领域的专门实践、专业实践被纳入思政实践的整体规划中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思政育人的维度,除专业考核标准之外,还加入思政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用思政整合与统一实践育人的合力,把专业实践纳入思政实践的体系中,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领域。

“大思政”的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方位、全员和全程育人的整体模式,李辉教授认为,包括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自我育人等方面的统一[2]。当育人领域拓宽后,实践领域也随之拓宽,以前局限在课堂内、校园内需要打上思想政治教育标签的实践,现在可以拓展到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个领域,在已有的各种实践中,整合思政理论指导,导入思政考核标准,统一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挥育人育才的合力,这对提升实践育人的整体协同效应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增加实践机会

实践育人的作用一直都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重视,但高校思政实践却普遍存在实践经费欠缺、实践安全挑战、实践组织困难等问题。这就使高校思政实践难以保障参与人数、参与频次、参与领域、参与品质等。然而,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实践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组织和主导的实践活动。其它课程的专业实践,社团实践、自愿者组织实践、个人为提升自我的实践等,都能成为思政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实践,相对来说没有专业课程、社团、自愿者组织的实践,并不是具体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种体验,而是在问题解决和体验之后的一种认知眼界的拓展、思想感悟的提升、精神境界的升华。这也意味着大学生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可以植入思政的育人目标,成为思政实践的天然盟友。那么原本属于思政实践的局限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由其它学科实践、社会实践、管理实践等所分担。思政实践的参与人数、参与频次、参与领域、参与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好的保障,在无形中增多了思政实践的机会。

实践活动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者育人的过程。育人不是一种自发式的体验,而是需要教育者施以更多的引导——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获得实践感受和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思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实践感受与理论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体验到,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的全过程。另外,理论育人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才能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和育人功能的可靠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总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进行活动归类,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大思政”格局的形成,让这种制约性得以解除,可以把相关实践直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本来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具备育人功能,俗话说,既要“行万里路”又要读“万卷书”,也是把實践和理论融合为同一学习体系,二者均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打破实践种类壁垒

每每谈到实践,高校教育中会自然地区分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实践、参观旅游、个人实践等不同种类的实践。这种区分是在实践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设置了实践与实践之间的壁垒。不可否认每一种实践都有其特殊的任务和目的,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知识的应用、检验和发展。但每一种实践都是为大学生的生活、成长、学习等服务的综合体,人为地区分和设置实践之间的障碍和壁垒,对实践意义和价值的发挥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正如知识既有科学性、真理性的一面,也有社会制度性、意识形态性的一面。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过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检验,可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实践,其共同性特点并不只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且实践育人的目的具有统一性,都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无论何种实践,在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上都必须与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相契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3]这一实践的本质特征,突破了不同实践之间的壁垒,让所有的实践具有了共同性,实践育人目的的实现,通过这一共性得以全面综合地体现。

二、“大思政”格局下实践育人方式

1.专业实践与思政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涯中组织性最强、实践时间最长、实践流程最规范的实践方式就是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专业技能获得锻炼的最佳方式。专业实践在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是一次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大检阅,是人的情感体验、认知领域、精神境界的一次大历练。在以往的专业实践计划中,有明确的专业实践目标,但大多数没有纳入思政实践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专业实践的一大缺失。在“大思政”格局下,专业实践可以重新构建与思政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不影响原有专业实践目标实现的前提下,纳入思政实践的目标,把专业能力的应用和思政中的情感体验、认知领域、精神境界的提升相结合,这对专业实践品质的提升,对专业实践意义的深化,都是比较有助益的。

专业实践与思政实践相结合,是在不改变和不影响专业实践流程和方式的前提下,结合思政实践的目标,把专业实践中所体现的道德素质、人格素养、政治方向等要素,作为实践考核的项目构成。实践成绩的评定,不仅从专业角度来评定,还应该加入思政方面的评价指标。要提出思政方面的实践要求,让学生真正从思想观念上,从意识上重视思政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政不仅是大学必修课程,更是与生活、成长、成才、人生、事业等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排实习指导老师的方面,应该事前设置相应的思政培训,或者在事中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思政领域的巡查与督导。真正做到落实“大思政”育人的方针,发挥“大思政”育人的效用。

2.社团实践与思政实践相结合

社团实践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第二课堂,是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几乎每一个大学生在上学期间,都会选择参加一个或多个社团,目的是发展自身兴趣和爱好、培养自身能力、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需要等。社团则大多以能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活动来吸引成员。往往越有具体项目和具体活动模式的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学生期望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历练,培养能力,获得人际交往的拓展。社团实践活动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一般由学校的团委分管负责,引导社团实践活动有序开展。社团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重要的实践环节,也能起到实践育人的作用。

“大思政”格局下,社团实践与思政实践相结合,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方面,社团实践易于获得思政课专业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一些社团活动本身就是具有思政实践的基础,一些以社会调研、社会考察、服务社会、志愿奉献、救助帮扶等活动为目标的社团,本身就是具有思政功能的实践活动,只是有些并没有提炼出思政的价值和意义。社团实践与思政实践相结合,可以把思政的考核标准纳入社团实践考核范畴内,把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系统,并把思政实践目标部分地分离到社会实践中去,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在实践中把思政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作为社团实践活动的指导,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和印证。这无论是对社团活动品质的提升,还是对思政课理论的发展,都将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社团活动中,也有一些由社团内部组织的拓展活动,小团体活动等,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有思政层面方向的把握,更能确保社团实践活动能在育人目标的范围内开展。

3.管理实践与思政实践相结合

管理实践是指学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的规范、约束、责任、义务等意识和理念。大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参与者。在被管理和管理的过程中,将校纪校规、校园文化、校园制度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了解其真正的含义与作用,并养成遵守和执行的习惯。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是管理实践更深层次的体验与理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角色上的极大差异,也让学生能从管理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管理者的立场。管理实践是更宏观方面的实践方式,需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全局问題,是对实践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考验,更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人。

“大思政”格局下,学生的各种实践是服从于管理实践的。管理实践中的方式方法,是思政理论的具象化,是思政实践的综合化。要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需要从管理实践出发,充分与思政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的思政理论指引管理实践的方向,用思政实践来落实管理实践的权威。在学生作为管理者的实践中,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管理从实践上升到育人,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中进行管理,可以推广到从思想上、从道德上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最终提升自我,培养自我。

4.个人实践与思政实践相结合

个人实践是指大学生自发的、为了提升自我而参与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体验,包括旅游、参观、访问、调研、兼职等活动。交通的发达缩短了世界的距离,网络的发达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个人实践提供了更丰富而充分的机会。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网络意识的引导下,很多学生开始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甚至走向世界。无论是增长见识式的旅游实践、还是自我提升式的单位实践,个人实践都是大学生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选择。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将个人实践纳入思政实践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一定的考核评价标准。通过思政课程的整体规划,对个人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及指导,让个人的无意识实践行为,变成有计划、有指导、有价值的育人过程,既扩大了个人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也开拓思政实践的领域。如果个人实践能整体纳入思政课程,在实践基础上对实践过程和价值意义进行一定的梳理,再思考,再创作,形成可以分享的实践范本,不仅能提升个人实践的育人价值,更能通过各自不同的实践,成为同辈群体相互的参考和借鉴。

三、“大思政”格局下保障实践育人效果的必要措施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是以理论指导为主,以意识形态为方向,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统筹各门学科,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各种实践路径的结合,起到全面育人的作用。在高校,党委直接领导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门,党的领导是高校意识形态贯彻执行的关键环节。党委统筹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而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具体落实。在“大思政”格局下,党委具有统一思想、打通育人环节、全方位统筹教育的基础作用。而这个统一、统筹的主导是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就是为了避免以往在高校教育中各门课程各自为政,把育才和育人环节分开的弊病。各门课程有自己特殊的教学目标,但也需要有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育人的目标。育人的目标中,以意识形态作为根本前提和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以往的教育中,各门课程之间难以互相配合,有时甚至形成互相矛盾,互相消解的局面。在“大思政”格局下,可以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把育才与育人结合起来,真正的全方位、全过程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

2.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工作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也是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为出发点的。主体作用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能力体现,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要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使命与担当,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成长的机会,因此,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重要。

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從自我意识开始的,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大学生学习和成长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专业实践、社团实践、还是管理实践或个人实践,都是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育人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相结合,一方面能保证育人的方向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努力追求个人梦想的实现,就是社会梦想和中国梦实现的缩影。

3.协调育才与育人关系

育才和育人本来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割和断裂。任何学科都难以保持绝对价值的中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伴随着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倾向,育才的过程即是育人的过程。“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7]在“大思政”格局下,以实践为契机,融合各种实践的育才目标和育人目标,将育人的规范系统的纳入教育的完整体系中,保证育才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协调统一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李辉.新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定位[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136.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

[4][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

[5]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7.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黄英(1977- ),女,湖南常德人,广东培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竞争性扶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提升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思政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