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今中国文化理论自信及话语建设

2019-09-10牛志鹏

关键词:自信话语

摘  要:当今的中国文化理论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继商周文化和以儒家、法家为代表的百家思想之后的第三次系统文化理论的思想飞跃。如今的中国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立足中国国情,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发展而来。因此,在推进当前中国文化理论及话语建设时,应注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才能让当今中国文化理论的创造和发展在兼备时代性与科学性中充满自信,从而打造能够向外输出的,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理论话语体系。

關键词:中国文化理论;自信;话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7-0013-04

在中国文化理论自信与话语建设上,主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世界眼光建设好当代中国的文化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曾告诫全党“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2]。在中国文化理论自信和话语建设上,更要秉承这一理念,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与当前时代相契合,努力专研、务实进取,着力打造充满自信的中国文化理论及话语体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反映在其指导实践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即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化的发展。

1.历史实践证明的科学指导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曾为中国在百年耻辱中苦苦寻觅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成就了中国当今的独立富强。历史可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为寻求国家独立、民族崛起之路苦苦探索和追寻。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历史一次次证明了,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施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方案都无法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然而,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薪火传入中国以来,顿时改变了中国万马齐喑的社会历史状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全国人民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一扫中国社会之阴霾,不仅推翻了三重压迫,完成了国家独立的重任,还将中国从一贫如洗之境地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证明了的科学的指导理论。当前,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应更加珍视和深层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思想,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实践中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2.坚守信仰和精神旗帜

文化理论的研究无法脱离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性。从事文化理论研究应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将其作为最高指导的精神旗帜。任何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行为都将导致灵魂的噬蚀和方向的迷失。例如曾经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国家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出自西方供给学派,将其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这种观点显然荒谬。需知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溯源和创新发展,将会再次陷入“新自由主义”陷阱。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3]因此,应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为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坚定信仰和精神旗帜,绝不能偏移这与中国发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坚实思想理论基础。

3.融入中国社会工作生活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应用于实践,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实践指导的实效性。尽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理论结晶和智慧宝库,但马克思主义并非起源于中国,无法对中国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也无法对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做细致具体的指导。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4],如果无视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情况,生搬硬套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就将丧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宝贵品质,从而走向理论的异化。正如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5]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恰恰体现在能实实在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能够指导我们科学地看待事物本质及规律,能够引领我们摆脱群体特殊利益的局限性,辩证唯物地看待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文化理论研究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马克思主义,而只有让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4.切准时代的脉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出此前人们的想象。世界由互联网通讯连接向物联网多元转变,量子通讯技术应用实践,引力波、暗物质等从推测到能够被探测研究,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探索等等,从高精尖端科研工作到日常生活实践,科技发展之迅速令人惊叹。过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们无论如何都无法预料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具体问题,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其所处时代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如此,当今社会仍在以加速的形势,越来越快地向前飞跃。因此,在从事文化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应切准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特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相结合,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科学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针对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实践务实并行

“理想是人生主体在人生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7]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需以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为前提和基础。从事文化理论研究,建构中国理论话语体系更要坚定和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务实每一步前进的阶梯,让文化理论成果服务于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文化理论及其工作者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曾深刻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文化理论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8]歷史教训也曾表明:没有文化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独轨将难以维持和长久。同时,文化理论的研究又存在着为谁所用,为谁服务的问题。广大文化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才能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保持对理想目标的清醒,才能积极为党和人民献言献策、著学立论。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诚挚的政治信仰。文化理论体系中往往比科学技术领域包含有更多的体现为意识形态层面的观点。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自198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未曾改变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创新更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这一政治信仰,建构中国文化理论和话语体系,积极为党和人民利益建言献策。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明确的社会发展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10]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社会发展目标。只有目标指向的明确性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科学性。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对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同样不能止步。中国文化理论尽管在当代已构建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文化理论的探索与创新也要始终如一。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的复杂问题面前,中国文化理论创造和发展更应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明确指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中国文化理论发展,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不仅是社会思想发展的目标所在,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背后,人的思想与实践的目标。

2.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中国文化理论的创新创造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上,就是要将此目标作为精神世界的内生动力,以精神力量转化为生产实践,使目标在生产实践复杂多元转化过程中逐渐由内隐转为外显,最终形成不断发展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理论聚合体。每一条通往伟大理想的道路都是由一项项阶段性成果逐渐累积所成。坚持理想不是空谈理想目标的远大和崇高,而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中国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对美好未来神驰向往的同时,应从专业学术领域出发,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起点,不断专研,踏实研究,注重远大理想和阶段目标的紧密结合。只有务实走好每一步,踏实积累好每一个阶段性成果,才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景,牢牢占据文化理论思想的制高点。

三、打造自信自主的中国文化理论话语

习近平曾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1]在激荡的近代百年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不仅寻得一条拯救中国于苦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将中国建设为民主富强的世界大国。在中国文化理论思想的近代变迁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曾一度占据人心,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后,三大思想体系中的一支。甚至曾有人推崇西方思想,认为中国的独立富强和民族崛起应该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这必然是不可取的。不能否认,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理论具有其显著优势。但是,中国的文化理论工作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要树立中国文化理论自信,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就要融合其思想精华,摆脱无“西”不经、崇“西”思维桎梏,打造真正属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理论及其话语。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证明,无论是跟随西方发展道路还是照搬苏联模式,都无法实现中国独立富强,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在中华民族逐梦路上,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中国文化理论及话语建设更要围绕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矢志笃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使其在面对新环境、新机遇和新挑战中,不断发展创新和日臻完善。这既是当今中国文化理论的时代担当,也是构筑其理论自信及话语建设的基础。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融合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历史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极其重要。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深厚且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化发展的民族。纵观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在农耕文明与畜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兼容并蓄,在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髓中逐渐融合而成。因此,中国文化理论发展至今都具有鲜明的融合特征,其文化内核则是以“和谐”的理念建设世界。这与西方文化波浪迭起的“肯定-否定”发展逻辑,以及由此形成的以“建设秩序世界”为核心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时代发展至今,世界范围内的交流越发密切,不同思想理念的话语在全球化交流与交往中不断碰撞。而中国文化理论正是在与世界各地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处于中国文化历史第三次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国文化理论更应注重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融合特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视域和宽广的胸怀,不断接纳和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理论的思想精华,从而结合当下发展形成更具包容性、时代性和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理论话语,最终促成中国文化理论发展质的提升。而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理论思想,发展和提升自身文化的过程本身,亦是以一种更为基础、更为广泛和更为深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态融合世界文化理论思想,建设当今中国的文化理论话语体系。

3.以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色打造中国文化理论话语体系

文化理论话语体系从来不是中立的,而总是蕴含在一定的意识形态之中。它既包含了所属阶级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也包含了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实践的价值心理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很多事业都在飞速发展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文化软实力建设却未完全同步,文化理论研究中“言必称希腊”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中国问题在文化理论研究中,被简单套用“国际范式”进行诠释。从西方观念、思想等思维误区出发,在对中国问题研究和解释上则很容易陷入唯心境地,不能客观反映和解读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更无法辩证地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开展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打造中国文化理论话语体系,其本质是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即从中国现实、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中总结升华而来。因此,当今中国文化理论的生成与发展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历史和发展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有选择地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理论思想,结合当前时代特色,着力打造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理论及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2][11][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3]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R].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65.

[4]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6):342.

[5]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R].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58-259.

[6]恩格斯.恩格斯致威·桑巴特[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6):742-743.

[7]李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点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02).

[9]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Z].1986-09-28.

[10]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04):1.

(责任编辑  晨曦)

作者簡介:牛志鹏(1984- ),男,辽宁抚顺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自信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话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