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作文的自改能力
2019-09-10苏丽
苏丽
【摘要】 通过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关键词】 修改 写作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8-112-0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学习从内容、此举、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说得很清楚:“學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教学之成功。”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期的训练基础上形成的。在学生掌握了修改符号的使用和作文修改的方法、步骤后,就要进行形式多样的作文修改训练。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谱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下面就如何“给些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注重引导,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一、教师写好下水文
每次习作,坚持和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改作兴趣。
二、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词句。再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再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
1.范例导改
范例导改,是指举一两篇作文为实例,请全班学生讨论修改。一次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既能提高表达能力,又能训练修改技能。也可以翻阅全班作文后,选择三篇(好、中、差各一篇)或对全文作精心的、细致的批改,或结合本次训练重点,对作文的有关重点部分精批细改,然后将原文和批语印发给学生或抄在班上公布,从批改的内容到方法,都给学生示范。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展开讨论、修改,从中学会自改作文。记得在一次的习作《我的同学》中,很多同学不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例如,有个同学在作文上段写某人学习怎样刻苦,下段又写他生活如何简朴,但中间却没有承上启下的句子,使人读来感觉突然,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以该文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应加上什么句子或段落才能使文章上下段之间过渡自然,然后才自改作文。这样,学生就能正确使用过渡句了。
2.教师点学生自改
师点自改就是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过程中,坚持只批不改,用改的符号来指点学生,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批意见自行修改习作。学生就掌握了修改文章的主动权,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例如,有一位学生写《游塔山公园》,他用二百多字写了出发前的准备,一路上的见闻。我在文章后写了这样的评语:“小李,你最想写的是什么景点?哪个景点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文章的开头写了二百多字,里面的内容哪些与中心无关,请你认真分析,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改得很好!”后来,这个学生只用两句话就扣住了中心。
3.教师复改
教师复改,是指学生自改作文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轮流抽改,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批改与老师批改有什么相同有或不同之处,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引起修改作文的兴趣,提高修改技巧。例如,有位学生写《环保小卫士》,第一稿把事情罗列过多,没有重点,通过我指出,他自改,我还是觉得语言不够精炼,就在语句上为他修改。
4.学生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是指由两个学生交换习作。要求学生评得认真,评得仔细,能评出写作的兴趣。将学生分小组,按作文训练要求,对组内同学的作文逐篇讨论,达成共识后写下批语再修改。这样,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训练,更能确立学生在批改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分析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例如,一个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老师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起字来。”有一同学帮他修改,想象了平时老师上课的情景,对老师的动作加以描绘:“老师快步走上讲台,用三只手指在粉笔盒里挑了一支红色的粉笔,然后向右转身,在黑板上写起字来。”
可见,通过各种形式去组织学生自改作文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自觉改文章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自然高涨。
[ 参 考 文 献 ]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