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举隅

2019-09-10张蕾萍

关键词: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初中数学

张蕾萍

摘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被动、孤立、机械的浅层学习而提出的数学深度学习,不仅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整合和意义联结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还强调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有:情境创设,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问题设计,应注重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意义建构,应注重知识的联系整合;能力提升,应注重过程的反思总结。

关键词:初中数学 深度学习 认知需求 高阶思维

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和事实间进行联系,并将已有思维、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被动、孤立、机械的浅层学习而提出的数学深度学习,不仅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整合和意义联结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还强调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要超越知识的表层符号,深入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创设激发学生认知需求的情境,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将新旧知识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关联,并有效地迁移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由知识建构向能力提升的转变。

一、情境創设,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深度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同化或顺应来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引发问题,维持、强化、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开启深度学习之旅。

(一)从数学外部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往往较为抽象,甚至枯燥,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依据素养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设置如生活实际、实物演示、图画再现、史料故事等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学“同类项”时,将书本、粉笔、卡片、三角板等散落在讲台上,请学生整理,学生很容易用分类的方法整理好。同时,展示超市琳琅满目、错落有致的商品陈列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并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

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呈现一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根据图1中一半的图形,猜猜画的是什么?你们觉得图2中的图形美不美,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可以从哪儿将这些图形分为左边和右边?怎么才能知道这些图形左边和右边完全相同?这些从数学外部过渡到数学内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想象到体验、从学习到运用逐层深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从数学内部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从数学内部问题出发,在知识的易错点、交汇点处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教学“正弦、余弦”时,设计情境:(1)直角△ABC中,∠C=90°,已知斜边AB和一条直角边AC,如何求另一条直角边BC?(2)直角△ABC中,∠C=90°,已知∠A和斜边AB,如何求∠A的对边BC?对于情境(1),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对于情境(2),学生会发现利用勾股定理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迫切的求知欲。

再如,教学“乘法公式”时,很多教师通过利用两种方法计算图形面积引入乘法公式,但是学生会生发“怎么知道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就能得到乘法公式”的疑问。学生做得到,但是想不到,就是“假探究”,不是深度学习。其实,多项式乘法是乘法公式的知识生长点:在多项式乘法(a+b)(c+d)=ac+ad+bc+bd中,若字母a、b、c、d有某些特殊关系,就有相应的乘法公式,如a=c、b=-d时有平方差公式,a=c、b=d时有完全平方公式。因此,乘法公式是多项式乘法的特例。“考察特例”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套路”,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归纳的思想。据此,教学“乘法公式”时,可引导学生先复习多项式乘法运算,再探究多项式乘法法则有哪些特殊情形,能够得到哪些特殊结论。这样的设计,切合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内在的逻辑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主寻找特例,探究的空间大,是“真探究”,是深度学习。

二、问题设计,应注重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与动力。将教学的内容与能力要求设计成具有系统性和灵活性、环环相扣且层层推进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效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设计递进性“问题串”

深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明确、封闭和单一到抽象、模糊、开放和综合的递进性“问题串”,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思维水平也由感知、记忆等较低层次向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较高层次不断提升。这样的“问题串”在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教学“圆周角定理”时,设计如下“问题串”,引领学生经历类比、作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分析、论证、转化、归纳等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地探究圆周角定理,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1类比圆心角的结论(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吗?

问题2先画一个圆心角,再画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你能画多少个?所画的圆周角(的度数)与圆心角(的度数)有何关系?先猜一猜,再用量角器量一量,你有何发现?

问题3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只有一个,而圆周角有无数个,如何用你所学的知识来推理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问题4在你所画的图中,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问题5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时,如何证明?

问题6其他的两种情况下,如何证明?可否转化为上述情况?

再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设计如下“问题串”,从特殊到一般,不断放宽条件,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逐步迁移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高)之比等于相似比”这一性质及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促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刻。

如圖3,有一块三角形余料ABC,边BC=120 cm,高AD=80 cm。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PQMN,使正方形的一边QM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P、N分别在AB、AC上。

问题1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

问题2如果原题中所要加工的零件是一个矩形,且长宽之比为2∶1,那么怎么加工,此矩形的面积最大?

问题3如果原题中所要加工的零件是一个矩形,那么此矩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二)设计辨析性问题组

深度学习强调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物。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学习的易混点出发,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似神非的辨析性问题组,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并发现学习过程和已有认识中的不足与错误,进行质疑、批判、完善和修正。

例如,教学“分式方程”时,学生遇到含待定系数的分式方程“无解”“有增根”等问题时,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遇到含待定系数的分式方程“有特殊解”的问题时,常常忽视增根。因此,设计如下问题组,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在反思中完善和修正,发展思维的批判性。

分式方程需要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分式方程有增根即转化后的整式方程有解,但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即原分式方程分母为0。分式方程无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转化后的整式方程无解,二是转化后的方程有解,但相应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即有增根是无解的一种情况。

题组1的三道题引导学生辨析“无解中的有增根”“无解中的有增根和无增根”和“无解即有增根”三种情况。题组2的两道题引导学生辨析“特殊解中包含增根”和“特殊解中不包含增根”两种情况。

三、意义建构,应注重知识的联系整合

数学知识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有助于充分理解知识,灵活迁移运用,是深度学习的体现。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一)建立知识联系

数学各部分知识在内容上、方法上是相互渗透、纵横关联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注意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从而设计好相应的“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断扩充和丰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教学“矩形、菱形、正方形”时,提出以下问题:学习平行四边形时,你积累了哪些研究经验和策略?你觉得可从哪些角度来研究矩形、菱形、正方形?引导学生类比迁移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从边、角、对角线等角度来探究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特殊性质。

再如,教学“二次函数”时,提出以下问题:(1)一般从哪些方面研究函数?(2)根据研究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经验和策略,你觉得应如何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经验概括函数研究的一般思路,即从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来研究,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类比研究一次函数从y=kx到y=kx+b、从k>0到k<0的思路来研究二次函数,即从y=ax2到y=ax2+k、y=a(x+h)2 再到y=a(x+h)2+k、y=ax2+bx+c,从a>0到a<0,研究图像的形状、位置、增减性以及位置关系等。

(二)发展认知结构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不同的知识片段和模块联结起来,整合成有序的认知组块,发展出完整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完《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一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如下页图4),将相关知识结构化组织、模块化架构和网络化呈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能力提升,应注重过程的反思总结

学习反思是对学习活动进行审视、分析、评价、调节的过程,有助于学习的真正深入以及对内容的本质理解,发展元认知,提升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

一方面,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知识探究的过程,提炼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圆周角定理”时,探究得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获得这一结论的探究过程,提炼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猜想结论时,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结合;论证结论时,先通过画图探究圆心与圆周角的关系有几种情况,体现了分类思想,再通过添加辅助线将“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圆心在圆周角外部”这两种情况转化成“圆心在圆周角边上”的情况,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的化归思想。

另一方面,习题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提炼问题的类型、特征以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思考问题的推广与变式以及解法的普适和优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解决问题“如图5,在△ABC中,∠ACB=90°,AC=6,BC=8,AD是∠BAC的平分线。若P、Q分别是AD、AC上的动点,则PC+PQ的最小值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这是“已知两个动点P、Q(分别在两条直线上)和一个定点C,求有关的两条线段长PC、PQ的和的最小值”的问题,只要将一个动点Q看成定点,就可以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两定点(直线外)、一动点(直线上),求距离和的最小值”的问题,即将军饮马问题,就可以通过找对称点实现“折转直”,再利用“垂线段最短”来解决。由此,让学生充分体会化陌生为熟悉的转化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宝斌.基于“问题链”,发展高阶思维——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12).

[2] 王弟成.引导探究,强调思想——对《椭圆的几何性质》一课的点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2).

[3] 〔美〕D.P.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初中数学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