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张佐胜
张佐胜
摘要:基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背景,以一幅新中国经济增长率曲线图为教学主线,通过读图学史、依图问史、以图证史三个步骤,将历史事件具象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经济发展变化规律,深层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阶段特征,思考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历史教学 图表资料 新中国经济增长
图表史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起着“以图代文”和“无文之史”的作用。正如清朝阮葵生在《茶余客话》卷十中所说:“古人左图右史,不独攷镜易明,且便于记览也。”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图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从纵向视角看,近7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当然,这一增长并非呈直线、稳步上升态势,而是在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7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前30年处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后40年处于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这一发展历程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众多史实。如果不能对此进行具象化、可视化的解读,学生会难以理解。我在“新中国经济增长”这一专题教学中,选用了一幅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济增长率曲线图(1953—2006年)》(见下页图1),利用曲线统计图的数量属性、变化趋势和规律,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从中得出有益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步:读图学史,整体感知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图表史料,要引导学生先阅读表层信息,如图表标题、横轴和纵轴等,明确图表要素。图1中,图名为《中国经济增长率曲线图》,纵轴为经济增长率,横轴为数据统计年份和经济增长波动曲线,数据统计时间为1953—2006年。
进一步读图,学生可以发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大、频率快;80年代,经济波动性较小;90年代后,经济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具体表现为:从1953年起,1956年、1958年、1964年、1970年、1975年和1978年经济增长速度均为峰值,最高增速超过或接近15.7%,增长速度非常惊人。而1954年、1957年、1961年、1967年、1972年和1976年的经济增长却跌入低谷;1978年前的经济增长率激烈振荡。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周期性波动;忽高忽低、大起大落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
改革开放后,虽然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几起几落”,但这一时期波动幅度明显变小,经济发展总体相对平缓,没有明显的大起大落,更没有出现经济负增长现象。从2000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新特点,即经济波动的上升周期(2000—2006年)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阶段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连续7年经济增长率都在8%左右。而在此前的多个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持续1—2年。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波动周期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良性变化。
第二步:依图问史,深层认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阶段特征
在学生整体感知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后,我抛出两个问题——
问题1:改革开放前,导致中国经济大起大落、频繁振荡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问题2:改革开放后,促使中国经济由小幅振荡到持续增长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两大显著特征进行深层次的史实挖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联系教材所学,找到以下史实依据:
1953—1978年,中国经济频繁激烈振荡,其中,相关史实有:1953年,“一五”计划掀起经济建设热潮;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使得这三个年份的经济增长率处于峰值。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1959—1961年国民经济的大衰退;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全面调整,中央提出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增长率开始上升;1964年,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导致工农业生产又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消除“文革”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与此同时,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1973年和1975年的经济明显回升。
1979—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起初略有起伏,但后期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有: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对内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逐步扩大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出现了城乡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思想日益解放,改革步伐加快,中国经济进入稳定高速增长时期;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特大自然灾害,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使得1999年的经济增速位于低谷;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国家采取积极宏观调控政策,改变了自1993年以来经济连续下降的局面,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
依图问史,首先要让学生按照相关峰谷年份寻找史实依据,印证图上结论,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寻找史实的过程中,学生需打破教材的专题顺序,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相关史实进行理解和判断。这有利于学生建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第三步:以图证史,思考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
结合对以上问题的探索,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图中发展特征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从而放大图片史料的价值和意义。
在探究式讨论后,学生认识到以下重要经验和启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同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发展奇迹。
参考文献:
[1]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 汪海波.新中国发展经济的伟大成就——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3).
[3] 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J].中外管理导报,1995(2).
[4] 姚武华,高德步.中国新时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位——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经验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1).
[5] 陈乐一,李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J].商业时代,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