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知识整合视域下的“主题学习”

2019-09-10吴玥纹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知识整合主题学习初中地理

吴玥纹

摘要:跨学科有机整合和学科实践活动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领域和主要改革环节。在此背景下,“主题学习”概念应运而生。“主题学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结构化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学习”的基本原则有情境性原则、探究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题学习”的基本模型为“主题—探究—表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计学习主题,组织开展“主题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总结成功的经验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整合;“主题学习”

(一)“主题学习”提出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部分关于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方面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独特育人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到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其中在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方面提到,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突破各类课程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全面梳理三级课程中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的内容,提炼课程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与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从以上两个纲领性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跨学科有机整合和学科实践活动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领域和主要改革环节。在此背景下,“主题学习”应运而生。

(二)“主题学习”概念的辨析

为了厘清“主题学习”的内涵,本人查阅了大量的学术资料,逐步形成了以下认识:“主题学习”是指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知识点进行重组,建构结构化知识,学生围绕这些结构化知识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主题学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对结构化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题学习”的基本原则

“主题学习”的基本原则有情境性原则、探究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题学习”要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主题学习”中的学习主题要源于真实的情境,学习目的是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学习过程是实践探究的过程。因此,在主题的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对主题情境进行设计,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整,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个体生活的关系,这也是教师实施“主题学习”面临的最大挑战。主题情境设计与学生问题、学科问题越匹配,问题解决后,目标达成度就越高。

(四)“主题学习”的基本模型

“主题学习”的基本模型为“主题—探究—表现”。“主题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其次要把“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要能够有条理地表达和展现学习成果。“主题学习”不是“阶梯式”的学习活动,而是“登山式”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路径(登山路线)、多种表达,最终实现攀登“峰顶”的目标。

“主题学习”中主题的确定要基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既不低于也不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主题学习”涉及四个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伴随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在“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灵动的、合作的、探究的、个性的、深度的学习,并通过表达观点,展现学习结果,以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整合知识点,建构结构化知识

地理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地理中考说明均提出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中考的要求,是课标的要求,更是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对知识点进行整合,有利于建构结构化的知识。在认真分析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共四册教材之后,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确定出一级教学内容,分解出二级知识内容,并融合地方课程内容,整合知识点。我在尊重教材编写体系的框架下,基于地理学科的特点,按知识的类别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工具类——学习工具(地球仪和地图);基础知识类——地理基础知识(世界、中国);方法应用类——世界地理區域认知、中国地理区域认知。

(二)设计单元主题,应用结构化知识

单元主题的设计,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即素养和分数。素养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分数体现学生短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都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基于课标理念和中考命题两个方面来设计单元主题。

1.基于课标理念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需要基于素养的高位引领,关注课程理念,追根溯源,探索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理解其地理背景,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地图”单元主题为例,课程标准对于“地图”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校内外资源,融合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绘制校园平面图”的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地图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等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地图”为单元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5A级风景区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设计最佳的出行路线、绘制公园平面示意图、认识地图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学生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有效的主题学习活动设计,能够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

2.分析中考命题

中考特别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多源于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探究性、灵活性、综合性。同时,中考命题注重考查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尽量运用地图语言进行表达。

如考查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地理问题的掌握情况——2017年中考选择题第3题:刘先生去西安游览时选择了环保又经济的“共享单车”。这种通过网络灵活租用自行车的公众服务,在我们家乡大连较难普及,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丘陵地形起伏较大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半岛南端三面环海 D.河流密布湖泊众多

又如考查学生运用地图语言进行表达能力的情况——2017年中考选择题第10题:一处极地巨型冰山在图中(见图1)所示位置坍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座巨型冰山坍塌地点在太平洋沿岸

B.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C.气候变暖危机极地生态环境

D.这座巨型冰山位于南极地区

纵观2017年大连地区中考试卷,试题背景采用了大量的轮廓图、地形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共计50分的试卷只有8分左右的试题能够通过回忆知识点进行解答,其他的命题都需要通过读图、用图来回答。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用图、读图、绘图、指图为主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思维、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养成用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是非常有益处的。

教师可以设计“疯狂动物城——世界气候追踪”的主题学习活动。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电影《疯狂动物城》,分析电影中典型动物所在地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神秘泉绿洲澡堂店老板”牦牛所在的高原山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失踪水獭”奥獭顿所在的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车管所工作人员”树懒闪电所在的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动物城著名的黑帮教父”MR.BIG所在的寒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各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气候类型分布地区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地图,找到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并在空白世界地图上绘制本组负责气候类型区的分布范围,最后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总结其分布地区。主题学习活动全程围绕“地图”进行,从图中来,到图中去,用图解决核心问题,充分体现地图这一地理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的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转化。“主题学习”活动是基于一个主题并从中获得交互的、多维的、尽量真实的一种体验,能够达到知识连续建构和转化迁移的教学目的。

(一)基于地理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

例如关于学习工具的主题学习,本部分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和地图两种学习地理的重要的工具。因此,教师可以整合知识点,设计“简易地球仪制作”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經纬线定位、地球运动、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教师还可以设计“制作地形模型”的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形态反映不同的山体部位、学习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的绘制方法等。(见图2)

再如对世界区域认知方法的学习,本部分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认知世界区域的方法。教师可以把该学习主题分解成三个级别,即一级主题为世界区域的认知方法;在一级主题下整合学科知识,分为五大二级主题——位置与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与生活、文化与生态;在二级主题下又可分为三级主题,以气候与农业为例可分为天气、气温与降水、世界气候。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主题学习”活动。(见图3)

(二)基于跨学科综合的“主题学习”活动

对于跨学科综合的“主题学习”活动,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例如,在进行“世界动物园之旅”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时,我们融合了地理学科的认识海陆的分布知识、生物学科的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知识、英语学科的单词时态用法知识等。再如,在设计“我的NBA”主题学习活动时,我们融入了体育专有名词、球队、球星所在地(国家)的地理特点、英语单词语法等不同学科的内容。

通过实践探索,“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经历了由浅层认知(课时、单元、一册书或几册书、学科的主题学习实践)到内涵丰富(跳出教材,跨越学科,以学习者的经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以问题为核心对知识进行整合)再到聚焦目标(以学段课程标准为基础进行评价反馈,以能力转化为阶段目标,以发展素养为长远目标)的发展过程。教师只有逐步认识,把握内涵特征,才能知道怎么做和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在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以学生为本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并且“主题学习”活动的目标、设计、评价要一致。第二,教师要创新实践,多样化设计主题。“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设计主题是起始步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重视真实生活情境,灵活多样地设计主题。

“主题学习”要求真实的教学情境,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的还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目前的主题学习实践还停留在学科内部,怎样才能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越学科的主题设计,需要具体有效的操作策略和成功的操作经验,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和积累。

参考文献:

[1] 王天蓉.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孙波.“动”见学习体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知识整合主题学习初中地理
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探究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和结构组织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方法
加工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例谈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策略
以教师科研与学习实践为案例的高职生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