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2019-09-10晋彪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策略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随着群文阅读教学的兴起,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把握文体特点、定位教学目标,找准诗词景物、体会景情关联,聚焦群文议题、匠心选择文体,比较归纳信息、内化语言运用等教学策略,以有效促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群文阅读作为近年来中国本土兴起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求同存异、整合判断的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议题的开放性、选文的多元性,有益于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态度,实现个体认识和集体认知的整合与发展。因此,如何在群文阅读视野下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广大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以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为例,探析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學的研究。

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当关注文体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从一篇扩展到多篇,从一篇迁移到一类。对于诗歌、小说、散文、神话、童话、寓言等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师把握文体特点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

诗歌是凝练的、意象化的艺术,意象是解读诗意和情感的密码。个体在阅读诗歌时关注意象和情感关联,对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感悟意境有着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可设定教学目标为:练习找准景物的特点,理解“景”与“情”之间的联系;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阅读课外送别诗四首。可以说,把握文体特点,定位教学目标,是开启古诗词群文阅读的钥匙。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景物是作者情感传达的载体。在古诗词中,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古诗词的艺术境界。从景物入手,体会景情关联,是体悟诗词意境的可行路径。

(一)找准景物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高度融合。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找准景物。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师设置问题:看看哪些景物传递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从上阕“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中找到景物“水”“山”;从下阙“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中找到“春”,为学生体会词的情感提供了落脚点。

(二)关联景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会景情关联的精妙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点拨、引导。

1.想象画面

朱光潜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可见,想象有助于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如教师教学“水是眼波横”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古人常以水喻美人之眼。你见过春天的水吗?当春风徐徐吹过水面,水会怎样?”教师可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等诗意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

2.体验感受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基于儿童的亲身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体验点,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如教师教学“山是眉峰聚”一句时,引导学生体验皱眉的动作,进而点拨学生“平时你因为什么而愁眉”,以此感受词人的惆怅之情。

3.引入背景

古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适时引入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意的深刻理解。如教学“水是眼波横”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望着这春水,王观在想什么?谁来结合背景谈一谈?”进而引入“当时交通不便,朋友一别千山万里”以及“词人王观自己的家就在江苏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为怀”的资料,体会词人的愁绪。教师教学“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时,可以引入“这次分别,是鲍浩然从客途返家,妻子正盼望他归家团聚”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愁绪之外的真切祝福,从而感受词人丰富的情感。

(一)聚焦议题

议题是指人们在阅读时进行深入探讨的线索或讨论的话题,这些线索或者话题能够贯穿这组文本,从而把文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议题不仅需要有议论的空间,而且必须焦点集中,群文阅读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议题的选择。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议题中,根据文体特征和文本特点,教师可以选取“一样送别,多少离情”的议题,即探究送别诗词中哪些景物传递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二)匠心选材

群文阅读即多文本阅读,但需要指出的是,群文不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可见,群文阅读的选材至关重要。《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为一首送别词,情感不仅有淡淡的愁绪,还有温馨的祝福。为了让学生在理解送别诗词主题内容的同时,感受送别诗词的丰富情感,在群文的选材上,教师应选择景物典型、情感丰富的诗词,使文本之间具有互动性,构成一个彼此呼应的立体场。因此,教师既选择了蕴含“柳条折尽花飞尽”不舍之情的隋朝民歌《送别诗》、“胡琴琵琶与羌笛”伤感之情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又选择了蕴含“莫愁前路无知己”鼓励之情的《别董大》、“海内存知己”安慰之情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比较归纳

比较阅读是群文阅读的本体性方法。群文阅读中的比较是立体的、多层次的。通过比较可以展开所拟议题的各个侧面,揭示每个文本的构思与写作视角,激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学生建构起辩证综合的认知框架。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和其他群文的选材,可设置表格(见表1)。通过比较归纳信息,学生关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探究送别诗在景物和情感上的异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可进行多重拓展,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梳理长亭、南浦、日暮、朝霞、芳草、残笛等传递离别之情的景物。

(二)语言运用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言运用的重要地位。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结合议题,关联生活,设计了“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写以‘分别’为主题的毕业季赠言”小练笔,切合学情,学生在真切体验中提高了语文写作能力。

群文阅读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拓宽其阅读视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其思维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还应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晋彪,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崔凤琦,李灵志.辽渝合作:开启课题研究“新时代”[J].辽宁教育,2018(3).

[2]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8.

[4]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5]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J].语文建设,2018(1).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策略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