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科研与学习实践为案例的高职生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2015-01-14蔡文莲
蔡文莲
[摘 要] 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不足源于多方面原因,包括应试背景下形成的以寻求答案为目标的学习习惯、整体学习能力不足、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缺乏,使学习陷于肤浅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学习的质量,并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进行训练。通过剖析教师主题学习的过程和研究过程,向学生展示如何把握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有较为明确的参考系,以此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和补充。
[关键词] 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主题学习;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11-04
研究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也包括对教学对象的知识和以教学对象和知识内容为基础选择的教学策略。高职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对他们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学习能力,唯有学习能力能承载“学得更好和学得更多”的理想。高职大学生已经有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经历,不能说这么多年来没有养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只是来到大学以后,某些学习习惯反而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障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与其说他们需要教育,不如说是需要“治疗”。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仍有较大影响,这也是教师介入学生学习的依据[1]。教师在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时,不妨像医生对病人一样,开诚布公地分析“病情”,讲解“治疗”的方案和目标,双方合力解决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有效的教学所学习的知识都是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知识,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但学生并不了解这一处理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有十几年的学习经历,有自己的一套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处理方式,类似建构主义所说的知识建构[2],只是他们自己未必了解。教师介入解决学生学习瓶颈问题,其实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经验和教育教学技能,沟通两个过程,即“教师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
教师方面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以剖析教师学习过程为示范,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中的薄弱环节,实践手把手的帮扶。将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作为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把握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有较为明确的参考系,以此促进学习方法的调整。学生方面,在操作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参与和教师及同伴的讨论,明确自己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的依据或学习过程所反映的关于学习的“个人哲学”,由此了解自己学习策略的形成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反思的依据。
1 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不足的 原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形成是他们长期的学习习惯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积累使然的。有些学习习惯可能利于短期学习目标如应试,但不利于终身学习,有些学习方法利于理解知识而不利于研究和创新。高职大学生将他们的学习习惯带到大学课堂,但以往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新的学习要求。
1)应试背景下形成的以寻求答案为目标的学习习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考试标准为检测手段。理论上,考试标准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但是当评价以考试结果为准的时候,围绕考试标准而不是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就理所当然了。所以,有效学习表现为有效解题。当然,这种现象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还是考试内容,以知识点为答案,学习体现为运用知识解答问题,是可行的。多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习惯了“学习就是找答案”。大学阶段却相反,学习是为了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刚入大学会在学习上感到茫然,因为他们的学习“惯性”不能调整过来,同时也不了解如何围绕“发现问题”来进行学习。
2)整体学习能力不足。这个问题与基础教育的知识点教学方式相关。学习学的和考试考的是知识点,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大学学习的大信息量则要求学生必须有整体的眼光和对资料宏观的把握。高职大学生必须了解什么是整体学习,并掌握整体学习的技能。
3)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缺乏,使学习陷于肤浅。基础教育改革虽然也不断推动研究性学习,但很多研究局限于对简单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指向教材中的知识点,是一种只助于对教材内容理解而不是针对真正问题的研究,学生对研究的方法不甚了解,研究难以深入,这使他们在大学阶段需要研究问题时经常感到困难。
高职大学生这些学习上的方法问题,需要学生有意识地自我改进,学习一些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教师在学习能力培养介入中,仅提供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即使学生背熟了这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理解。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剖析教师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学习和问题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示范教师如何学习和做研究,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示范,以此让学生体会信息加工、整体学习、研究方法等概念,也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师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
2 以剖析教师科研与学习实践为案例的高 职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2.1 剖析教师的“主题学习”过程,让学生从教 师的思路中体会信息加工的策略和整体学习 的特点,直接为学生学习提供示范和训练
首先是明确教师行动的目标:这一教学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如何进行主题学习。鉴于多数学生学习碎片化的特点,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将碎片信息通过某一主题联系成整体,该主题很可能就是联结各种问题的焦点。为了避免学生仍然习惯性地将学习过程变成“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教师应避免直接询问问题,要让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动生成”。
笔者在进行区位理论教学时,就尝试向学生剖析教师如何收集信息、在阅读信息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论证问题。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但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重点不是研究理论,而是应用理论。笔者设计了剖析教师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过程,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首先是和学生一起收集材料和查阅文献。材料很广泛,有统计资料、有对企业家的采访和行业专家的论述、有期刊上的论文、有新闻报道等。多数学生知道资料搜索可以在网上查找关键词,但不懂得如何搜索更有效率和针对性以及搜集资料之后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资料采集的原则是来源必须可靠,街头巷议的信息不能采信。将师生采集的资料集中起来,让学生讨论,剔除一些不可靠的信息,形成了一个内容庞杂的“资料袋”。这些资料涉及多方面内容,参照区位理论,可以发现相关问题,例如:中国汽车工业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各阶段影响汽车工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国际汽车制造业巨头为什么纷纷到中国投资办厂,吸引他们的因素有哪些?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广州汽车工业的发展条件有哪些?……教师考虑教学的需要和资料的丰度,决定选取“广州轿车工业发展历程分析”为主题,既用于分析广州的区位条件(即区域经济要素分析),也用于分析轿车工业的区位因子。选定主题后,接着组织材料。首先以时间为线索,将广州轿车工业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找出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大事件,再反思是否合并或拆分某些阶段,最后确定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1978年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2001年以后。然后分析各阶段影响广州轿车工业的关键因素:如市场、技术、运输等,如果材料缺乏不能说明问题,还必须补充材料,同时用影响因素解释某个阶段的重大事件。最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最终文本——《广州轿车工业的机遇和挑战》。展示文本时向学生详细说明选题的想法,论点如何确立,怎样组织论据等,尽量将教师思考的完整过程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包含了教师深层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掌握区位理论。实际上是教师把区位理论融合到案例学习中,设计的原则是从实践理解理论。
经过教师的学习过程剖析和学生的全程参与,学生基本了解了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技术,于是,教师提出最后的训练要求:模仿教师的学习过程,根据已经搜集的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业。很多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启发中选取了自己的论述角度,写出了以“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积极影响”、“市场因素对汽车工业的影响”等为主题的小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们也配合教师的学习要求,与同伴或教师交流了自己的学习困难和学习策略。报告的内容主要有:我是如何提取材料反映的事实,我发现事实与教材理论是呼应还是抵触, 我有什么看法。交流的过程比较新奇和艰难,很多学生承认,他们“词不达意”,未能很好地把全部想法说清楚。学生同时也反映这种从实践案例理解理论的教学设计使学习复杂化,他们更多地要参与思考,有些学生只希望直接听老师讲解。
2.2 剖析教师的研究过程,为学生提供做研究的 模板,让学生熟悉研究的方法,并通过研究, 实现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笔者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学生问老师某个经济地理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时,老师往往要为他提供一系列的“证据”或理论来“证明”这个结果的必然性或合理性,如果学生听完以后明白了,说明老师把问题说清楚了,学生被说服了。可是,学习中要求学生分析或说明某个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就发现多数学生通常只是做出感性的或浅表的判断,少数学生可以做一点分析,极少数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雄辩地说明问题的所以然。为什么老师能够“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问题而多数学生不会呢?这个现象以惊人的相似性出现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他们研究问题时表现为只能对问题做出感性的、浅层次的分析。
怎样才能让学生也像老师那样“摆事实、讲道理”来雄辩地说明问题呢?作为教师,笔者将这一问题转换为:教师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来雄辩地说明问题的?教师的方法不外乎“找视角”、“做比较”和“找关系”。对于教师做研究而言,研究问题就要找到一些视角,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和分析对象,研究就能呈现立体感和丰度。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找到视角,学生就觉得无从下手。有了分析问题的视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一个对象。研究性学习中还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需要研究的对象。这时,分析只是第一步,要得到结论必须做比较。比较是最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它可用于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关注事物的不同与异趣。最后,综合分析和比较,就会在事物中找到“关系”,常见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和因果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能否将自己的这一套“功夫”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也能够通过“找视角”、“做比较”和“找关系”进行研究?笔者选取“沃尔玛北京石景山店选址决策”[3]的案例为学生说明研究问题的“视角”。 该案例包含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分析视角:自然环境条件、交通条件、市场需求、聚集因素、投资成本、同类竞争、人口规模和人口构成等常用视角。有了研究视角,就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案例通过作比较深入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两个商业街做了分析和比较。学生们比较喜欢到距学校约5公里外的广州龙洞商业街购物,学校附近的元岗商业街却门可罗雀,只有快餐店比较红火。学生们通过“视角”对这两个商业区作比较,形成了两个分析报告:“龙洞商业街优势分析”和“元岗商业街转型建议”,结论是龙洞商业街的繁荣主要是人口规模的影响,消费客源是当地居民和附近几所高校的学生,因而零售商业发达。元岗商业街的经营定位与优势条件不符,它紧邻地铁上盖、公交总站、天河客运站,但交通条件带来的客源并没有成为消费客源,这些人群需要的是服务而不是消费,元岗商业街应该更多地设置旅客中转和短时停留的服务,而不是发展普通的零售商业。
在这次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从“找视角”、“做比较”到“找关系”的研究过程,作业虽然略显粗陋,但有理有据、有一定的发现。了解研究的一般过程后,很多学生在此后的学习中从某些“视角”能对经济案例的分析提出一己之见,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从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学生之所以不具备某一方面的学习能力,是因为这方面的能力未经训练。这一过程中,学生配合教师的要求,主要从如何找到这个研究视角角度报告了自己的研究过程。有些学生是模仿教师提供的案例,一些学生是集体讨论得来,有些是通过教材的理论得到启发的,还有些是通过电视的经济节目学到的。学生提到,教师提供的案例分析有使他们限于先入为主的窠臼,希望能多看几个案例分析再做实践。
3 基于剖析教师学习和研究的教学实践对 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影响的 反思
本案是教学的行动研究,目的仍然是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学校教育培养有知识的人,是无可非议的事,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我想以后也会是这样。”[4]现在有效教学的观念表明,有效的教必须由有效的学来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以前重视讲授的技术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即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近年来,对学习的关注更着重于深度学习[5]。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深度学习需要更高要求的认知思想技能,如分析(比较、对比等)和综合(学生要把知识整合为一个新的知识)。深度学习的能力也正是高职大学生所需要的能力。接下来的问题是:深度学习如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减弱,作为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被加强,教师如何和应该怎样参与到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培养中?
本案从高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入手,希望通过对那些不足的补救来增进深度学习的能力。采用什么方法来补救?笔者的思路是为学生直接提供“好的学习模式”。这个好的学习模式是教师本人认为行之有效,反映深度学习特点的学习技术和研究方法。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也应该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学习经验,这正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意义所在[6]。
本案通过剖析教师主题学习的过程和研究过程,并要求学生及时反馈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的“不完全自主学习”的体验,师生互动,调整教学策略和解决学习障碍,学生得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教师得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共同创造一种互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对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确实有一定的帮助。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认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了解对学习方法改进有一定帮助,但要改变学习习惯仍然困难。笔者也遗憾地发现,确实有些学生懒得思考,学习的内驱力严重不足。从教师的方面反思,笔者认为,好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还应该有好的材料。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遵循这样的流程:发现问题-针对问题采用相应的方法-借助材料(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反思得失。其中,关键因素就是课程资源,学生必须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来完成学习目标,没有相应的材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由于经验有限,本行动研究并没能很好地达成预定目标: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经验和教育教学技能,沟通两个过程(“教师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剖析教师对知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处理的过程完成得好一些。
综上所述,本案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和经验对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不足进行干预,在学生的元认知反思的配合下,对教学进行改进,使学生学得更好,教师教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芳.自主学习中的教师介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2):90-91.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3]刘艳芳.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21-324.
[4]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2):3-7.
[5]孙志军.深度学习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8):2806-2810.
[6]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