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管理的教育意义与目标达成
2019-09-10余良合
余良合
【摘要】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是实现班级活动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但这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并加强协作,而学校职能部门应该对教师指导学生提供必要的规范、有效的帮助和积极的引领,以便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创造必要而适当的条件。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意义;学生参与;目标达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市王凯金城名班主任工作室承担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德育系列化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策略”(课题批准号:GS〔2017〕GHB2357)阶段性成果。
班级管理之所以必须具有教育意义,需要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以及为何班级管理对学生必须具有教育意义这两个方面说起。我们知道,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两者最大区别在于学校教育是一种真正的集体生活,也是一个简单的微型社会,并在某种意义上构成未来社会的雏形。或许,这就是家长将子女送入学校接受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单凭一个或几个家庭所组织实施的家庭教育无法建立一种真实的具有教育意义的集体生活,而这恰恰是学校这种集体生活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的关键所在。此外,从功能方面来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学生在学校可以受到同龄群体的有效约束。
从教育角度来看,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可以获得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对于何种经验具有教育意义,杜威通过举例给予了非常形象的说明: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灼伤。一个人被灼伤,如果没有觉察到是另一行动的结果,就只是物质的变化,就像一根木头燃烧一样,这并不构成经验,这样的活动只是分散的、有离心作用的、消耗性的活动。经过尝试的经验具有变化性,而且变化是有意识的,同时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要联系起来,否则它不过是无意义的转变。在这里,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我们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当一个活动继续深入,当行动所造成的变化又反映在我们自身所发生的变化时,这样的变动就具有意義,我们也就能学到知识了。
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之要义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过程也就构成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两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整个过程既有师生互动,也有生生互动。如果说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知识的教与学主要侧重于师生互动,那么学习之余的课间生活尤其是班级活动更多的是生生互动,这正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舞台。通过这个舞台,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很多有关人际交往的直接经验,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领袖才能。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学生创造必要而适当的条件。
一、化解学业困难
通常看来,从表面上看,学生学业困难与班级管理是两码事,但两者在本质上联系紧密。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来看,学生学业困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班级管理。根据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您认为当前班级管理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尽管“学生家庭教育不足”与“学生行为习惯较差”都是重要因素,但是“学生学业困难突出”与“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无疑是问题症结所在,并且学业困难与厌学情绪相互交错、互为因果,非常容易产生恶性循环,从而构成班级管理的最大挑战。然而,班主任由于专业限制之故不可能在学生学业困难方面全部给予切实帮助,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此方面多下功夫。我们认为,任课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也就是对班级管理的最大贡献,或者说是在以实际行动并且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参与班级管理。
二、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管理获取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包括两个方面: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即便是被动地接受,也必须有机会主动地表达或表现出来,否则,经验只不过是“分散的、有离心作用的、消耗性的活动”,更有甚者会使整个班级活动处于混乱状态,这就不能有效地达成具有教育意义的实际效果。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根据活动性质对班级事务进行简单划分。从时间连续性来看,既有常规事务也有临时事务;从范围覆盖面来看,除了共同事务还有个别事务。笔者认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应该限定在具有常规性质的共同事务,这就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同时也便于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尤其是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这对他们有效获取参与班级管理的直接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教师指导
如果说学生参与是有效达成班级管理教育意义的前提条件,那么教师指导就是充分发挥班级管理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曾经面对过不同的任课教师,接触过不同的同龄群体,其行为习惯难免有所不同。然而,学校教育之要义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并且这种共同生活也会因为学校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有责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并在新环境中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主要是行为规范或操作程序,其基本内容不仅包括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而且包括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并为集体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我们认为,衡量教师指导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其行为规范或操作程序是否简单易行。
四、进行统整协调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所提出的行为规范或操作程序简单易行才具有实际意义,其原因在于行为规范或操作程序越简单就越便于学生掌握,因而也就使学生容易付诸行动。更为重要的是,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对最简单的行为规范或操作程序都不能付诸行动,他们不仅不能为此寻找托词或借口,即便是找借口也不会得到认可,这就迫使他们只能如实地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或操作程序付诸行动。因此,学校职能部门要基于教育目标,以简单易行为原则,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统整协调,一方面,对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规范或操作程序进行整合与简化,另一方面,需要为教师指导学生提供必要的规范、有效的帮助和积极的引领,以避免出现教师各自为政或者其行为规范或操作程序过于烦琐而导使学生无所适从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