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外来务工子女差异化教学策略

2019-09-10倪俊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育问题

倪俊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奉献了巨大的劳力财富,但随之也出现很多问题,大批学龄少年儿童随父母迁入城市,他们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善。本文剖析了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并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针有对性地提出一些改善建议,希望能为学界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关键词】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差异式教学;效果提升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满足外来务工子女学习需要的有效教学校本研究”(立项编号:D/2016/02/40)。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心智进行教化的活动,但教育不是钳制和专制,而是放生和唤醒,教育的使命是尊重及保全人的自由天性,促进人创造性成长。课堂仍是教育的主阵地,真正的课堂教育应是差异性和生态化的,要让青少年会学、乐学、创学。外来务工子女因受经济条件、家庭环境、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师应结合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树立差异式教育观,营造有爱的学习环境,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子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

1.心理教育缺失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性格、智力、认知、情感、态度、行为都处于正常良好的状态。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来自偏远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学生相比,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由于常年随父母在外地,他们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卑、焦虑、彷徨、恐惧、失衡,甚至放纵和偏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2.家庭教育淡漠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情感沟通、互动交流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教化的活动。务工人员大多教育水平较低,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日常言行举止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之忙于生计,没有精力去关注和管教子女。另外,不少务工人员缺少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和能力,教育方式大多简单粗暴。可见,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欠缺,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3.教育基础薄弱

教育是循序、递进的过程,教育基础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教育结果。外来务工子女原籍地区的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落后,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基础较差,与父母务工城市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进度等都有较大差距,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学习状况自然不尽理想。这一系列问题应得到重视,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改善。

二、外来务工子女教学品质提升策略

1.与时俱进,建立差异式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与教育思想、观念、主张、看法、信念等有着共同的概念基础。科学的教育理念应体现时代性、选择性、发展性特点,是一种有远见卓识和值得追求的教育理想。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理念、全面发展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创造性、主体化、个性化、开放性、系统性理念。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特殊现状,建立差异式、个性化教育理念。立足外来学生的个性及情况差异,从该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建立合理的教学安排,设立可选择的教学目标,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应以对外来学生进行客观的调查与测评为前提,以发展学生个性、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以构建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为手段,以家校多方通力合作为依托,着眼全体,尊重个体,促使教学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2.家校结合,营造平等有爱的环境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大教育的体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的和睦稳定,注重家教、家风对子女的影响。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具有连续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外来学生因其群体的特殊性,在新的环境里,他们的内心是孤独和恐惧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倾注关心、耐心和爱心,与学生保持积极的互动与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喜悦时,与他们一起分享;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快速而快乐地融入新环境里。同时,还需要与他们的家庭保持适时的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例如,學校可定期举办专题性讲座,对家长进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需定期家访,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会更具情感性和真实性,便于双方更好地互通信息,把握孩子的动态,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建立班级微信群是必要的,学生的学习进度、课业任务、学校要求、团队活动等都会及时在群里告知与分享,便于双方及时掌握信息,积极配合,将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到最好。

3.了解基础,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

前文提到,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客观的测评。教师只有对外来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因外来学生原先的教育基础、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材等与本地学校有较大差异,教师在外来学生入学初期,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能力、基础等进行调查与测评,利用这一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教师可通过专业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性格、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分科目试卷测评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基础知识薄弱的环节进行弥补和强化,注意新旧知识的穿插和巩固。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差异性地予以激励和肯定。调查评估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教育信息,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教师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促进学生稳步、和谐发展。

4.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式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方法与原则,具有广泛的内容与丰富的内涵,是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的一种体现,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教育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差异化地开展教学工作,促使每位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外来學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与本地学生有较大区别,所以教师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采用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方法去要求他们。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外来学生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设定较高的任务目标,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设定正常及较低的任务目标,以此来提高外来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在课堂提问的环节,教师可分层设置问题,有浅显的和深奥的,有简单和复杂的,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样,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体现层次化特点,包含基础题、拔高题和拓展题等题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强化、提升和运用,发展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帮扶结对,整合利用学习资源

教师大多肩负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教学压力较大。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对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仅凭教师一人之力,是难以高质量、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借助班级学生的力量,充分整合利用班级教育资源,共同帮助外来学生更快地融入集体、改善学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让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帮扶外来后进生,为他们制订针对性、系统性的学习帮扶计划,将帮扶的结果在期末、期中考核中体现,可评选“帮扶之星”和“进步之星”,并使其成为未来评优的标准之一;可每月或季度,召开帮扶总结会,将好的帮扶方法和心得分享给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这样的帮扶形式,建立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效提升外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

6.多元激励,建立学习的勇气与自信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的评价制度应体现系统性、典型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特点。教师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层次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素质教育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情绪度、注意度、参与度、交往度、思维度、生成度来评价教学效果。针对外来学生特殊情况,教师应特别注意两点,“不轻易批评学生,不吝啬赞美学生”。教师应对外来学生倾注更多关注,他们每一次、每一点的进步都值得肯定与赞扬。对他们出现的错误,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和空间。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为每位学生准备“成长记录袋”,不仅包含学习成绩,还包括他们每篇优秀的作文、一副美好的画作、一份优秀的实践记录等,期末的时候,让家长、教师、学生对每位学生进行点评,让大家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让每位学生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肯定,让他们心怀自信和勇气奔向美好的生活和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薛长露.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09):56-57.

刘光珍.浅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8(05):56.

猜你喜欢

教育问题
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校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现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与调控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班主任的对策分析
民族器乐合奏课与综合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贵族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