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2019-09-10袁碧山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地理

袁碧山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加以重视。教师可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热爱学习、轻松学习、灵活学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生主动性;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实践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今,素质教育取代了应试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发展和改革的良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我们要改变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点传授、生搬硬套、机械训练的状况,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鼓励学生探究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理解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教师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确保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让课堂“活”起来?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筆者结合自身地理教学经验,浅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激发兴趣,改变主体——让学生热爱学习

初中地理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素材。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热爱学习,必须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改变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低迷状况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刺激我们的大脑,使它达到兴奋状态,能够为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一味将所有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只负责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慢慢失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地理并获得好成绩的“牵引力”,地理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便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乐于探索的精神,不但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积极探索的种子。例如,在教学“时区和日界线”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学习这一知识有一定难度,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事例。“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比弟弟先出生,但哥哥年龄比弟弟小一岁,同学们想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万众瞩目的第31届巴西奥运会在当地时间8月5日晚上8点开幕,为什么北京的小明同学却要在北京时间8月6日早上7点才能观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听完这两个问题,眼神里流露出好奇,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情境创设,引导思考——让学生轻松学习

创设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构建特定的学习背景环境,使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情境创设,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情境创设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

学生有动机时才会积极思考问题,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这需要教师采取一定手段进行引导、启发,设计悬念或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例如,在教学“滔滔黄河”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黄河大合唱》,观察壶口瀑布的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使学生带着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学习。

再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一节时,教师在多媒体上插播昨天的天气预报,当讲到“寒潮、沙尘暴、台风”等恶劣天气现象时,播音员介绍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明白,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它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创设情境使地理学习不再枯燥,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轻松学习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空间、时间,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环境和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发现矛盾,并鼓励学生思考。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其实不是地质学专家,他研究的是气象学,当他看到世界地图时,完全不受任何专业知识的束缚,不被思维定式所禁锢,所以才能从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性上得到启示,从而得出“大陆漂移学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环境,使学生不受任何约束,鼓励学生质问疑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排除障碍,利用创新思维思考地理问题。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摆脱原有思维,分析新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例如,在讲到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联系上节课巴西的人口分布特点,比较其异同点,使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发挥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正确答案。整节课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并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开发潜能,积极探索——让学生灵活学习

学生应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地理新知识产生兴趣,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内在潜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应通过多种地理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索、总结出结论。经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的记忆,能够灵活运动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大陆漂移假说”时,教师不能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应将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学生用硬纸张剪出七大洲的轮廓,让每组学生一起动手拼凑七大洲的轮廓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说说哪些大洲的轮廓图能拼凑起来。这样,学生惊奇地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图可以拼合在一起,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接着,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大洲的轮廓图是否具有吻合性,并积极探索,轻松掌握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这样的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而且能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利用学生的内在潜能探索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自我成长,不断鼓励学生,始终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创设地理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潜能,让地理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郭宝坤.浅析初中地理趣味教学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105.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初中地理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