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故事教学法让阅读与儿童心灵共长
2019-09-10王晓丽
王晓丽
【摘要】故事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的尊重,也是对小学生认知兴趣的尊重。本文基于故事教学法的运用优势,探寻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故事教学法运用的策略,旨在让故事教学法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催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之花,让阅读与儿童心灵共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故事教学法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教学特点,合理运用故事教学法,同时提高语文教学中故事运用的艺术,从而使故事教学法成为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着力点。
一、贴近学生认知选取故事,提高故事亲和力
故事教学法实施的对象是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选择故事素材,使故事贴近小学生认知特点,从而消除故事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故事富有親和力,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1.生活化故事让语文落地生根
语文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生活,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故事,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实现语文教学的落地生根,让语文教学紧紧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交流端午节的由来,然后引入文本内容。引入端午节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到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因此,学生不仅对《端午粽》的习俗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利用端午粽由来的故事,感受到了端午粽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与当地的民俗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2.童本化故事让语文童趣盎然
尊重儿童认知特点的一个重要路径是选择童本化的故事,赋予语文以儿童色彩,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人文故事、民间故事等,让语文充满童真童趣,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借助童本化的故事建立起与儿童相一致的话语方式,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姓氏歌》一课时,笔者给学生讲了有关姓氏的故事,这些内容既让学生认识到了姓氏背后的故事,又借助童话的形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了解到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时,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创设故事教学情境,提高故事感染力
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故事教学情境,使故事在情境的作用下进一步发挥激趣作用。故事情境的创设既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又要注重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道具材料等,以便原故事场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所学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情境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性优势,创设出形象化的故事情境,从而使故事变得直观、立体,成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例如,在教学古诗《小池》时,笔者借助一组池塘的风景照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有关小池的故事。由于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小池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使故事更加富有感染力。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能使信息技术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而应当使故事表现出更加浓厚的感染力。
2.利用现实道具材料创设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教师不仅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还需要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自主准备创设故事情境所需要的道具,使学生在准备游戏道具的过程中深化对故事内容的了解,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准备植物妈妈的头饰,然后让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根据课文内容准备道具的过程中,无疑会对植物妈妈的“办法”有更真切的认识,从而对自然的丰富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三、创造参与故事扮演机会,强化故事体验性
人类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体验是最深刻的。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常规故事教学实施方法,为学生创造参与故事扮演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故事家”,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而强化语文教学中故事的体验性,并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1.让学生成为“故事家”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的运用主要以教师为主,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故事,并将故事呈现出来,学生只能成为故事的被动接受者。要想让学生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教师需要转变故事教学法的设计思想,为学生创造参与讲述故事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故事呈现者、讲述者,进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笔者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青蛙的角色,介绍自己坐井观天的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需要学生对本课的故事有直观认识,而且需要学生对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讲述故事,对故事的内容及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世界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而且也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让学生成为“扮演者”
故事具有很强的情节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善于利用故事的情节性,让学生成为故事的“扮演者”,使他们从故事的“旁观者”成为故事中的“局中人”,从而使学生在听、说、演等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并深化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让学生对大禹这个人物及其精神、本质、性格等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安排学生按照文本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进一步对文本进行解读。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获得参与角色扮演的机会,学生不再拘泥于文本中的文字,而是从角色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故事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的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催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之花,让阅读与儿童心灵共长,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刘建平.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1):56-58.
王宏瑶.小学语文故事教学应用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