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传播“圈层化”现象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

2019-09-10肖君宜

科教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微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肖君宜

关键词 微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圈层化现象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9.035

Keywords micro-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ircle-layered" phenomenon; strategy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重点提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微一端”建设。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广泛使用,信息传播进入“微”传播时代。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面临挑战,微传播“圈层化”现象即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困境。

1 “圈层化”的概念

“圈层”是基于网络社群的一种层级网络架构,简单的说,就是分层级的网络圈子。

网络用户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圈层将网络圈群划分的更加细化、精准化,用户关注最多、距离用户最近的圈子成为核心圈层。基于圈层的成因和特点,我国学者陈志勇将圈层化用来表述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信息交互的现象,并根据网络平台不同,将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種是信息圈层化,一种是社交圈层化。[1]信息圈层化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形成一个信息圈,信息圈中的不同信息划分为不同圈层,最接近个体中心的信息圈层对大学生影响最大。“圈层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交圈层化,社交圈层化基于网络社交圈,比如QQ好友、微信朋友圈,根据与圈内成员的亲疏关系,分化为不同圈层,与大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属于核心圈层。这两种圈层相互强化,形成在特定圈层内交换信息的“圈层化”现象。

2 “圈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思想传播的过程,[2]思想传播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传播效果。“圈层化”的传播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将信息局限在特定的圈子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要跻身大学生的核心圈层,增加了难度。[3]在传统传播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途径相对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担任传播的主体,充当信息的“把关人”。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将网上获取的信息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有些信息会错误的诱导大学生的思想,偏离高校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2.1 微传播“圈层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

微传播信息“圈层化”恰好满足了大学生对个性化、定制化信息的需求,大学生倾向于接受个人信息圈内的信息,关注的信息越来越局限,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信息渠道里,定向传播信息,决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受众,信息传播呈现封闭化的特点,圈外信息难以介入。由于个体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圈层内的信息会被不断地强化,而且都是同质化的信息,长期以往,影响到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导致思想固化,越来越难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4]

“圈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信息本身也构成了挑战。属于核心圈的信息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不够接地气,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生活化的需求,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信息表达缺乏个人情感色彩,不能实现传播主体与个性的融入,难以激起大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大学生信息视野日益开阔,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信息形式单一,内容冗长,没有满足大学生“短、平、快”的阅读需求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5]“圈层化”趋势体现了受众对精准化信息的需求,即信息能够精确定位到大学生的兴趣点,为大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思想品德、生活、文体、资助、评奖评优、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思想政治教育要准确定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传播对大学生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2.2 微传播“圈层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客体关系

传播学原理以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为基础,一切传播活动脱离了主客体关系都无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活动也以主客体关系为前提,但有其特殊性。思想教育主客体不是单向的、被动的关系,而是双向的动态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大学生是传播客体,是被教育的对象,但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觅信者”,一切信息通过大学生自己的理解、接受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图示和思想品德。[6]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越密切,教育传播效果越好。

在微传播“圈层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客体关系面临诸多挑战。高校虽然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但公众号的选题有局限性,信息表现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强烈的吸引力,难以引起大学生的认同,导致学生的關注量较大,但阅读、点赞、转发量不大。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等高校思想政思想传播主体也存在不足,主动传播意识薄弱,不擅长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而且姿态比较高,不会主动添加学生好友,进入学生的QQ或者微信朋友圈,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少,社交亲密度比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很难进入大学生的核心社交圈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在大学生的核心社交圈层,一方面主体传播的信息大学生接受不到,另一方面主体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3 “圈层化”挑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策略

基于微传播“圈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信息和主客体关系两方面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微信息的有效传播,重塑主客体关系,打破“圈层化”困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1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息的有效转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不能简单的将信息罗列,必须通过受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5]传播主体要依据信息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政治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转化成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息要向大学生话语转化,避免过多使用政治话语、文件话语,使用时代性强、接地气、生活化的语言,同时融入主体的思维、个性、情感和意志,实现微视频、微活动、微课等多种微传播形式的信息传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感染力。

3.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息精准化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主体应该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对于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要深耕内容,权威解读,为大学生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一般信息保持敏感性,挖掘出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亮点,通过话语转化传播给大学生受众。对于热点社会事件,如重大节日、新闻等,要及时发声,加强思想引领,引导大学生认产生认同并主动传播。对于网络谣言等不实虚假信息,要严格过滤,及时辟谣,营造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只有扮演好“把关人”角色,保证信息准确、迅速传播给大学生,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权威,跻身大学生的网络核心圈层。

3.3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指活跃于高校校园网络、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论施加个人影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领大学生思想言论走向的政治目的网络活跃分子。[6]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频率远高于师生,关系更密切,更有可能进入彼此的网络核心关系圈层。高校应主动培养一批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高校辅导员积极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常态,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微媒介素养,加强网文创作能力,定期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上推送、发表文章,及时评论、回复留言,实时互动,塑造“网络意见领袖”形象。

参考文献

[1][3] 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2] 易三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学原理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仝泽民.“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8.50(03):63-67.

[5] 韩文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建构研究[D].2017.

[6] 文萍,马宏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与激励[J].教育评论,2017(3):99-103.

猜你喜欢

微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Passage Four